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2015最新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演講稿8.93K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2015最新大學開學典禮校長髮言稿

大家下午好!

歡迎2015級研究生新同學從天南海北來到即將迎來雙甲子校慶的百年學府——西南交通大學。這裏有博學的大師和鮮活的思想,更有溫暖的情懷和無聲的大愛,這裏將成爲你們研學的驛站和永遠的精神家園。作爲學校的第65任校長,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成爲新一代交大人的同學們,表示衷心祝賀和熱烈歡迎!

同學們爲追夢而來。求學夢、交大夢、中國夢經過十餘年的探求,今天得以在交大聚合和升騰。對於現已置身學術殿堂並有明確專業方向的研究生而言,“怎樣學”比“學什麼”更重要。研究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探究普遍知識,研究高深學問。“研者,磨也;究者,窮盡也”。磨和窮盡,可謂“治學”。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古人讀書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宋代李淑在《邯鄲書目》中亦有“詩書味之太羹,史爲折俎,子爲醯醢,是爲三味”的說法,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和精神食糧。今天,我也想和同學們談談在這個功利浮躁的時代,研究生治學應有的“三味”。

第一,“趣味”

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它既源於人類先天對未知探索的本能,也源於個人後天經驗的養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孟德斯鳩也講:“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光變成喜悅的時刻”。當真正感受到治學的“趣味”,就會在讀書和研究中全神貫注、沉浸其中,樂此不疲,甚或能強烈感受骨體膚理的愉逸和靈魂飛昇的姿態。

如何激發趣味?好奇心和想象力至關重要。成年後的童真童趣、本心初心彌足珍貴。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習俗、環境、觀念、教育、人文、學問、教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之生活的重壓以及一些思想、知識、道德、規則的桎梏,好奇心和想象力隨之遲鈍,甚至麻木。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做到能天馬行空、奇思妙想、無中生有、刨根問底,生命纔有激情,做學問纔有滋味。一旦失去可貴的好奇心,失去獨立的想象力,就會失去做人獨有的東西和潛力,整個生命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更不用遑論治學的趣味。

趣味的生髮需要“去功利”。做學問有三重境界:一是學以致用,二是學以致知,三是爲己之學。前兩者都是功利性的,都有明確的世俗意義上的效用性和目的性。爲己之學是去功利的或超功利的。“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憲問》,旨在表明真正尊崇學問的人,做學問是爲自身的修心養性,自我角色的建立提升,而不是取悅於人或追名逐利。

有了超拔和超越之心,去功利後的治學趣味當會妙趣橫生。反之,若把讀書、做學問當成是升學、出國、找工作、評職稱的工具和途徑,當成獲得“顏如玉、千鍾粟、黃金屋”等美女香車利祿的手段,當成沽名釣譽、譁衆取寵、炫耀賣弄甚至與組織討價還價的資本,奔着這些目的和功利而去的治學,其過程本身的趣味便蕩然無存,治學難免成爲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的勞役。

趣味還要多樣。希望同學們能將治學的“趣味”延伸至專業以外,使其趣味更加廣泛,“味蕾”更加豐富。你們既要根植、深研、精勤於專業,立志成爲某一領域術有專攻的專家,還要避免因爲趣味單一、知識面太窄而產生的“隧道效應”,即對專業以外的東西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

當今科技的發展呈現出兩個鮮明向度:一方面,學科和專業越分越細;另一方面,各學科領域之間的綜合集成越來越強,專業間的交叉融合大行其道。因此,在學好學透一門專業的同時,儘可能多瞭解其它學科尤其是相關學科的知識勢在必行。更何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者,做學問若沒有一定的廣度、跨度和寬度,很難有相當的厚度、高度和深度,很難成爲學問大家。碩者,大也;博者,廣也。同學們要在掌握系統堅實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成爲本原意義上“大而廣”的“碩士、博士”,而不僅僅是“窄而深”的“淵士”。

第二,“回味”

時間是記憶的橡皮擦,它會沖淡經驗主義的習得,義無反顧地帶走大腦表層的收穫。因此,《論語》開篇即說,“學而時習之”。在其《爲政篇》中孔子又說,“學而不思則罔”。程子亦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也指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進階的方式”。

這些名言都強調回味、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味讀書而不思考, 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會被書本牽着鼻子走,所謂盡信書則不如不讀書。愛因斯坦正是因爲對傳統物理學的“回味”,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反思、檢討、追問,寫出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

治學的“回味”,恰如圍棋對弈後的“覆盤”。覆盤是一種長棋力的極好方式,對治學亦然。治學最忌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最忌粗枝大葉、博雜不精,人云亦云、不甚了了。透過回味,由表及裏,去僞存真;透過回味,溫故知新,用宏取精;透過回味,見微知著,舉一反三。

透過對知識的切問近思、再咀嚼、再提煉、再加工,玩索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對已知現象的正反演,由現象追溯其原因,由表象探究其本質,不僅把所學所知的外在化、碎片化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還能不斷提高向內反省的智慧,體悟知識理性背後的正義性和善意性,發展各種知性美德。

“回味”重在批判性思維。或許,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是今天高等教育缺失已久的味道。在新韋氏詞典裏,批判性思維是指“以審慎分析判斷爲特點,並在最嚴格意義上隱含着客觀判斷的嘗試而定褒貶優劣”。既有的知識系統和學術體系,不管創造它們的先賢聖哲、大師方家多麼睿智,其中的片面、寡陋、扭曲、非理性、傲慢、甚至偏見都在所難免。批判性思維驅動下的深度學習,是治學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