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陶淵明

陶淵明《擬輓歌辭》 其三全詩翻譯賞析

陶淵明1.53W

《擬輓歌辭三首》是晉末宋初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詩人虛構了自己死後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於悲傷。下面小編整理了陶淵明《擬輓歌辭》 其三全詩翻譯賞析,歡迎閱讀收藏。

陶淵明《擬輓歌辭》 其三全詩翻譯賞析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譯文] 死去有什麼可說的呢?不過是將自己的軀體去伴同山陵而已。

[出自] 晉 陶淵明 《擬輓歌辭》 其三

荒草何茫茫, 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 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 高墳正嶕嶢。

馬爲仰天鳴, 風爲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 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 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 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託體同山阿。

註釋:

輓歌,哀悼死者的歌。陶淵明卒於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歲。《輓歌詩》和《自祭文》是作者生前最後的作品。這組自挽的《輓歌詩》便作於逝世前的兩個月,即九月。

嶕嶢:很高的樣子。

幽室:指墳穴。

向來:剛纔。

或餘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

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麼可說的呢?

山阿:山陵。

譯文1:

秋天九月了,山中到處是茫茫的枯草,白楊樹也已落葉蕭蕭,只剩禿枝。在這樣的時節,送我來到遙遠的郊外,四處沒有人煙,只有高高的墳地突兀在荒地。馬兒向着天空鳴叫,風兒也蕭蕭的吹來。漆黑的房間早已關閉,死後再也不會醒來。再也不會醒來,賢達之人也沒有辦法。如此這樣來向我告別送行的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親戚或許會留有悲哀,另外的人也已經歌頌過。死了有什麼好說的,將身體託付給山腰。

譯文2:

荒草白茫茫的一片,白楊也在風中蕭蕭。寒霜初降的九月中,親友們把我的靈柩送到遠郊安葬。野地四面沒有人居住,那是墳墓聳立的墳場,非常淒涼。馬也爲之仰頭長嘶,風也爲之蕭瑟作響。墓穴一旦封閉,永遠也不會再見曙光。永遠也不會再見太陽,賢達的人也無可奈何。先前來給我送葬的人們,已各自回到家中,把我遺忘。親戚中有人還有些悲哀,別的人卻已在歡樂歌唱,把我忘記。既然已經死去還有什麼話可說,我已把身體寄託在這山巒之中了。

譯文3:

茫茫荒野草枯黃,蕭瑟秋風抖白楊。

已是寒霜九月中。親人送我遠郊葬。

四周寂寞無人煙,墳墓高高甚淒涼。

馬爲仰天長悲鳴,風爲蕭瑟作哀響。

墓穴已閉成幽暗,永遠不能見曙光。

永遠不能見曙光。賢達同樣此下場。

剛纔送葬那些人,各自還家入其房。

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

死去還有何話講,寄託此身在山岡。

賞析:

此首通篇寫送殯下葬過程,而突出寫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寫出基地背景,爲下文烘托出悽慘氣氛。“嚴霜”句點明季節,“送我”句直寫送葬情狀。“四面”二句寫墓地實況,說明自己也只能與鬼爲鄰了。然後一句寫“馬”,一句寫“風”,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繪出來,雖僅點到而止,卻歷歷如畫。然後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結,說明壙坑一閉,人鬼殊途,正與第二首末句相呼應。但以上只是寫殯葬時種種現象,作者還沒有把真正的生死觀表現得透徹充分,於是把“千年”句重複了一次,接着正面點出“賢達無奈何”這一層意思。蓋不論賢士達人,對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規律總是無能爲力的。這並非消極,而實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總結出來的。而一篇最精彩處,全在最後六句。“向來”猶言“剛纔”。剛纔來送殯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閉,便自然而然地紛紛散去,各自回家。這與上文寫死者從此永不能回家又遙相對照。“親戚”二句,是識透人生真諦之後提煉出來的話。家人親眷,因爲跟自己有血緣關係,可能想到死者還有點兒難過;而那些同自己關係不深的人則早已把死者忘掉,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了。《論語·述而篇》:“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是說孔子如果某一天參加了別人的喪禮,爲悼念死者而哭泣過,那麼他在這一天裏面就一定不唱歌。這不但由於思想感情一時轉不過來,而且剛哭完死者便又高興地唱起歌來,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實孔子這樣做,還是一個有教養的人訴諸理性的表現;如果是一般人,爲人送葬不過是禮節性的周旋應酬,從感情上說,他本沒有什麼悲傷,只要葬禮一畢,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淵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論語》之意,爽性直截了當地把一般人的表現從思想到行動都如實地寫了出來,這纔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達觀而毫無矯飾的地方。陶之可貴處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觀中還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詩的最後兩句寫道:“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後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他把屍體託付給大自然,使它即將化爲塵埃,同山腳下的泥土一樣。這在佛教輪迴觀念大爲流行的晉宋之交,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唯物觀點呢。

此三首陶詩極有新意,是指其藝術構思而言的。在陶淵明之前,賢如孔孟,達如老莊,還沒有一個人從死者本身的角度來設想離開人世之後有哪些主客觀方面的`情狀發生;而陶淵明不但這樣設想了,並且把它們一一用形象化的語言寫成了詩,其創新的程度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當然,藝術上的創新還要以思想上的明徹達觀爲基礎。沒有陶淵明這樣高水平修養的人,是無法構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實、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作品來的。

拓展閱讀

《擬輓歌辭三首》是晉末宋初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詩人虛構了自己死後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又安慰親友不必過於悲傷。第一首詩是說死後收殮的情況,描述兒女朋友痛哭。詩人豁達地說死後便沒有榮譽與羞辱,只覺得酒還未喝夠便死了,有些遺憾。第二首詩是寫出殯前的祭祀。詩人描述親人的哀傷,自己雖感到不能飲酒的遺憾,但已爲離開家園而有些黯然。第三首詩是寫下葬的情形。詩人對下葬後的幽冥世界不猜測,也認爲賢達也不能逃避死亡,與當時追求神仙得道的風氣迥異。全詩藝術構思極有新意,以形象化的語言設想自己離開人世之後發生的主客觀情狀,表現了詩人對生死極其坦然的態度,顯示了他極其明徹達觀的思想。

創作背景

陶淵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幾歲(梁啓超、古直兩家之說)還是活到六十三歲(《宋書·本傳》及顏延之《陶徵士誄》),至今尚有爭議;因而這一組自挽的《擬輓歌辭三首》是否臨終前絕筆也就有了分歧意見。逯欽立在《陶淵明事蹟詩文系年》中就持非臨終絕筆說,認爲陶活了六十三歲,而在五十一歲時大病幾乎死去,《擬輓歌辭三首》就是這時寫的。而吳小如認爲,這三首自輓詩是陶淵明在大病之中,至少認爲自己即將死去時寫的。至於具體的寫作時間,由於《自祭文》明言“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九月,而自輓詩的第三首開頭四句說的“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竟與《自祭文》時令全同。因此把這三首自輓詩定爲作者臨終前的絕筆,當作於陶淵明逝世前兩個月。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爲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爲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