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黑板報6.93K

清明節,古時亦稱“植樹節”、“踏春節”、“聰明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下面我們爲你帶來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第2張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第3張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第4張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第5張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篇一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至少在西漢就已形成。最初,節日日期及時長都不定,後來逐漸固定在冬至後105天或106天,也有說法是在清明前兩天。最初寒食節持續一個月,後來逐漸變爲三天,其間禁火,要吃冷食。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觀點:

首先是禁火說,認爲寒食節的起源來自於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隋代杜公瞻在注《荊楚歲時記》時說:“《周禮·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注曰:‘爲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也。”這一看法多爲後世研究者所認同,但對於周代爲什麼要在仲春修火禁則各持己見。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星宿崇拜說。“季春將出火也”,“火”就是大火星。許多學者認爲“禁火”的習俗是出於人們對大火星的.崇拜。

這種說法乍看似乎有道理,但是爲了避讓大火星,老百姓不能生火做飯長達一月,又在乍暖還寒的氣候中,未免不合情理。而且,周代雖有禁火之制,禁的卻不是炊用之火,而是冶煉之火。

其次是改火說,源於古人的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古人認爲,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個火種,火用久了就要熄滅,需要重新取火。在換火儀式中,新火與舊火不能相見,要先熄滅舊火,再迎接新火。

最早提出寒食節應起源於“改火”習俗的是唐代李涪,他在《刊誤》的“火”條中談道:“《論語》曰:‘鑽燧改火。'春榆夏棗秋柞冬槐,則是四時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漸至簡易,唯以春是一歲之首,止一鑽燧。而適當改火之時,是爲寒食節之後。既曰就新,即去其舊。今人持新火曰‘勿與舊火相見',即其事也。”

初中清明節手抄報篇二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爲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爲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衆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爲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