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手抄報

紅十字手抄報素材

手抄報3.07W

今年5月8日,又是一個世界紅十字日。紀念這個日子,不僅限於緬懷紅十字會創始人亨利·杜南先生,更重要的是要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讓全世界所有人都生活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和諧大家園裏。

紅十字運動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同偉大、崇高和神聖緊緊相連,無數富有愛心和良知的人們,高舉紅十字旗幟前赴後繼,薪火相傳。因爲他們堅信,只有愛,才能彼此溫暖,照亮心靈。

到市紅十字會工作不滿兩年。然而,一些人,一些事,總讓我時時感動和溫暖。

去年,西南旱災,須江中心衛生院的84歲退休職工何志根一大早,趕到市紅十字會捐出100元,成爲我市向西南災區捐款的第一人。

一個月之後,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江郎山下,須江兩岸,一顆顆愛心,又一次涌動着股股暖流,有黨員幹部,有普通市民,有知曉姓名的,有不知名字的,甚至不願留名的……但他們都爲同一個目的而來,向災區同胞表達一份愛心。

上餘鎮上餘村農民餘井森,將平時省吃儉用的1000元錢送到紅十字會。剛從地裏幹完活的他,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就急匆匆地騎着自行車趕來了,褲腳上還沾滿了泥土。

“本想用這500塊錢過生日的,生日不做了,替我捐給受難同胞吧。”石門鎮泉塘村75歲老黨員趙中元,心直口快地告訴我。

已是87歲高齡的王秉奎老人,懷揣着用手絹裹了一層又一層的500塊錢,氣喘吁吁地趕到紅十字會,動情說:“以前我的生活也很苦,但黨和政府及時幫助了我,如今家裏幸福了,現國家有難,如果我不做點什麼,心裏不踏實啊。”說着說着,老人的雙眼噙滿了淚花。

在鄰居的陪伴下,雙塔街道城北社區僑眷姜延喜來到紅十字會,當捐出100元錢後,反覆向我解釋:“錢不多,但表一份心意。”其實,姜女士是一位癌症患者,因爲曾經得到過大家的關心和幫助。此時此刻,對地震同胞的苦難,她感觸更深。

是呀,越懂得感恩,越能受到關心和尊重。其實,他們都是一羣很普通的人,做出的也是一些平凡事。然而,正是這些普通人,平凡事,詮釋着“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大愛無痕,潤物無聲。我清晰地記得,去年4月22日下午,上班時剛開啟辦公室門,只聽門底下咔嚓一聲,低頭一看,竟然是一張50元人民幣,撿起來卻發現裏面夾着一張小紙條,上面工工整整地寫着四個字--玉樹加油。此時此景,一種敬意油然而生,久久不能平靜。

市區一位50餘歲的中年婦女,這一年多來,曾到紅十字會捐過四次款,總額已達萬元以上。幾次追問大名,她都淡然一笑,說:“我是來做善事的,名字不重要。”

是的,姓啥名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讓人家,記住了一顆像紅十字一樣紅的真心、誠心與愛心。

大愛無痕卻有形。在我看來,這羣小人物的愛,是那樣的慷慨無私,誠摯純真,蕩氣迴腸。

是啊,一筆筆善款,一片片愛意。正是透過紅十字會這一橋樑與紐帶,惠及到一個個苦難者的手中,滋潤着一顆顆乾涸的心靈。

大陳鄉大陳村小姑娘康玲玲意外受重傷,使本貧寒的家境雪上加霜。得知情況後,我立即帶上4000多元愛心款,專程趕往醫院代表市紅十字會向她表示慰問。

今年元旦前夕,在“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中,省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冬梅女士一行來到江山,帶着黨和政府,以及全省人民的溫暖,向我市生活困難羣衆表示慰問,當因父母車禍雙亡的姜海勤接過送來的愛心款物時,一旁的小海勤爺爺奶奶感涕自零。

去年夏天,我市一批貧困的莘莘學子,在紅十字會的幫助下,沐浴着各界愛心人士的溫暖,懷揣着人生的夢想,順利地邁進了大學的校門。

前不久,在開展“情暖萬家,幸福鄉村”紅十字送暖大行動中,市紅十字會又向各鄉鎮、街道的生活困難羣體,送去總價值達444萬元的物資。此次物資品種之多,數量之多,價值之多,均爲市紅十字會有史以來之最。

毫無疑問,在受助者看來,紅十字會就像是嚴冬裏的一件棉襖,乾涸土地中的一股甘泉,荒郊之外的一間暖房。

如今,我越來越慶幸自己能成爲紅十字人,感到榮幸、自豪與幸福。工作一天天在進步,靈魂一次次得到淨化。

百花盛開,春天來臨。市紅十字會開展的“愛在春天裏”特別奉獻活動,宛如春之信使,把愛心處處傳送。

傳遞愛心,播撒希望;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紅十字正是肩負着如此重任,步步向前,永無止境。

紅十字手抄報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