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蘇軾

蘇軾《江城子》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蘇軾1.3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江城子》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軾《江城子》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蘇軾《江城子》讀後感1

十年一夢,千里孤墳,陰陽兩隔。涌上心頭的是無盡的淒涼,滄桑見證的是兩鬢如霜。數得盡的是三千煩惱絲,道不出的是十年的相思情,情也芊芊,意也綿綿。靜靜地,靜靜地回憶,回憶是無聲的嘆息,嘆息是永遠的別離。

昨夜幽夢,重歸故鄉。小軒窗前,梳妝檯邊,仍是你生前最美麗的容顏,一顰一笑,宛若生前。四目相視,相顧無言,唯有千行熱淚,訴說十年的思念。

十年之間,夫妻情深。十年之後,幽冥永隔。十年兩茫茫,若亡靈尚在,“該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吧”。也許最斷人腸的不是“相逢不識”,縱容顏老去又何妨?一句“相顧無言”,該是最脆弱的畫面吧,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語言都在這四目相視中顯得蒼白,一切行動都在這千行熱淚中變得黯淡,“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那該是一幅淒冷的畫面:月影朦朧,短松岡上,風聲陣陣。偌大的曠野,一座孤墳獨立。死者尚且孤苦,而生者又該何其哀愁?

爲情所傷,縱使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一個豪放派的始祖性詩人也在劫難逃。也許他心中該有一處最柔軟的角落吧,“帶淚,並且不可觸摸。”

十年的光陰,從相遇到相知。又十年的歲月,從相別到相念。

十年,蘇軾以十年時光爲弦,和着血淚,伴着心痛,獨品一杯清酒,自賞一輪冷月,在月光之下,在天地之間,譜就一首斷腸曲,彈與天下有情人!

蘇軾《江城子》讀後感2

在讀完這篇宋詞後,感慨萬千,眼淚竟從心裏流了出來。這人世間多少生離死別在不同地方上演,古人用悲愴的聲音向我們傾訴着千古哀思。

本人最愛蘇軾詩詞,還幻想過若能穿越古今去一睹真容,但這種念頭自然是要打消的,八零後的我整日把胡思亂想當作每日必修課,卻恍惚的在虛度自己的青春年華,不曾留下自己滿意的作品跟別人分享。我連自己把什麼目標放在第一位都不清楚,更別談怎樣讓人生活的精彩且更有價值。古人和今人有何不同,都逃不過一個情字糾纏,回頭已不見深愛的人那熟悉的面孔,即使那人已在他的世界從此化作一縷星光,只能遠遠觀望。我們都有不甘心的時候,那糾結的心情恨不得一次被深埋起來。我們會在最失意的時候想起那些曾給過自己安慰的人,那也許是給自己的傷痛用的一劑良藥。蘇東坡和愛妻離別時的痛楚世人都可體會,那是永別,而十年中那空蕩蕩的思念究竟能寄往何處,吟一曲千古離歌,飲一壺愁緒任往事紛飛。誰沒有此生最難割捨的相思,也枉在這人世走一遭,多情人總能給世人留下千古絕句,讓後人去體會和醒悟,那不是十年相思苦而是餘生的難忘。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是否會覺得狂躁不安,或是滿腹情愁卻不能傾倒在這虛僞的人世,活的苦不堪言。我們在掙扎着,想咆哮,想痛哭,想狂笑,不知作何是好,最後不得不平靜下來坦然接受這可惡的一切。人類存在於這世界有多久悲歡離愁就有多長,鬢如霜又怎樣,夢裏的你依然如往常,在淚眼朦朧中是那麼清晰。有時會想放任自己儘管讓腦子一片空白,糊塗度日算了,卻又沒法控制思想仍舊掛念他,想必會有許多人和我有同樣感覺。

蘇軾縱然才華蓋世爲官清廉也難逃奸臣迫害,兩度被貶飽受離鄉之痛,在人生大起大落的狂流中淘洗着靈魂,仍然以苦爲樂坦然面對一切。很難想象這位以豪放著稱而感情細膩的大才子是怎樣承受的,而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卻不同,稍受些委屈就大呼其不堪忍受的程度,真不知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還是抵抗災難的本能的退化。我們在墜入低谷時會想去做什麼,任命運的擺佈還是頑強的對抗,不畏懼一切或把一切看作如風一樣,就隨它去吧,沒什麼放不下的。

我很欣賞古代那些英雄豪傑如鋼一般的氣節,如水一般的柔情,不得不令人折服。就如同在嚴寒中還能從容綻放的梅花,散發着獨有的芬芳令人醉在其中,任冰雪在看似柔弱的花瓣上層層覆蓋……

蘇軾《江城子》讀後感3

秋日午後,披一肩長髮,慵坐窗前。在一米陽光的愛撫中,握一杯香茗,在茶香悠長的飄逸中,品一首宋詞,隔時空,聆聽先賢的心聲。捧一顆善感的心,欣賞大師靈魂深處的舞蹈,任那溫情的文字之石在心湖激起層層漣漪,打溼了自己的心:

“……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大文豪蘇軾的被世人譽爲悼亡詩之首的有名的詞作江城子,悼念的是自己的亡妻王弗。既然懷念的是自己的亡妻,那麼可以從愛情和親情的角度來解讀這首詞。

愛情的角度。“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作爲蘇軾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是深受蘇軾的敬愛的,她秀外慧中,老成持重,陪自己的丈夫讀書,在那段紅袖添香的日子裏,他們的愛情是最爲甜蜜的。王弗是蘇軾事業上的好伴侶,她對蘇軾的仕途極爲看重,鼎力相助,不惜躲在簾子後面傾聽蘇軾與朋友們的對話,爲他的人際交往嚴格把關,並且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直覺做出有價值的判斷,告訴自己的丈夫應該小心提防的小人。所以,她憑藉自己在蘇軾事業上的支援贏得了他的敬愛,在她的“千里孤墳”旁,蘇軾親手爲她栽下三萬棵雪松,作爲自己對亡妻的愛情表白。同時,她還贏得了德高望重的大學究公公蘇洵的認可,蘇軾最終纔會按父親說的在王弗離世一年之後,又將王弗的棺槨運回四川葬在自己母親的墓旁。“多情自古傷離別”,大文豪蘇軾心胸豁達,卻是性情中人,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然娶了第二位妻子王閏之和自己最鍾愛的小妾朝雲,所以更加顯示出詩人對亡妻難能可貴的情深深意綿綿,和牽掛之真切。

這首詞的寫作時間,正值蘇軾政治上的不如意,被貶官流放,與第二位妻子王閏之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就像元稹懷念妻子韋叢的時候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所以她和蘇軾應該是一對最純真質樸的“貧賤夫妻”。雖然,王閏之那麼溫柔體貼,任勞任怨視前房的孩子如己出,關懷備至,令蘇軾感動不已,但是,王弗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最愛的、最需要的人,就是在平靜的幸福的日子裏會被淡忘,而在人最寂寞、最孤獨的時候纔會被想起的人,而王弗的名字就在那個夜晚,被蘇軾在睡夢中呼之而出。感謝那個夜晚的星星格外明亮,是它們不知疲倦的閃爍纔有了這首詞的熠熠生輝!

上闕寫的是蘇軾的政治浮沉,是在與結髮妻子訴說自己在與之陰陽兩隔之後的宦海沉浮人生失意;下闕寫的是自己與妻子相遇的夢境。最稀鬆平常的細節往往最令人動容,“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正梳妝”,年輕秀美的妻子在對鏡貼花黃,“女爲悅己者容”,在古代更爲如此,此句足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情誼深厚,琴瑟合樂,和蘇軾對當時政治如意生活的懷念之情。再次見面的他們,縱有千言萬語,都化作了相思淚翻飛,在彼岸花的鮮豔怒放中,令人唏噓嘆惋。

蘇軾對在最苦最難的日子裏陪伴自己的第二位妻子王潤之充滿感激之情,所以在死後與之合葬,長相廝守。對最鍾愛的小妾朝雲是一種對知己的.愛,是一種心有靈犀的默契和愉悅。人生難得一知己,蘇軾爲擁有這樣的紅顏而欣慰!

蘇軾,作爲一個優秀的男人,一生擁有着三個優秀女人的愛,和衆人的仰慕;而林徽因,作爲一個優秀的女人,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她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她讓金嶽霖默默牽掛了一生。愛情故事豐富了他們的生命,滋養了他們的事業和人生。

親情的角度。夫妻百年,都是從最初的浪漫愛情,轉變到最後的溫馨親情,而後者纔是婚姻幸福長久的保鮮膜。所以,這首詞打動人心的地方還在於他是悼念親人的佳作。“生如夏花之燦爛,死若秋葉之靜美”,佛教教人蔘透生死,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拈花微笑之間。道理都明白,但是,但凡是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那份痛徹心扉,那份寒涼刺骨,箇中滋味,終生難忘。“……不思量,自難忘。”是的,難忘,難忘母親彌留時刻的牽掛與不捨;難忘母親去世後那由溫熱、柔軟變得逐漸冰涼、僵硬的手臂;難忘母親被火化車拉走時,那忽被一陣風吹起蓋在臉上的蓋布,露出來的那蠟黃但安寧的彷彿睡着了的臉,你走麼?!你真的不再管我們了嗎?我在心底絕望吶喊,我清楚的知道,再回來之後那個小盒子裏的溫熱的骨灰已經不再具備母親的溫暖,從此,我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少了一樣最爲寶貴的東西。我聽見,我的心,“嘩啦”一聲破碎了……

“千里孤墳,何處話淒涼?”一座座,孤墳,像一個個可憐的逗號,在荒涼的野外,只有與明月相伴,與清風低語。昨天,又聽到一位同事的老父親去世的消息,又一位老人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走了,他們去了哪裏?真的有另外一個世界嗎?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有,那麼,多年之後親人之間在奈何橋上相見,是否也有“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般的感嘆呢?

思想的小溪在經典的沃野奔流,敲擊下這些文字。這時,樓下悠揚的鋼琴曲秋日私語響起,把我的思想拉回到現實中。一杯香茗已經變涼,從窗外望去,小區裏的幾個孩子追趕着一個不知從那撿來的破風箏,開心地叫着;幾個老人坐在馬紮上用很大的聲音在說話;一直不知從哪裏來的流浪貓在喵喵叫着,尋尋覓覓。忽然記起,幸福,就是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