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四年級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黑板報9.08K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我們爲大家帶來四年級語文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四年級語文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語文手抄報篇一:英國的“偵探小說之父”

阿瑟·柯南道爾,英國傑出的偵探小說家,劇作家,被譽爲英國的“偵探小說之父”。他1859年5月22日生於蘇格蘭愛丁堡,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姐姐。自幼即喜愛文學,14歲時已能閱讀英、法文學作品,詩歌創作上表現傑出,中學時主編校刊。1882年(23歲)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開始行醫;1885年取得同校醫學博士學位。

柯南˙道爾在索思西開業行醫時,不斷向《康希爾》雜誌投稿。愛丁堡大學醫院裏的外科醫生約瑟夫?貝爾爲了使講解生動有趣,鼓勵學生像觀察判斷左撇子修鞋匠或由高原兵團退役的中士那樣,對病人進行精確的觀察和邏輯推理,作出必要的判斷。柯南道爾受到很大啓發,在腦海裏形成一個故事:一個具有高度科學頭腦的偵探,遇到一起謀殺案,作案人化裝成車伕……這個故事就是《血字的研究》的腹稿。經過仔細琢磨,偵探被命名爲歇洛克?福爾摩斯。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共有四部長篇及56個短篇:第一部長篇《血字的研究》完成於1886年,隔年與其它作品合集出版於《比頓聖誕年刊》。作爲一個小說家,柯南道爾認識到他的主人翁必須有一個陪襯人物出現。就這樣,《血字的研究》便以華生醫生的回憶形式來進行描寫,爲今後許多側面的評論埋下伏筆。

《利平科特雜誌》的編輯看到這篇小說後,邀請柯南?道爾繼續寫一篇關於福爾摩斯的偵探故事。1890年問世的《四簽名》,客觀上反映了對印度的殖民掠奪,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逐漸地,歇洛克?福爾摩斯立刻成爲英國文學的著名人物。柯南?道爾連續寫了6個短篇故事:《波宮祕史》、《紅髮會》、《身分案》、《博斯科姆比溪谷祕案》、《五個橘核》及《歪脣男人》,這些故事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岸邊雜誌》約柯南道爾爲他們寫更多類似的`故事。於是柯南道爾開始寫第二批故事。第二批也是6篇,連同第一批,在1892年彙編成《冒險史》。與此同時,《海濱雜誌》也向柯南?道爾邀稿,1892年以《銀色馬》爲首的12個故事陸續發表,1894年彙集成《回憶錄》出版。

這時,柯南·道爾決心停止寫作這類故事,因此在《最後一案》中,讓福爾摩斯墜入深淵身亡。此舉使讀者大譁,有超過兩萬人取消訂閱連載故事的《岸邊雜誌》(TheStrandMagazine),連他母親也提出抗議。

1901年,柯南·道爾聽到一個朋友講述達特摩爾的傳奇,於是構思了一個家庭遭受一隻鬼怪似的獵犬追逐的神奇故事,這就是1902年出版的第三部長篇《巴斯克維爾的獵犬》,這個作品成功喚起了讀者和出版者對福爾摩斯的希望;1903年44歲,柯南?道爾終於在《空屋》中安排福爾摩斯歸來,並完成12個短篇,1905年結集成《歸來記》。《恐怖谷》是他第四部長篇,於1915年完成;1917年結集的《最後致意》收錄8個短篇,由於故事背景充分結合了當時政經情況,推出後轟動一時,許多人甚至以爲真有其人其事。1927年發表的《新探案》是他晚年最後一部作品,共12個短篇;此後柯南?道爾“安排”福爾摩斯到“英國南部鄉間隱居,專心研究養蜂事業了。”

1900年,柯南·道爾以軍醫身份到南非參與布爾戰爭(TheBoreWar)。因在野戰醫院表現出色,獲封爵士。1930年7月7日過世,享年71歲。

語文手抄報篇二: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是山東濟南人,她出生於貴族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曾任官禮部侍郎,提點京東刑獄,是位身上帶點風雅氣息的官員。據宋史本傳說,李格非工於詞章,文字活潑,敘述傳情生動清洵,生平祈慕陶淵明,帶點出世之人的傾向。可惜他的作品失傳,我們已無緣見到。清照的母親,是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是狀元,據說也很淵博,因此,李清照所承籍家學可說是十分淵博。

她的丈夫趙明誠(德甫),對考古學極下功夫,以 “金石錄”一書名滿天下。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曾作宰相,山東諸城人。他和清照同年,他們是二十歲結婚的。當時的趙明誠還是太學生,雖然是宰相之子,但略無紈褲氣習,他們的閨房之樂在於學問方面的共同研究。明誠編著的“金石錄”,便是由兩人集先秦及漢唐彝器石刻等加以考詮而完成的,全書共三十卷,大約花去他們夫婦很長的時間。李清照替這部寫了一篇後記,主要是敘述編書的情形,同時也間接敘述了他們夫婦的生活。內容大略是說:他們夫婦每夜工作以點完一支蠟燭爲度,有時整理書籍,加以題簽,有時相互批評前代的書畫彝鼎,並不時還在工作中加入某種競賽。譬如,某一件事出在某書某頁甚至某行,如果誰說錯了,必須要煮茶獻奉,這種賭賽有時會把茶杯傾翻於懷中,大笑而更衣。從這別具風趣的閨中樂事,應該不難看出他們夫婦都是極聰明的人,而且學識相仿。

李清照是多才多藝的,她能詞,能詩,能文,能作畫,她的一幅“琵琶行圖”,一直到明朝還留存着。不管走得多遠,關鍵時刻還得回來,清照所處的年代,正好處於江南大變的亂世,北宋皇朝已瀕臨末日,北方的金人不斷南侵,這就是歷上有名的靖康之難。但是越是亂世越需要女性,因此也總是在亂世,李清照的詞一次次對整個中國發揮着獨特的功能。與當時迷戀名妓李師師的道君皇帝相比較,顯然起了提綱挈領式的點化作用。他們夫婦兩人開始與災難周旋,試圖讓災難洗刷掉只有走運時纔會追慕的虛浮層面,去尋求生命的底蘊。

這次流亡,讓他們由山東入蘇南,渡江到金陵,但對趙明誠的健康是有着損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清照守着他,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心情的低沉可想而知。他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給了他們那麼多無告的陌生,那麼多絕望的酸辛,但他們卻無意怨恨它,反而用溫熱的手掌撫摸着它,讓它感受文明的熱量,使它進入文化的史冊。明誠死後,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二十九年的夫妻,感情彌篤。追憶從前,她抱憾終天的是過去值得回憶與悼惜的往事,是和明誠一起度過的二十九年的日子,最令她傷心的是在流亡途中痛失了知心丈夫。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悽苦,可以說是居無定所,但大致以金華爲多。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負一時重譽。但她的暮年仍是孤獨的,南渡臣,到紹興之後已逐漸安定下來,大家在山明水麗的臨安享樂。乍一看,置身異鄉所接觸的全是陌生的東西,原先的自我一定會越來越脆弱,甚至會被異鄉同化掉。其實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異己的一切會從反面、側面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考,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李清照開始行吟雙溪,不與當時的權貴同調。而且,還受着這批人的污衊。在這種環境中,她不噤感嘆地吟出“南來尚怯吳江冷,北去應悲易水寒。”令人感慨深沉。

李清照是被南渡的權貴們遺忘的,甚至她的卒年,在史書中亦無可考,據一般推斷,她大約活了六十歲。一個偉大的作家,他之獲致成功,必須具有三個優越的條件:第一、要有豐富的情感;第二、要有超奇的理想;第三、要有獨特的創造力。因爲沒有豐富的情感,無異喪失文學的生命;沒有超奇的理想,不易達到空靈博大的境界;沒有創造的能力,只是模仿前人,絕不能樹立特有的作風。在北宋詞人中,情感、理想、創造力,三者俱備,而能獨往獨來而自成一體系的,只有蘇軾和秦觀;其次應該數到的,那只有李清照了。

語文手抄報篇三:俄國散文之父

尼古拉?瓦西裏耶維奇?果戈理(1809—1852),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和奠基人。1809年4月1日出生在烏克蘭波爾塔瓦省密爾格拉德縣大索羅欽鎮的一個地主家庭裏。

果戈理自幼在農村長大,從小受到藝術的薰陶,尤其喜愛烏克蘭的民謠、傳說和民間戲劇。由於父親早逝,他離家去聖彼得堡謀生,曾經在國有財產及公共房產局和封地局先後供職。正是在聖彼得堡的這段經歷令他飽嘗世態炎涼和小職員度日的的艱辛,使他看到了嚴酷的社會現實本質,官場的黑暗與腐敗,是對普通民衆身受的苦難非常理解。這些都成爲他日後文學創作的素材和動力。

聖彼得堡在果戈理文學生涯中是一個重要的城市。正是在這裏,果戈理結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這對於他走上創作道路有很大的影響。他與普希金的友情與交往傳爲文壇的佳話。

才華橫溢的果戈理一生痛苦而短暫,但是創作的作品卻成爲世界名著流傳至今。

1831年至1832年間,果戈理以小說集《狄康卡近鄉夜話》步入文壇,年僅22歲。這部小說集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創作相結合的產物,被普希金譽爲“極不平凡的現象”,從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壇的地位。作品筆調幽默、清新,結合了優美的傳說、神奇的'幻想和現實的素描,描繪了烏克蘭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謳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熱愛自由的性格,同時鞭撻了生活中的醜惡、自私和卑鄙。

除了寫作以外,1834年果戈理還曾在聖聖彼得堡大學任教職,不過爲了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一年多後隨即棄職。在此期間,他相繼出版了《密爾格拉德》和《小品集》(後來又稱爲《聖彼得堡故事》)兩部小說集,這些作品標誌着他創作上的一個新階段。果戈理將諷刺的筆觸轉向了揭露社會的醜惡、黑暗和不平,對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特別是1837 年普希金不幸逝世之後,他將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度,無愧地站在普希金遺留下的位置上,共同成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果戈理的文學成就除了小說以外還有諷刺喜劇。1836年4月,著名喜劇《欽差大臣》在聖彼得堡亞歷山德拉劇院上演,轟動了整個京城。該劇逼真地反映了俄國專制社會的種種弊端和黑暗,從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階級的醜惡和腐朽。成爲聞名世界的文學作品。

1835年起,果戈理開始《死魂靈》的創作,這部沒有完成的作品是果戈理他作達到頂峯的標誌。《死魂靈》的第一部終於在1842年問世。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衆多的宏篇鉅製,透過對形形色色的官僚、地主羣像的真切、生動的描繪,有力地揭露了俄國專制統治和農奴制度的吃人本質,極大地震撼了整個的俄羅斯。後來,他在極度的苦悶中將先後兩次寫成的《死魂靈》的第二部手稿,也先後兩度付之一炬,果戈理的一生而窮困短暫,終身未娶,於1852年3月4日與世長辭,年僅43歲。臨終前,果戈理在精神上已經完全爲向他施加不良影響的馬蒂厄神父所控制,他地說服果戈理放棄文學,獻身上帝。果戈理聽從馬蒂厄神父的旨意焚燒了《死靈魂》第二卷的手稿,在封齋期以常人忍受不了的方式守齋,每天只吃幾調羹燕麥糊和一片面包。夜裏,爲了不讓自己做夢,他努力剋制自己不睡覺。守齋的結果接踵而至,他終於大病一場。在2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創作了系列佳作極大地豐富了俄羅斯文學的寶庫,終於成爲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一代宗師。除了自己的造詣以外他還影響了一大批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如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岡察羅夫、赫爾岑、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陀斯妥耶夫斯基曾坦言道:“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從果戈理的《外套》中孕育出來的。”果戈理被譽爲“俄國散文之父”,而普希金是俄國文學中的詩歌之父,因此,他們兩人一向被譽爲俄國文學史上的雙璧。

戈理主要的作品有:《五月之夜》(或:女落水鬼)(1831)、《聖誕節前夜》(1832)、《伊凡?費多羅維奇?什邦卡和他的姨媽》(1832)《舊式地主》(1835)《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1834)《涅瓦大街》(1835)、《鼻子》(1836)、《畫像》(1842)、《外套》(1842)、《馬車》(1836)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