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

黑板報3.17W

近年來,各學校都是提倡學生文明修身的,那麼,下面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供大家閱讀參考。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1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2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 第2張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3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 第3張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4

中學文明修身黑板報 第4張

文明小知識

文明社會

文明社會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在社會生產力、生活資料滿足人民需求的程度、分配的均勻程度、各種權利的平等程度、道德風尚,人類的生存環境等各方面均處於先進水平的平等社會,是代表人類社會進步方向的理想的社會。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是目前對文明社會的最簡明的概括。文明社會建立在物質資料能滿足全體人類需求的基礎之上,人與人日臻平等的社會。

社會文明的內涵

社會文明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系統。文明是人類爲了自身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長期艱苦的勞動實踐的產物,是人類實踐活動創造的成果。文明的產生與發展都根植於人們現實的物質實踐活動之中。實踐活動是人類文明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石。社會實踐的形式最重要的有以下幾種:物質生產實踐、精神生產實踐、社會改革實踐以及在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進行的生態保護實踐。當代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由上述四種基本形式的實踐活動所構成的系統,在此四種實踐基礎上便產生了人類活動的四大基本領域,即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態領域。社會的文明也就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

物質文明

物質文明是指各種生活資料滿足人類需要的程度。物質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客觀世界,從事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它體現爲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文明與人類肉體生存直接相關。物質文明的實質是生活資料極其豐富的基礎上,人類在生活資料的分配方面實現平等,首先是實現分配數量的'平等,進而實現滿足各人需要程度的平等。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指思想、文藝、道德、風尚的狀態。精神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進步狀態,是人們改造主觀世界形成的有益成果,主要包括宗教、道德倫理、文學、藝術、哲學等。精神文明與人類精神生活直接相關。精神文明的實質是人與人在思想、精神、意識形態方面的平等。

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政治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它一般表現爲民主、自由、法治、正義、平等、人權等的實現程度。其實質就是指平等的 程度。人權平等包括分配生活資料的平等以及其它各種權利的平等。政治文明還可分爲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爲文明三個層次。政治文明與人類的政治生活直接相關。政治文明的實質是人與人在政治權利方面的真正平等。

禮儀文明(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是人類爲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文明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爲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和諧狀態,是對人認識自然、掌握和尊重生態規律水平的一種評價,是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態度和行爲方式發生變革的結果。生態文明建立在物質文明基礎之上,反映了社會的發展水平,與社會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我們所面臨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我們在發展的進程中加以解決!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建立起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習慣。生態文明要求發揮公衆的作用,採取有利於自然的生活態度、生產方式和消費習慣,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係;不僅要提高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還要將節約落實到日常行爲中,形成良好的環境文化、社會氛圍和消費習慣,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生態文明的實質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平等。

社會文明的內部關係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

物質文明是基礎

物質文明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制約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程度。人類一切生態不文明的行爲,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人類對自然認識過程中一定階段的表現。

精神文明是靈魂

精神文明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能促進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精神文明能有效提高生態文明的程度。

政治文明是保證

政治文明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治動力和政治保障;是聯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橋樑。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沿着爲最廣大人民利益服務的方向發展,確保最廣大人民享受社會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是保障

生態文明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水平的持續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實現廣大人民生和子孫後代生活質量的穩定提高,進而實現長治

文明修身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首先很榮幸的在這裏做關於“文明修身”社會調查的總結 。這次社會調查以問卷的形式,提出了十二道問題,所有問題全部圍繞文明修身這個主題。調查對象主要是我學院09級學生及部分07、08級學生。下面,我分別從幾個方面,總結這次社會調查的結果。

首先,同學們普遍反映對校園 中出現的各種不文明現象持厭惡或者不支援的態度。這些行爲包括:闖紅燈,不排隊,佔座,公共場合情侶間過分親密等等。同學們在面對這些不文明現象的時候,應當勇於站出來,指出對方行爲不當之處。但是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同學在公共場合不能主動上前制止各種不文明行爲。並且70%的同學認爲別人在公共場合指出自己的行爲不當之處很難爲情,只有30%的同學會選擇欣然接受並努力改正。所以,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勇於指出他人的不文明行爲,並且接受他人的意見並努力改正。

其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各種文明行爲缺乏主動性。例如,50%的同學在食堂吃飯偶爾會主動收盤;30%的同學不會收盤;而只有20%的同學用餐後會主動收盤。50%的同學在沒有人的時候,偶爾會撿起地上的垃圾;40%的同學不會撿起地上的垃圾;而只有10%的同學會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透過以上的數據表明,同學們的主動性有待提高。

第三,同學們對自身的行爲規範較差。如大部分同學爲了取捷徑,會踐踏草坪。而在一個“以下現象你在教室中存在哪些”的問題中,“垃圾隨手扔在課桌裏,在桌子上亂塗亂畫,課間和同學大吵大鬧,在教室裏吃東西,上課做與課堂無關的事”。以上種種現象都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教室裏。並且,只有30%的同學會帶走自習時製造的垃圾;有50%的同學偶爾會帶走製造的垃圾。所以,希望同學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杜絕上述不文明現象的發生。

第四,80%的同學能注意到自身的不文明行爲並努力改正,只有小部分同學沒注意過自身的不文明現象。說明同學們還是有主動改正錯誤的決心和勇氣。

文明修身是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而開展的系列活動。它具有較爲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 意義。從理論意義看,文明修身活動體現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理論;貫徹了“以學生爲本”的教育 理念;彰顯了我國儒家傳統 的修身思想。從實踐意義看,文明修身活動抓住了大學生的薄弱環節,具有針對性;傳承了爲人師表的師範精神,具有教育性;創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具有實效性。

最後,送給大家諸葛亮的一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