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陶淵明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通用12篇)

陶淵明1.6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通用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通用12篇)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1

你可曾去過這樣一個地方?

那裏環境優雅,景色秀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主平等,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令人神往,在陶淵明筆下,我看到了那樣的地方。

放下書,閉上眼,我來到了這個地方,隨漁人泛舟而行,覽周遭之景。

清澈的溪水蜿蜒流動,水面時不時躍起幾隻魚兒,彷彿在熱情的向你問好,兩岸是茂密的桃花林,似紅雲,似晚霞,若是你在空中輕嗅一下,若你在空中輕嗅便可感受到空中花香。

漁人泛舟,我覽湖光,看到青草的蔥綠,花朵的芬芳,伴着潺潺的流水,整體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愉悅,願長此久居。

隨着漁人的步伐,來到一座山前,山前有一個小口,裏面有光亮,許是好奇心太過強大,我們竟從小口中進去了,隨着越走越深,小口逐漸變得開闊敞亮。令其震驚不已,原來這裏別有洞天。

一條僻靜的石子小路,兩旁有一叢叢的翠竹隨風搖曳,一排排桑樹拼命伸展出綠油油的枝條,向行人熱情點頭招手,繼續向前走,看見了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裏面時不時還會有幾隻青蛙跳上岸,“呱呱”的叫着。縱橫交錯的小徑一直蔓延到黛綠的山下,遠處白牆灰瓦的村落上空吹煙繚繞,小雞在地上歌唱,小狗在路上笑,人們在田間耕種,老人小孩兒都是高高興興的樣子。

不知是漁人太引人注目還是怎樣?桃源人發現了漁人,問他從哪裏來?漁人告訴了他,桃源人邀請他到家裏做客,盛情款待,桃源村裏的人,也來打聽情況,說他們爲何來這個地方,桃源人和漁人一番交流後,在各家待幾日,便離去,走之前,桃花源裏的人還特意告訴他:“不值得告訴外界的人。”漁人不以爲然,出此地後,找到了他的船,便到處在路上做記號,告訴外人,有這樣一個地方,可是沒有一個人能找到,剎那間,我睜開了眼。

回顧現實,我內心有異樣之感,不知是對陶淵明所處亂世的同情,還是對桃花源的嚮往亦或是其他說不出道不明的感情?

我同情陶淵明所處的亂世,戰爭頻發,在短短21年間就發生了60場戰役,任誰看到桃花園這樣的世界,再看到陶淵明所處的亂世,都會對桃花源嚮往。我不禁想到了曹操的詩“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句詩形容陶淵明所處的亂世再合適不過了。我想就是因爲生活在戰亂的年代花源這樣的地方,令我向往,可能是因爲現在社會的階級分化,爾虞我詐,亦或是其他的紛擾,讓我向往桃花源的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高下對比,怎能不向往?

現實中不可能有桃花源那樣的世界,因爲現實總會有殘酷的一面,而桃花源就成了歷代志士仁人的精神棲地。

現實也不會像陶淵明所處的亂世戰爭頻發,因爲有無數的英雄爲我們的世界披荊斬棘。疫情期間,無數的英雄,爲了我們,趕赴一線,同病魔進行鬥爭,他們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可仍然堅持着。

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我們現在的世界不必爲壓迫剝削而煩惱憂愁,那爲何還有許多人沉迷玩樂?不珍惜這樣的生活呢?所以珍惜當下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爭取讓國家和世界更加美好吧。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2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並沒有生長着其他的樹,這是僅屬於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淨,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裏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裏面穿梭自如;池塘很乾淨,沒有什麼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着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着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嚮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爲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醜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裏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麼還能這麼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裏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嚮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裏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願在外婆家的桃花源裏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願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3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期望寄託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爲它描述出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桃源裏的人都很勤勞、好客。裏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歡樂,這是我們此刻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撫養,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裏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此刻人做不到的一點,經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並且千百年來一向吸引着人們。

經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的夢想社會,寄託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4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一段的意思是這樣的:“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就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好像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透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閒快樂。”

每當讀到這一句時,我總是愛在腦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樣子,並想象自己身處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於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後,我忍不住想,爲什麼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麼多人那麼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爲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麼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xx》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鐵斧掉進了河裏,招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於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爲貪心變得一無所有。這不正像我們身邊的一些人嗎?貪得無厭,於是變得庸俗,小氣,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們,結果和太守一樣“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們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

懷着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彷彿我已經深入其中。小溪兩岸羣山連綿,順着小溪走,一個神祕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到處生機勃勃。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着,它們像一羣頑童,爭先恐後地讓人們來觀賞自己的豔麗丰姿。小草帶着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豔的春裝;小鳥們從家裏飛了出來,唱着動聽的歌。

跟着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爲自己的生活播種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羣羣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着,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着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裏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爲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爲他人着想,爲他人考慮,不要只想着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裏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爲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髒的思想通通從靈魂裏清楚。

作爲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爲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6

讀過《桃花源記》的人都知道,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亦真亦幻、美麗無比的地方。

人間最美是田園,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裏的人們生活富足,相處和諧,是一塊人間的樂土。

陶淵明的寫作很藝術。開頭“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給人一種身處夢境的感覺。第二段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這句話很奇妙,彷彿隔絕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說,桃花源距離我們並不遠,只要跨過那座小山,我們都可以擁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個理想的地方。他們熱情好客,看見漁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這是豐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來此絕境的原因是真實可信的——“先世避秦時亂”。如果當時的人找得到這麼一個地方,誰都會這麼想。

尾聲用真實歷史人物作證,故事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濃郁。

網上有謠言說:桃花源是個鬼地方。此話怎講?說什麼桃花是避邪所用。他們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們幾百年不換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燒給他們的……簡直是“鬼話”連篇。

學習歷史的我們知道,陶淵明當時戰亂貧窮的現實很是不滿,他就虛構了一個理想社會——世外桃源。至於有人覺得從秦朝到東晉,歷史過去了好幾百年,怎麼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經有學者指出,這只不過是陶淵明著文時的疏誤,我們不必太較真。

現代人,都一窩蜂地往城裏鑽,城裏有什麼好?精神緊張白天黑夜忙得不可開交。孰不知,人間最美是田園。你看那桃花源風景美如畫,你看那田間地頭的綠色無公害蔬菜人人誇,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戶戶有餘糧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樂呵呵……

讀着《桃花源》,走進桃花源,人間最美是田園。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7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那“桃花源”不覺已呈現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滿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繞,沐春臨風,和顏悅色,向人們展示着嬌美的身姿。

一株桃樹,托起一團花瓣、像姑娘揚起的笑臉,粉紅粉紅,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彷彿一位位美若天仙,有點羞澀的少女,含羞綻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幾眼。有了星星點點綠葉的陪襯,顯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麗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態,讓人看了眼花繚亂。那一朵桃花像在枝頭沉睡着,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邊的一隻小蝴蝶交談;那一片桃樹和桃花像一朵緋紅的雲;這一片桃樹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叢中,任由那輕柔的春風拂過我的臉頰,任由那和煦的陽光穿過我的指縫,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灑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顧。我已被這美景陶醉了,彷彿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飄落在地上,碾作塵,化爲泥。

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這不,一隻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詩句。是啊,這樣的美景,蝴蝶都不願走了。

當夕陽的第一絲光線照耀了大地,我準備回家了,卻又依依不捨,我只好在心裏說:“別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麼:那花瓣嬌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許許多多這麼嬌小,柔弱的花瓣,艱難地撐起了一片美麗的風景。這不正是在鼓勵我們嗎?

我望着桃花,會心一笑,燦爛的笑容,如一朵綻放出笑臉旺盛的桃花。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8

一片漫無盡頭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飄灑,林子的盡頭是溪水發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霧籠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進虛無的世界,一片安靜祥和,充斥着歡聲笑語,沒有紛爭和戰亂,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美夢,無論夢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睜開眼,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過眼雲煙罷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夢,我更喜歡眼前觸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確令人嚮往,即使明知是夢,也仍舊有人願意捨身赴一場。但我不一樣,我寧願只要眼前簡簡單單的美好。“不求獨避風雨外,只笑桃源非夢中。”

我認爲,美好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在我們的.身邊,不一定非要窮盡一生尋找一個如世外桃源 般的地方。美好,無處不在:美好,可以是與家人在一起放鬆的閒談;美好,可以是與摯友一起開懷大笑;美好,可以是剛好買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說;美好,可以是連續幾天的大雨迎來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來的努力被認可……美好,就在我們身邊。不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現實雖然沒有夢境那樣讓人心生嚮往,但它真實;現實也許黑暗,但並非尋不到瑩瑩光亮。

比起夢裏沒有紛爭的桃花源,我更喜歡吵鬧與歡笑並存的現實生活;比起避世隱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歡隱於生活中,既與世無爭亦與人爲樂;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歡眼前簡簡單單的幸福。“身在無間,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就在哪都像身處桃花源一樣。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9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幼時,讀不懂陶淵明,更讀不懂這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如今細細品味,猜想着那該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躺在兩棵桃樹中間的草地上,手上捧着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清風徐徐,任憑那無數片桃花瓣飄落在自己身上。樹上的花想來更加美麗,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樹葉有的已經長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縮在一起,朦朦朧朧,像是剛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覺睡醒,身上早已蓋了一層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啊。

夏天,是生機盎然的季節。偌大的桃花園絕對是個天然的“避暑山莊”。瞧!桃樹長的多旺盛啊,樹葉竟是那樣密,密的漏不下一絲陽光。偶爾微風吹過,樹葉搖曳,把陽光剪的支離破碎,陽光便從樹縫兒裏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讓人不可思議,讓人逐漸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自從《桃花源記》被現代人譯出來後,震驚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紛紛尋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創建一個“桃花源”。爲了尋找它,我們踏遍了千山萬水,儘管我們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勞,只是陶老先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的一種精神寄託罷了。

等我們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歸航之時,回到家鄉之時。我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苦苦找尋了多時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鄉,是啊,家鄉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鳥鳴聲聲、花香陣陣,到處綠樹成蔭的的小鎮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

願天下所有人永遠銘記自己的家鄉。記住,家永遠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10

從古至今,在人們的印象中,桃花源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地方。那裏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

東晉詩人陶淵明,他一向正直品潔,因看不慣世俗污穢,辭官隱居。又因東晉的腐敗,作者對社會感到不滿與厭惡,於是藉此文抒發自己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桃花源記》一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種情感。

桃花源中的環境之美,美在土地平曠,良田和美池;又美在屋舍及旁邊翠綠的桑竹。在這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中人們和諧相處。這裏沒有腐敗政權的壓迫,沒有繁重的賦稅,沒有飢餓,更沒有家破人亡和妻離子散,這裏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這裏“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且男女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也怡然自樂。這裏不僅環境美,人情更美。

桃花源中的人對於外來的一位客人——漁人,不是冷漠,而是熱情地邀請回家做客,設酒殺雞作食。待客的方式有點兒像大豐收時那種狀況,這裏既突出桃花源中的人們勤勞和諧,也突出了桃源人的熱情好客。當桃花源中的人們都聽說了有位客人來時,都來問訊,並友好的邀請漁人到自己家做客。

學完《桃花源記》後,我對作者虛構的桃源,倍感親切。正如“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11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擇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瞭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12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作者陶淵明用了320個字,就爲人們講述了一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篇文章具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而他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還有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株雜樹,漁人進入裏面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見他十分驚訝。經過一番詢問漁人才知道這裏是一些在秦國時爲了逃避戰亂而隱居在這裏。漁人在桃花源的人們熱情招待後離開時桃花源的人請他保守這個祕密。漁人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回去的路上漁人在每一個地方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他卻違背諾言把這事告訴太守。可是當他們去尋找桃花源的時候卻迷路了。南郡城的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知道這件事後便去尋找桃花源。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尋找桃花源。

陶淵明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辭官隱居農村十餘年。他和劉子驥一樣嚮往着那種與世無爭、和諧和美麗的生活。桃花源同時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淵明面對黑暗的社會,他只能選擇隱居耕作,不問世事,最後在貧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嗎?雖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改變事實,但畢竟要努力。xx曾經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着死亡。”陶淵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嗎?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努力的去克服身邊的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