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柳永

柳永雨霖鈴心得

柳永5.12K

《雨霖鈴》是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節選自《樂章集》。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在棧道雨中聽到鈴聲與山相應,想起楊貴妃,故作此曲《雨淋鈴曲》。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柳永雨霖鈴心得,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柳永雨霖鈴心得

《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解調:按:此首《雨霖鈴》樂章集中屬雙調,填此調尤可注意者,以押入聲韻爲宜。“對”、“竟”、“念”、“更”、“便”等去聲領格以及“驟雨”“暮靄”,“此去”應聲調不差。“念去去”三個去聲是振盪情感,轉折內容之關鍵。

集評:

1.明·李攀龍《草堂詩餘雋》:“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

2.明·俞彥《爰園詞話》:古豪傑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際操觚,果可以“楊柳岸,曉風殘月”命句否。且柳詞亦只此佳句,餘皆未稱。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漁歌子》 “窗外曉鶯殘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3.清·王又華《古今詞編》又沈謙《填詞雜說》:“曉風殘月”、“大江東雲”,體制雖殊,讀之皆若身歷其境,惝恍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4.清·賀裳《皺水軒詞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自是古今俊句。

5.清·沈雄《古今詞話》:吹劍錄曰: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耆卿。對曰,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按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爲之絕倒。又,江尚質曰:東坡酹江月,爲千古絕唱。耆卿雨霖鈴,惟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喜而嘲之。沈天羽曰:求其來處,魏承班“簾外曉鶯殘月”,秦少游“酒醒處,殘陽亂鴉”,豈盡是登溷語。餘則爲耆卿反脣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死屍狼藉,臭穢何堪,不更甚於袁綯之一哂乎。又,琪園隨錄曰:開明光上座,得法於報本元。歸裏嗜酒,歌柳詞以示寂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6.清·田同之《西圃詞說》:今人論詞,動稱辛、柳,不知稼軒詞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爲最,過此則頹然放矣。耆卿詞以“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爲佳,非是則淫以褻矣。此不可不辨。

7.清·李調元《雨村詞話》:“今宵酒醒”,子夜懊儂之餘也(此尤侗語,侗號悔庵)。又,柴虎臣論詞曰:“語境則‘咸陽古道’、‘汴水長流’,語事則‘赤壁周郎’、‘江州司馬’,語顥則‘岸草平沙’、 ‘曉風殘月’’,語情則‘紅雨飛愁’、 ‘黃花比瘦’,可謂雅暢。”

8.清·賙濟《宋四家詞選》:清真詞多從耆卿奪胎,思力沉摯處,往往出藍。然耆卿秀淡幽豔,是不可及。

9.清·馮金伯《詞苑萃編》: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板之譏。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檀板歌之。此袁綯語也。後人遂奉爲美談。然僕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纖豔處,亦麗以淫耳。況“楊柳外”句,又本魏承班《漁歌子》“窗外曉鶯殘月”,改二字增一字,焉得獨擅千古。

10.清·黃氏《蓼園詞評》:送別詞,清和朗暢,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自而穩愜。

11.清·劉熙載《藝概·詞概》: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燃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12.清·張德瀛《詞徵》:耆卿詞多本色語,所謂有井水處,能歌柳詞,時人爲之語曰“曉風殘月柳三變”,又曰“露花倒影柳屯田”,非虛譽也。特其詞婉而不言語,語纖而氣雌下,蓋從俗者。以發乎情止乎禮義之旨繩之,則望景先逝矣。胡致堂謂爲掩衆制而盡其妙,蓋耳食之言耳。

13.近人蔡嵩雲《柯亭詞論》:“《雨霖鈴調》,在《樂章集》中,尚非絕詣。特以楊柳岸,曉風殘月得名而。”

14.今人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別情,盡情展衍,備足無餘,渾厚綿密,兼而有之。15.清·宋翔鳳《樂府餘論》:柳詞曲折委婉,而中具渾淪之氣,雖多俚語,而高處足 冠羣流,倚聲家當屍而祝之。如竹(土宅)《詞綜》所錄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東坡輩以餘事爲之也。

16.彭孫逼《金粟 詞話》: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從淺俚處求之,遂使金荃 蘭畹之音流入掛枝黃鶯之調,此學柳之過也。

17.賙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耆卿爲世訾久矣,然其鋪敘委宛,言近意遠,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耆卿樂府多,故惡濫可笑者多,便能珍重下 筆,則北宋高手也。

18.趙令疇《候靖錄》卷七引蘇軾語:“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之‘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雨霖鈴》特色賞析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詞爲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宋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京城汴京南下時與戀人依依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

一、《雨霖鈴》的創作背景

柳永(約980-約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稱柳七。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曾放言“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仁宗皇帝聞其言,說:“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遂落第。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配合,他完成了詞從小令到慢詞的發展與轉變,並且在詞的內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同時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原爲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於安史之亂時,避地蜀中,至斜口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爲悼念楊貴妃,遂制此曲。同是羈旅、離情等題材,和唐五代詞人相比,柳詞“尤工於羈旅行役”(清陳振孫),他的詞作更多地傾注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其代表作《雨霖鈴》,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徵。全詞以悽切婉轉的筆調,描寫了離別之情,感情在詞中盡情展衍,備足無餘;渾厚綿密,兼而有之。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金曲”之一。

二、《雨霖鈴》的藝術成就

上片起首三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別時之景,未寫離別之情,卻先以自描的手法,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的.悽豔、愁慘的秋景圖畫:悽鳴的秋蟬、暮色中驟雨後的長亭。並巧妙地點出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深秋,傍晚,都門外的長亭,這是何等濃重的傷感的氛圍與地點,“寒蟬悽切”,既寫出了秋氣之搖落,時序之驚心,又使欣賞者馬上聯想起“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宋玉《九辯》),“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詠蟬》)這類“悲秋”之句。好的語言往往如此:一方面,它以自己的寫景作爲促媒,以外界物侯之變化撩撥起讀者的層層感情漣漪;另一方面,它又向讀者“釋放”出經過漫長曆史過程長期“積澱”在詞語中的“能量”,以此來感召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藝術聯想。

“寒蟬悽切”四字,使那悽楚哽咽的聲聲蟬嘶,形成整首別曲、整幅離圖的悲哀的“基調”和黯淡的“底色”。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賦》),“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長亭”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已成爲一個蘊含着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本詞中,詞語本身的象徵意義(送行)和它的“歷史積澱”又在雙倍地發生着作用,不能不使讀者產生難以壓抑的離愁別緒。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三句,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寫出了情人的留戀與舟子催發的矛盾,離別傷痛之情陡增。“蘭舟催發”,以直筆寫出了時間之緊迫,柔情纏綿的戀人此時也不得不相互分手、道別,因而更促使彼此間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道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直寫情人離別之際的動人場景,感情至此達到高潮。這是令人黯然銷魂、傷心欲絕的時刻。讀到此處,不禁讓人想起“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詩句。而此處描寫,則更爲沉痛,更爲感人。全詞詞境也就此凝固、定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眼前景物突然一轉,由實到虛,寫出了去路茫茫、道路修遠、一程遠似一程的未知旅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嘆從來離別之可哀:“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下“更那堪”句,更推進一層,言已之當秋而悲離,離情更甚於常時。襯托手法的採用使它更凸現、更爲動人。“今宵酒醒何處”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爲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境況,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試想昨日還在“都門帳飲”、“執手相看”,可今朝醒來,只見“曉風殘月”唯有一鉤殘月斜掛在天邊,如今獨在旅舟之上見柳,怎不惹滿懷離思?“此去經年”四句,更是推想自己離別之後經年的孤寂寥落,悲苦之情己溢言表。想當初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之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繮,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衆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全詞感情也因此噴薄而出,餘情無窮,無味不盡。

上下兩片相比,各有特點。上片以寫景爲主,情生於景,情融於景,併爲下片感情的直抒作鋪墊。下片以抒情爲主,以虛設之景抒別離之情,化景爲情,而悠悠離情則作爲主線上下貫穿。讀罷全詞,人們無不爲這對情人一掬同情之淚,更不禁爲柳永精彩的描寫而拍案叫絕。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爲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透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同時又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宣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極力描摹了一對戀人之間難分難捨的離情,讓人讀來暢快淋漓,婉約細膩,耐人尋味。

標籤:雨霖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