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禮儀的演講稿(通用5篇)

演講稿2.18W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很多地方都會使用到演講稿,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禮儀的演講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禮儀的演講稿(通用5篇)

禮儀的演講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及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晚上好!

我是來自342班的參賽選手樑森智,樑是頂樑柱的樑,森是森林的森,智是智慧的智。同學們記住了嗎?問什麼叫你們記住我的名字呢,因爲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正如我的名字一樣也是頂樑柱。你們知道我演講的主題是什麼嗎?不錯,我演講的主題正是《愛在文明、美在禮儀》。

愛在文明,美在禮儀。古人曾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中立身,那麼、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禮儀,什麼是文明嗎?

文明禮儀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扔進垃圾桶時,這就是文明;當我們伸出援手幫助同學處理困難時,這還是文明;當我們在公共場合用輕聲細語代替大聲喧譁時,這還是文明。

當我們遇到師長主動問好時,這就是禮儀;當我們在於同學發生衝突懂得寬待他人時,這也是禮儀;當我們在坐公交主動給老人讓座時,這還是禮儀。

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個細微的改變、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舉止,都可以體現出你的文明和禮儀。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清潔壞境,文明校園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文明使我們的世界充滿陽光;文明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文明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禮儀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溫馨;禮儀使我們的相處更加和美;禮儀讓我們的交流更加順暢。

同學們!讓我們提高自身修養,重視文明禮儀,讓我們成爲用素質、用風度、有教養的文明中學生。讓我們所有同學攜起手來,讓文明禮儀之花開滿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文明禮儀之歌響徹世界的每一個地方!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禮儀的演講稿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八(11)班的戴xx

我今天講話的主題是:以禮相待,與人爲善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溫文爾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爲,謙恭禮讓的文明禮儀之邦。華夏兒女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無不體現一個人的氣質與素養。

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要做一個真誠的人,而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首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之人,學做社會中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無不遺憾的發現,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公民的文明素質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新華社曾報道了一則新聞:“十一”黃金週的第二天,新疆烏魯木齊市南山旅遊景區出現80多名韓國遊客集體撿垃圾的場面,其中包括30多名兒童。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在遊覽途中看到景區垃圾遍地,便自發地組織起來清理垃圾,短短20分鐘,方圓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乾乾淨淨。在驅車將5個裝滿垃圾的紙箱送至垃圾站後,韓國遊客才安心繼續遊玩。參加集體撿垃圾的韓國遊客柳仁圭說:“野外應該是一片淨土,但令人驚訝的是,這麼漂亮的地方卻有很多垃圾。”外國人到我們這兒來撿垃圾的事兒並非頭一遭:在咱們的城市街頭、園林景區以及長城上,都留下過外國人撿拾垃圾的身影。他們或是一人或是數人乃至數十人,爲我們的環境保護充當“義工”。

而我們國人亂扔垃圾,卻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遊,也照樣與陋習一路同行。

作爲中國人,我們在對外賓撿垃圾的行爲表達敬意的同時,也更應該爲自己的行爲感到慚愧。中國有讓我們引以爲驕傲的秀麗風光,更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然而秀麗風光今天仍在,美好禮儀卻被一些國人丟得差不多了。

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人不能總想着自己,也要多想想別人。應該以開朗豁達的心境、熱情友好的態度,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幫助他人。

與人交往,要心存感激,因爲感激常常被描述爲幸福生活的祕方。要學會騰出一隻手,騰出一隻手給卑微者——讚揚他們;騰出一隻手給狂妄者——規勸他們;騰出一隻手給奮鬥者——推進他們;騰出一隻手給絕望者——點撥、鼓勵、拯救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如果我們善於用友好的行爲去幫助別人,往往會得到同樣友好善良的回報。

爲了讓生活更美好,讓我們學會善待身邊的人和事,學會以禮相待。

讓我們爲着“禮儀之邦”而奮鬥吧!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禮儀的演講稿3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講文明禮儀,塑造美麗人生》。

文明禮儀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國是“文明古國”,富有優良的文明禮儀傳統,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早在春秋時期,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注意人們互相交往時的禮儀同內在品格的關係。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就是說,只有禮節儀表同質樸的品格結合,纔算得上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貌美不如語言美”,可見語言美也是非常重要的。常常使用禮儀語言,見面問好,分別說再見,無意中對別人有損害要道歉,也就是用“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儀語言,做到和氣、文靜、謙遜、不講粗話、不強詞奪理、不惡語傷人。對我們同學來說,日常生活、學習中與人相處時,講一點語言美,並不是難事,見面問一聲“您好”,見到老師的面主動問一聲“老師好”等等,但請同學們要注意,不僅對老師要這樣,對所有的人都要這樣。在學校裏和同學的相處,回到家中和父母、長輩、親戚、鄰居更要這樣,這樣做了,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而是提高了自己的威信,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人們只能說:這個孩子有涵養。

“語言美要靠心靈美”,而心靈美的外在表現是行爲美。鑑別一個人的是非、功過,不光是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行爲美首先要心靈美,“人不是因爲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爲可愛才美麗”,心靈美可以彌補一個人外表上的不足。我們不必去做什麼轟天動地的大事,只要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就可以了,比如:見到校園裏有一張紙屑,我們主動彎腰拾起;見到流水的水龍頭主動關上;上樓梯時,讓趕時間的同學先走……這都是心靈美的體現。

同學們,讓我們發揚優點,克服陋習,向不文明的行爲大聲說“拜拜”,你會驚奇地發現你自己——很美!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禮儀的演講稿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在坐的各位嘉賓: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文明禮儀之花處處盛開》。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出自《管子》裏的一句格言。這不是危言聳聽。短短的十六個字,卻如十六字箴言,字字珠璣。它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禮義廉恥,不僅關乎一個民族的命運,更關乎整個社稷的安危。

被譽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華夏,曾以禮儀着稱於世。忠孝節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禮義廉恥,是我們行事做人的基本準則。禮義可以興邦。漢文帝劉恆是個著名的孝子,對其母親薄氏更是孝悌有加。薄氏曾經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不解衣帶,盡心服侍母親。母親喝的湯藥,不是自己親口嘗過,就不進獻給她。文帝的仁孝傳聞於天下。而他,更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同樣,知恥而後勇,沒有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哪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闊氣勢?

有兩則報道不得不提:全國流通英語的新加坡,在公園裏卻偏用中文書寫諸如“不準吸菸”、“不準隨地吐痰”、“不準亂仍紙屑”等文明標牌的原因;央視晚間新聞曾播出的國慶節後的天安門廣場隨處可見口香糖殘跡,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令人觸目驚心。這些報道,毫無疑問都在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不文明不單單是個人的修養問題,它已經上升爲一種國恥了!

是啊,讀了這樣的標語,聽着這樣的報道,得到這樣的評價,我們心裏會怎麼想?我們會有怎樣的觸動?我們還會心安理得無動於衷嗎?就因爲平時不經意間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因爲我們認爲是很平常很無所謂的一些細枝末節,就讓號稱“禮儀之邦”後裔的我們蒙羞!就讓現代文明遠離了我們一大步!就讓我們與社會公德、與傳統美德失之交臂、擦肩而過!

過去,只要一提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每個中國人都會憤怒,都會奮起反抗,而如今,聽到外國友人對中國遊客如此的“款待”,物質文明越來越令舉世矚目的我們,爲何反而只剩感嘆,只剩慚愧,只剩臉紅心跳的份了呢?

很多單位的辦公樓前,常常會巍巍然佇立着這樣一面立櫃式的大鏡子,上邊總會有那麼幾行大字:“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每當走過這裏,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湊上前去對着鏡子照照自己,瞅瞅自己的衣着,瞄瞄自己的髮式,正正自己的衣冠,甚至會下意識地拂弄一下自己頗感得意的頭髮。不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沒有理由不愛惜自己的羽毛,我們沒有理由不在乎自己的榮譽。

人類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類能透過後天的努力做到知書達理,明曉是非,懂禮儀。禮儀是需要學的,並不是先天就具備。學禮儀,方能見賢思齊,見不賢,方能自斂自省。孔子曾經說過: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我國明代著名思想家顏元也說過: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其實,文明只在一瞬間。現實生活中,何處沒有文明禮儀,何處沒有良好風尚的體現:大娘過馬路,是誰,爭先恐後地跑上前去小心攙扶?顛簸不止的大客車上,是誰,讓行動不便的孕婦一迭聲地說着感激不盡的話語?小區寧靜的月光下,是誰,讓溫馨伴着酣夢入眠,再不聞往昔那通宵徹夜的喧囂?又是誰,手裏攥着一張皺巴巴的糖果紙,在經過幾個路口後,才把它丟進好不容易找到的垃圾箱?!

總之,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這纔是人間正道!文明,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美德;文明,是衡量人類進步的標尺;文明,是人類奔向美好未來的直通車。文明是相互的',亞聖孟子有言: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予人玫瑰,手留餘香。換位思考,多爲他人設身處地着想,他人也會爲你設身處地着想。一個家庭的幸福安寧,一個社會的和諧穩定,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曾經是真正的“禮儀之邦”,我們有着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史,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灌輸在每個華夏子民滾燙的血液之中,我們有什麼理由玷污他們的聖明辜負他們的殷殷厚望呢?文明禮儀如此重要,如此不可或缺,那麼,就讓文明禮儀之花處處盛開吧!就讓我們的傳統美德繼續發揚光大吧!我們崇尚社會公德,我們嚮往文明之光!

我們堅信:有文明禮儀一路相伴,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我們的祖國會更加強大,我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謝謝大家!

禮儀的演講稿5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這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與我們同在。

如果你失去了這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爲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文明作爲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文明,好大的一個詞,許多人都只把它掛在嘴邊,卻忘了用行動來詮釋;文明,好簡單的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舉動、一個態度都是文明的表現;文明,好神聖的一個詞,它拉近你我的距離,使我們彼此能夠用心溝通;文明,屬於文明每一個人的詞,從小我們就在心裏埋下文明的種子,用心靈去灌溉,它感動着我們的感動,見證着我們的成長。

文明,不僅僅僅只是一個詞,也是一種行爲,更是一種精神。它並不偉大,因爲我們人人都能做到;但它也並不平凡,因爲它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做到的。它需要我們用心,完完整整的心,把它完完全全地裝起來,時時刻刻與文明成爲一體。此刻,我們正處於人生成長中最關鍵的時期,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就應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文明的謙謙君子,文明,它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爲寶貴的精神財富。

然而,生活中,我們隨處能夠看見這樣不和諧的情景:在校時彬彬有禮的學生,一出校門卻罵聲不斷;着裝時髦的雅士,扔起垃圾也格外的瀟灑;進來時乾乾淨淨的會場,散會時卻髒亂不堪;紅綠燈下有序的車隊,轉眼就堵死在它巷……每當我看到這些情形時,我總是覺得這些人嚴重影響了一個地方的形象,影響了個人的、羣衆的、甚至國家的尊嚴。也許有的同學會爲自己辯護:“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難道這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有這種思想的同學,我想告訴你們:“你們完全錯了。”

劉備曾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老子也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只有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纔能有正確的道德選取於正確的道德行爲,也纔有可能成爲真正合格的中學生。

同學們,青春的歲月一晃而過,讓我們在陽光下理解洗禮,在風雨裏迎接磨練,在正氣中健康成長,成爲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成爲一個能擔當明天重任的有職責感的中學生吧!擁有文明,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健康;擁有文明,我們的國家纔會更加強大!

願文明與我們同在,願我們的明天更加精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