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端午佳節演講稿

演講稿1.31W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演講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佳節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佳節演講稿

端午佳節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端午佳節憶屈原”。

又是一年端午節到。包糉子,賽龍舟,喝米酒……在中國,人們正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一傳統節日。

但到目前爲止,人們對端午節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普遍的說法之一是"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在聽說楚國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海民衆紛紛帶領船隻進行救援,並拋灑食物,以防止魚和蝦傷害屈原的屍體。

從那以後,每年都會舉行這樣的活動來表達他們對屈原的懷念。此後,賽龍舟、包糉子已成爲端午節的主要內容,也逐漸被稱爲端午節的起源。

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執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屈原在追求生命的永恆、價值和理想的同時,始終關注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終結是一場悲劇。

如果擔心國家和人民的屈原,看到今天的中國如此強大,中國人民爲奧運會歡呼,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團結抗震救災,屈原還會投河嗎?

我們今天多麼幸運,作爲中國人,我們不僅繼承了屈原執着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而且我們又與四川的小朋友們共同地流着淚,分擔着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今天我們懂得珍惜,愛老師,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節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天,我們個人意識到不斷提高自己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今天,我們讚揚屈原的愛國精神,發揚屈原的精神,但我們不會擔心,因爲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會更強大、更繁榮、更富強!

謝謝大家。

端午佳節演講稿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爲中國四大節日之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端午節無疑是最“熱”的節日。

作爲進入盛夏前的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一天。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期可能會讓許多人考慮出去找一個涼爽的地方放鬆一下。在農村,端午節確實是一個繁忙的節日,因爲在包含豐富農耕文化的中國,端午節代表着夏天和秋天的收穫。

在過去的北方,端午節是每年新小麥下來的時候。許多人期待這一天,因爲他們可以吃各種新小麥製成的食物。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是另一個收穫大米的季節。新打的飯被碾成米,正好可以在節前一天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地吃了一頓。

現在南北差別沒那麼大了。端午節吃糉子是整個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中國人吃糉子有悠久的歷史,糉子還是中國曆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不過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端午佳節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你們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傳統節日嗎?(端午節)是的,今天是端午節。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讓我告訴你們!

端午節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在歷史上的這一天,人們將透過賽龍舟和包糉子來紀念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他爲人正直,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擔任要職。他堅決反對秦國的侵略,遭到楚王的攻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

屈原悲憤不平,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首都。楚國失地千里,到處都是屍體。

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祖國慘遭毀滅的慘狀,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場壯麗的愛國運動。

人們喜愛屈原,當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時,紛紛去划船打撈屈原的屍體,但卻找不到。他們害怕河裏的魚和蝦會咬屈原的身體,所以他們把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和其他食物扔到河裏。

據說,魚、龍蝦和螃蟹吃飽後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提出了用楝葉包糉子,外纏彩絲的辦法,這就是糉子的原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着人們競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和睦。在這個繁榮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學會愛我們的國家,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

最後,用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學生一句話:“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互相鼓勵,爲祖國的崛起而學習,做一個努力工作的人,能爲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端午佳節演講稿4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

他生活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但卻因爲他的忠誠和仗義直言而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投汨羅江。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划船前來救助,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久而久之,我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的習俗。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屈原已去,但是他的愛國熱情卻已化成一座豐碑,牢牢地豎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你早已經聽過,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但是,我們要知道20xx年11月,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而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爲"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着作"。這絕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個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文化記憶的節日卻成爲了他國的文化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但遺憾的是,現代國人在越來越熟悉西方節日的同時,也在以更驚人的速度遺忘着自己的歷史、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擁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記憶,節日除了是一種習慣之外,更代表着文化和民族的認同。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爲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積澱的英語演講稿範文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面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作爲後人,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自覺的做一個維護者和傳承者。從七夕的金鳳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浩繁的史帙中顯得那樣熠熠生光、璀璨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端午佳節演講稿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展開歡騰。這些,曾經在端午節是最受歡迎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節奏加快,外來文化的入侵。

中國人民不再照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把重點放在“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中去,面對這樣的形勢,我感到悲傷,“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正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稱,亞洲一個國家正在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其文化遺產,現在端午節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個消息,中國人民除了驚訝還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一些慶祝活動。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個傳統的節日,就是加強中國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洗禮。如今,這個擁有XX年的歷史傳統節日成爲其他國家的民族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不用說,這些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菜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用說了——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

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獨特的習俗——吃。如今,滿足了衣食的需要,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富裕,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漢字,當代青年有多少人熟悉並會使用繁體字?你不懂文字怎麼能理解古代文化呢?

另一個就是造紙,中國的造紙工業是傳統手工業損失的結果,許多高質量的紙讀要到日本或韓國購買,他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以端午節爲例,它已經融入到各個周邊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輪渡節,這是一個在插秧後祈求豐收的節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注重創新,但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守,文化的缺失必然會導致精神上的斷層甚至扭曲,而這種斷層又會給精神文明帶來什麼呢?

俗話說: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外國節日的興盛與傳統節日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也正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敬畏和重視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

同學們,不要冷落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徹底紅起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