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文天祥

陳文龍與文天祥的長樂緣

文天祥2.28W

陳文龍(1232年~1276年),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南宋抗元名將。他與文天祥,因“隆名並峙,同爲一代忠貞”而彪炳史冊。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文龍與文天祥的長樂緣,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陳文龍與文天祥的長樂緣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陳文龍在興化抵抗元軍,不幸兵敗被俘,元軍妄想降服陳文龍,但屢遭訓斥,元軍見勸降無望,就把陳文龍押往杭州。他從離開莆田即開始絕食,行至合沙時,賦詩一首與他的仲子訣別,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強烈心聲。

鬥壘孤危力不支,書生守志誓難移。

自經溝瀆非吾事,臣四封疆是此時。

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

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

陳文龍出生於莆田,成長於長樂。他從小就讀於阜山明教堂,鹹淳四年(1268)殿試狀元及第,先後任職崇政殿說書、祕書省校書郞、監察御史等,後因得罪權貴賈似道,被謫回老家長樂。陳文龍在長樂倡修陳塘港水利工程,造福長樂鄉梓。

元軍威逼中原,直驅南疆,在文天祥的召喚下,陳文龍出任參知政事,臨危受命,毅然舉起“生是宋臣、死爲宋鬼”的旗幟,與元軍大戰於興化城,終因寡不敵衆,城陷被俘,被押往杭州時,在岳廟盡忠殉國。

他是長樂的驕傲,也是長樂的榮幸。一代狀元郎,萬世忠義頌。如今,長樂阜山人以陳文龍爲榮,在阜山陳氏宗祠正中,供祀着陳文龍的塑像,塑像左右的一副對聯熠熠生輝:與嶽武穆後先輝映南枝棘竹共孤忠,爲文信國生死至交北顧傷心同一節。楹聯中,可以看出,人民羣衆已把陳文龍列位於岳飛、文天祥之旁,忠心愛國的志向同歸一節。民間百姓的信仰,是以陳文龍人格力量爲基礎奠定的,他那愛國愛鄉的精神,值得後輩傳揚與敬仰。正廳的牌位前,有青石刻制的陳文龍的《元臺碑文》全文,那小楷的文字刻得非常精緻。那碑文慢慢品味,細細研讀,從中可以找到陳文龍的心路歷程,可以體會到一代偉人的`生命風範。

在南宋走向沒落的時刻。爲了挽救垂暮的家國,許多仁人志士,毅然走上抗爭救國的道路,文天祥即是其中著名的一個愛國英雄。

元軍鐵騎踏至閩南一帶,文天祥來到長樂,希望陳文龍能夠出於大義,一同商議救國之策。文天祥是1256年狀元,陳文龍是1268年狀元,時間相隔12年,剛好都是龍年。兩位龍年狀元相會於長樂,真可謂風雲際會,並在這國家危難時刻,均爲血性漢子的兩位狀元郎,毅然豪氣沖天,決定組織救亡。文天祥高興之餘,欣然提筆寫下“興龍”二字。一方面,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東方巨龍。另一方面,二人又是雙雙龍年登龍榜。振興中華,巨龍騰飛!

南宋已是垂暮之年,兩位狀元豪氣歸豪氣,但還是迴天無術。只留下雙雙殉國美名,傳揚千古。

文天祥也有一詩,比陳文龍的《詩寄仲子》更爲著名。

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唯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詩,不就是與陳文龍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明教堂的楹聯寫道:萬古綱常扶不墜,千秋教化妙無窮。這“綱常”,這“教化”,就是民族英雄立身養志的源泉嗎?

陳文龍和文天祥生活在南宋末朝,當時的南宋小朝庭只想苟且偷安,正像詩人林升寫的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樣,他們已無力挽救宋室江山滅亡的命運,每天只沉溺於歌舞酒色之中。陳文龍、文天祥許多地方和岳飛一樣,力主抗戰。但岳飛的悲劇在於是死在同胞手上,他沒有戰死沙場。而陳文龍、文天祥的“生是宋臣、死爲宋鬼”的豪壯,卻讓敵人感到欽服。

陳文龍、文天祥被俘了,他一樣不屈服於任何的壓力與引誘,以死報國的志向驚天地泣鬼神,那不屈的民族氣節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惟有丹衷天地知”。陳文龍終於在岳廟走了。我想,他臨死之前還在凝視着“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吧。因爲,他的血脈中永遠流淌着中華民族的長江黃河,心目中永遠屹立着泰山長城。這氣節也是明教堂的“萬古綱常”和“千秋教化”的結晶嗎?也是長樂這塊沃土中孕育的閃閃發光的人格瑰寶嗎?

多少年過去了,文天祥手書的“興龍”二字,石碑蒼茫,魏然屹立。她不只是矗立在長樂的土地上,更是矗立在長樂人民的心中。五千年華夏的生息繁衍,多少先賢的魂魄堆積起來的泱泱民族的氣節,任你孤拔艦隊、八國聯軍、甲午洋艦、日寇鐵蹄是催不毀的,你磨破的只是皮肉,而巍巍屹立的永遠是中華民族之魂。

簡介

陳文龍

陳文龍(1232年~1276年),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龍,字剛中。度宗爲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號如心,陳俊卿五世從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

宋度宗鹹淳四年(1268年)中狀元。陳文龍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個重要職位,頗有成就。元軍南下,在各地守將紛紛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兩次至興化勸降文龍,均被其焚書斬殺。後被捕,押送杭州途中開始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

明孝宗時,正式列入諸神祠進行官方祭祀,福州人稱陳文龍爲“尚書公”。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人,漢族江右民系[89],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爲“宋末三傑”。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天祥中進士第一,成爲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爲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時,因內部失和而退守餘杭。隨後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主帥伯顏被拘留,於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不久後在福州參與擁立益王趙昰爲帝,又自赴南劍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衛王趙昺繼位後,拜少保,封信國公。後在五坡嶺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屢經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明代時追賜諡號“忠烈”[3]。

文天祥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其詩風至德祐年間後一變,氣勢豪放,允稱詩史。他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後世衆多爲理想而奮鬥的仁人志士[55-56]。文天祥的著作經後人整理,被輯爲《文山先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