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楊萬里

楊萬里燒香七言

楊萬里2.12W

《燒香七言》是楊萬里的一首七言古詩詞,詩中意象也是楊萬里的常見風格。

《燒香七言》

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爲葉輕如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馨忽開茉莉折,低處龍麝和沉檀。

平生飽識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

呼兒急取蒸木樨,卻作書生真富貴。

楊萬里七絕意象與表達手段的選擇

(一)物象選擇“小”的意趣

在楊萬里現存成熟時期詩作中,數量上七絕佔一半稍強,其中更以衆多的詠物詩爲人們所關注。與其他詩人創作詠物詩不同的是,楊萬里的獨特性體現在物象的選擇上。從某種角度說,物象選擇的傾向是詩人詩風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詠對象來考察楊萬里七絕詠物詩也能窺測出“誠齋體”的基本風貌。

細析具體詩作,我們會發現楊萬里的七絕詠物詩有以下三個特點:

1.選擇大動物、大植物詩作數量較少,選擇小動物、小植物詩作數量衆多。

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大動物如牛、馬等很少單獨描寫,即使寫到牛、馬等大體格動物,也多是詩句中提到,而全詩的中心決不是圍繞其展開,如《過大皋渡》一詩中“黃牛無數放春晴,船行非與牛相

背,何事黃牛卻倒行”雖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橫州十里青”以及詩題“大皋渡”背景展開的。至於大植物如柳、鬆、桑、楓等,雖然比大動物牛、馬受關注的機會多,但其根本命運也未有主要的改變,其地位和作用在誠齋體詠物詩中同大動物一樣,例如在七絕詠物詩中,柳樹是楊萬里選擇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關柳樹的詩作多着眼於柳絲、柳條等小的部件。如“輦路金絲半欲垂,外間玉爪未渠開”(《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錦,兩堤楊柳萬窩絲”(《遊翟園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較而言,誠齋體七絕詠物詩更多的描寫小動物、小植物。

小動物如鵲、鶯、螢、蛙、蜂、蟻、促織、蠅、鴉、蜘蛛、啄木鳥、雁、子規、蟬、魚、蝶、蜻蜒、雞、水螳螂、蛩、鵝等,可謂爲數不少。至於小植物更是數目衆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覆出現,數量很多,佔有詠物詩的絕大部分。

2.描摹動物的詩作明顯少於描寫植物的詩作數量。

細細梳理楊萬里詩歌全集,我們會發現其中以詠動植物爲題的各類詩體共有450首,而詠動物的詩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來考察詠動物的詩數量將更小。相對而言,不少詩作直接以植物命題,如《臘梅四首》、《木犀二絕句》、《神堂鋪前桃花》、《野菊》、《黃菊》、《殘菊》、《殘梅》、《垂絲海棠》、《葵葉》、《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較爲著名的詩作。

3.多用擬人化的描寫來表現意趣。這種特點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反映的極爲普遍,更極爲突出,以至於任意捏來一首七絕詠物詩,都能說上它對意趣或日諧趣的表達。如《郎石峯》一詩:

四旁不與衆山連。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諸峯非不好,讓他郎石一峯先。

這一詩言衆山之中的一聳獨峯――郎石峯單獨直立說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識的“不與衆山連”,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詩的前兩句還可看作詩人站在“郎石峯”的角度來發言,而詩的後兩句則站在衆山的角度上說話,意爲之所以郎石峯單獨直立,不是因爲其他山峯不好,而是其他山峯相互謙讓,所以說“讓他郎石-峯先”,其擬人化的諧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鵝鼻鋪前桃花》前兩句是說自己歸家較晚,而後兩句則採用擬人手法,將桃花的盛開與自己的歸家之喜連接起來,進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說“路上桃花亦�喜。爲人濃抹溼燕支”。總之,這種擬人意趣在誠齋體七絕詠物詩中隨處可見。

(二)敘述、議論的完美組合

在楊萬里七絕中,敘述與議論的完美組合也值得我們關注。按詩句所言內容的不同,可分爲敘述句和議論句,任何一首詩都可分爲這兩個部分,都由兩部分組成。敘述與議論的完美結合,也是誠齋體七絕的一大特徵。以二者在詩作中次序不同,可分爲三種形式:

1.先敘後議。即詩歌開頭先進行鋪敘、描寫,或交待物象或言說事情,而後詩人則表達自己對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這種形式使誠齋體詩風更爲平易,因爲先敘述再議論的順序很符合讀者的接受閱讀規律。如《餘於沂流至安仁》一詩,前兩旬“半篙新漲滿帆風,兩岸千山一抹中”點出了自己所處的'水域環境,而後兩句“慚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無功”則是由水域環境而發出的議論。以此考察楊萬里的七絕詩作,數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尋春二首》、《晨炊黃岡望海》等都是較爲典型的先敘後議的詩篇。

2.先議後敘。即先發表自己對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態度,隨後在敘述當前的事情和物象,這與邏輯學中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規律較爲相似。這種先議後敘的形式,有助於詩人表達自己對事對物的真正態度,從而較爲明晰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如《過招賢渡四首》其三一詩,首句“倦遊客子自無聊”即是議論。說出自己的因爲倦遊而百無聊賴,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饒”以議論的形式說明了不是其他原因,總的來說前兩句以議論爲主,而後兩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斷渠橫石自成橋”,雖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爲自己遊山時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當的,因此可定爲敘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峽外見�子二首》,其兩首詩都可看作先議後敘模式,當中最爲典型的要數第二首,其前兩句“不宿青楓學子規,不穿綠柳伴鶯啼”完全是議論,而後兩句“雙飛只愛清江水。自喜身輕照舞衣”,可以看作敘述。在誠齋體七絕中,先議後敘模式的詩作代表還有《海岸七裏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橫翠亭》、《榕樹》、《南雄驛前雙柳》、《蠟梅》、《過揚二渡》等。

3.敘議一體。即敘述與議論合而爲一。很難分清哪是敘述、哪是議論,這是敘述和議論的真正結合,有助於詩人意緒的表達和物象、事情的融會貫通。如《過招賢渡四首》其四一詩,咋一看全詩從首到尾均爲議論,其實是敘述與議論的融匯:前兩句“岸上行人莫嘆勞,長年三老政呼號”,既議論規勸行人“莫嘆勞”,又敘述言說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極爲不好;後兩句“也知灘惡船難上,仰蹈桅竿臥著篙”,既是言說“岸上難走水上卻更難行”,以致於“仰蹈桅竿臥著篙”才能前進,可見其全詩是議論與敘述的融匯。《讀嚴子陵傳》“客星何補漢中興,空有清風冷似冰。早遣阿瞞移漢鼎,人間何處有嚴陵”,全詩同樣也是議論與敘述的合一。同類的代表詩作還有《題山莊小集》、《春曉三首》其二、《垂絲海棠半落》、《靜坐池亭二首》其一、《紅葉》、《蒲桃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