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6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實習報告6篇,歡迎大家分享。

地質實習報告6篇

地質實習報告 篇1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屬行政區劃;實習時間;學習了哪些地質工作方法。

一、地理與經濟概況

1.地勢:敘述本區的地形大勢,地形、地勢分佈規律。屬何地理區,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區的一部分。指出區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點等。

2.水系:描述區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牀寬窄等。

3.氣候:應根據文獻資料或親身經歷,簡單介紹區內的氣溫、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線及交通工具等。

5.經濟概況:工農業的一般概況;城鎮、村落的分佈;居民、人口和勞動力等情況。

在撰寫時,除野外調查外,主要是根據地形圖及其有關資料進行編寫,文字力求簡練。

二、區域地層與巖性

地層與巖性是地質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主要說明實習區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層;各地層的巖性(岩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主要組成礦物和岩石在區域內的厚度、出露地點及分佈等);區域的地層層序;地層的接觸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本部分的寫法是:

先寫一個 引子 ,概要說明本區由哪些岩石構成,使讀者對本區有一個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 之後,按地層自老而新的順序分段進行描述。分段描述時,每段都要有一個小標題。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體巖性時,要先寫分佈情況。然後再寫出岩石的性質、厚度及其地層的接觸關係。

三、構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岩層的產狀情況,寫岩層受到何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形成何種地質構造等。

本部分的寫法是:

開始先寫區域內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如:本區構造複雜與否;本區所屬的構造部位;區域內有哪些較大的構造;構造線的方向如何等。總的構造輪廓描述之後,即可分褶皺和斷裂兩大部分分別進行描述。

即:

(一)褶皺構造

(二)斷裂構造

1. 主要的斷層

2. 節理

總之,在編寫這部分報告時,應根據野外觀察到的實際內容描述。描述時,對於每一個褶皺或斷裂都要描述其具體位置、方向、長度和產狀。然後,再說明其它特徵等。

四、地貌形態

(一)主要地貌類型

在野外實習期間所見到的主要地貌類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積扇、洪積裙等。描述這些地貌類型的形態、分佈規律等。

(二)巖性與地貌的關係

各種巖性對地貌的影響等。

(三)構造與地貌的關係

各種地質構造對地貌類型、地幔分佈規律的影響等。

五、土壤、植被和水文狀況

六、區域地質和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歷史

根據在野外考察所觀察到的各個地層的巖性、各種地質構造來分析本區域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狀況、所發生的主要構造變動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據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岩及石英岩層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構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紀時,本區濱海、淺海環境,海水時進時褪。又根據在太古界片麻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間,有大量的底礫岩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間本區曾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

3.古生代

結束語

在結束語部分,可以寫實習收穫,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

地質實習報告 篇2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連接黃土高原,東連華北平原,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上,林州地區各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現象典型多樣,並且出露良好,區內交通便利具有較好的實習條件,因此,從10月31日11月4日進行了爲期5天的實習,主要的實習對象是林州野外地質地貌以及本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

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在於:一、透過實習來印證、豐富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繫實際。

二、透過實習,初步學會觀測和分析實習地區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現象,並掌握地質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爲將來教學和進行鄉土地理調查打下基礎。

三、透過實習,瞭解實習地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的關係,以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一、林州簡介

對於此次實習地林州,根據一路所見及一些書本知識,我把林州的概況分爲以下幾大方面。

1. 地質基礎

林州地區出露的地層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沖積層。其中發育較爲完善的是太古界、遠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層本區缺失或爲新生界地層所覆蓋。本區地質現象豐富多樣。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都有分佈,其中變質岩和沉積岩分佈最爲廣泛;地層多樣,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均有分佈,太古界地層主要分佈着各類片麻岩,元古界地層以石英岩爲主,古生界的寒武紀地層分佈有竹葉狀灰巖和鮞狀灰巖,奧陶紀地層主要爲灰巖,新生界未膠結的沉積物,各種規模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典型。

地質實習報告 篇3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爲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並茂。報告必須是透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佈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佈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係、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徵、接觸關係、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地質實習報告 篇4

前言

在學校學習地質基礎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對一些地質現象和一些岩石與礦物有了一些理論和概念上的瞭解,併爲了對以後工作的需要我們要進行一次野外的地質實習工作。此次實習,一方面使理論聯繫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本領,另一方面,透過學習培養和鍛鍊學生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爲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和格人才。透過這一實習,熟悉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培養我們獨立從事地質調查設計和野外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地質實習也是我們專業最爲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涉及到很多基礎地質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大學階段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綜合訓練過程,在將來的工作中會受益匪淺。

實習紀律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帶隊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四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對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得到初步認識。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及要求:

學習內容:

1、主要以常見的地質現象爲主,包括外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岩石及礦物的識別,各種地質構造現象,地層古生物和石油地質方面的知識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

2、本次實習我們進行了地質測量、踏勘、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描述觀測點、填繪地質圖;學會綜合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透過野外實際材料、圖表,自己完成實測地層剖面圖、測區綜合柱狀圖。 實習中要求達到:

1、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並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

2、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鑑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岩礦物。

3、對實習及出露的岩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瞭解實習區侵入岩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瞭解實習區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製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岩層產狀要素)

一、實習地點所屬範圍及地質特徵

1、實習地點所屬範圍爲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的廣義地理界線:北起陰山,南到秦嶺,東自呂梁

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一線。盆地含油氣地層主要爲侏羅系的延安組合三疊系富含延長植物羣的一套地層。盆地內出露的地層包括:太古界至奧陶系,石炭系至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陸相中生代地層和第四系黃土最爲發育且廣泛分佈,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鄂爾多斯盆地的地質特徵:

鄂爾多斯盆地地表主要出露沉積地層系統,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巖和碎屑岩組合而成的廣闊陸表淺海沉積;上古生界中石炭統—二疊系和中生界的三疊—侏羅系的碎屑岩夾含煤巖系及白堊系的碎屑岩沉積。上古生界記錄了由陸緣濱海海陸交互相沉積向陸內沉積盆地轉化的地層組合,中生界則爲陸內沉積盆地的特徵河流—湖泊相沉積組合其中陝北地區的中生界河流—湖泊相沉積和陝西富平趙老峪的上奧陶統海相深水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秦嶺造山帶因普遍遭受變形變質改,以發育變質沉積地層系統、變質火山—沉積地層系統和變質雜巖異地地質體的複雜構造組合。秦嶺造山帶中的華北陸塊南緣構造帶是造山帶與穩定陸塊間的過渡帶,除出露新太古界—古元古界結晶基底變質雜巖和中元古界淺變質火山—沉積岩外,主要發育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海相和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岩系。北秦嶺構造帶則突出發育古元古界的變質雜巖,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中、深變質的海相火山—沉積岩系,後者中殘留洋殼的殘餘片段。在上述基礎上,上疊了石炭—二疊—三疊系的陸相沉積。

地質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目的及要求

普通地質認識實習是以獲得對主要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普通地質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與技能,根據地質現象進行地質思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基本方法,爲後繼課程打下良好的地質基礎爲目標的'地質啓蒙教學實踐。普地實習要解決實踐問題,培養觀察、識別、判斷、分析的能力,以及準確運用地質概念的能力;掌握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提高綜合分析、歸納、敘述寫作能力。

進行普地實習需要透過野外觀察,培養實踐能力,認識礦物岩石、化石、地層、地質構造,學會地形圖的使用、地質工具的使用、空間點方位的確定、地質體產狀的確定、地質現象的記錄、地質圖件的繪製、地質標本的採集。

野外地質實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真、主動地觀察地質現象,勤于思考,完成教師佈置的各項作業,才能對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求做到“四勤”,腿勤、手勤、嘴勤、腦勤。

二、自然地理概況

1、南京湖山

南京湖山地區位於南京東部,隸屬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因湖山村而冠稱,距南京中山門約21km,可由滬寧高速公路或寧杭公路直達(圖1)。其大致包括寧杭公路以北,前新村-湖山村-培墅村一線以南,湯山-龍潭公路之西和青龍山-烏龜山之東的地區,其東南角即爲湯山鎮政府所在地。

南京湖山地區處於寧鎮山脈西南部,屬於低山丘陵區。區內有三列山、兩列谷。山脈走向NEE,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三列山之間爲兩列谷地,其中的北列谷地勢較低區內,屬低山丘陵區.北列山海拔高程120~171m,包括泉山和棒錘山;中列山山勢較高,標高多爲150~250m,有孔山、獐龍山、培山和千山等,最高峯孔山,海撥高度爲342米;南列山由珠山、黃龍山、連山、團山、小墓山、陡山、擋山和狼山等組成,標高多在140~240m之間。

南京湖山地區地學研究歷史悠久、研究程度高、教學資源豐富。從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漫長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並保留較爲完整的地質記錄,構造變形適中,構造樣式典型,化石

豐富,沉積岩類型多;構成難易適中的野外地學教育資源,是我國著名的基礎地質教學基地之一。 2、南京六合方山

長江北岸南京六合、儀徵一帶,聳立着一座座古火山火山,和稱六合火山羣。已知25座,研究詳者12座,包括方山、、馬頭山、塔山、瓜埠山、奶山、紅山、大銅山等。其中有一座形態頗爲完整的火山錐,不僅形態儲存完整,

而且結構帶典型,是六合方山。六合方山位於六合取東溝鎮北4公里處,可由寧通高速公路至六合城,再由六合至橫樑鄉鎮公路直達,距南京長江大橋約76千米。

南京六合方山外形爲截頭圓錐狀,全山面積約2平方公里,頂高188米,標高150米。山的外圓直徑爲1300-1600米(南北長,東西窄),山頂平緩,內部凹陷,凹陷處爲火山口位置所在,火口外圍直徑約600米,底部直徑爲300米,陷落深度達80米。火口周圍熔岩高聳,是一道由玄武岩陡坎所構成的火山口垣,背側有一缺口,因此六合方山從東、南、西三個方向觀之爲平頂山,平面上觀之則是一座馬蹄形的火山錐。

圖1實習區交通位置圖

三、實習概況

實習隊由金陵學院城資系09級五個專業兩百五十多個同學和教師吳俊奇、閻長虹、劉

家潤、施貴軍、趙明、蔡雲峯、葉淑君、許寶田、潘國強、閻正副、劉道忠、王實、周潔等共13人組成,吳俊奇任實習隊長,劉道忠負責後勤工作。我組帶班教師爲閻長虹。實習分爲兩階段進行:20xx年5月8日至5月14日在南京湖山地區、南京六合方山進行野外地質觀察,5月15日至5月16日進入室內階段整理。

野外實習的主要內容分別是,實習區地層與化石、地層接觸關係、巖性特徵及其沉積環境;沉積岩、火成岩、變質岩的主要類型及野外肉眼鑑定方法;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的野外識別;南京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物質組成、火山機構;認識南京湖山陽山泉、觀察外動力地質作用塑造的地貌景觀;野外常規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訓練,包括地形圖和地質羅盤的使用,野外地層剖面圖、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製,野外地質記錄等;初步學會掌握利用野外地質素材,組織歸納,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能力;瞭解內外地質作用的關係,培養對大自然塑造的地質景觀的熱愛,啓迪勇於探索地球的奧祕。

實習中完成的主要任務:

1、觀察了5條地層剖面,。對湖山地區地質發展史以及六合方山火山錐的組成,火山機構及噴發過程有了清楚的認識。

2、基本掌握了實習區碳酸鹽巖類、硅質岩類、泥質岩類、閃長玢岩、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等主要岩石類型及野外肉眼鑑定方法。

3、掌握了地形圖、地質羅盤的使用,地層剖面圖和路線地質剖面圖的繪製以及野外地質記錄等常規地質工作基本方法與技能。

4、初步掌握了實習區的背斜構造、向斜構造以及正斷層、地壘構造野外識別方法。

5、初步學會編寫地質實習報告的方法。

透過本次實習對地質學的理論知識加深理解,初步掌握了野外工作方法,完成了野外觀察任務和野外記錄,6月15日完成實習報告初稿。經教師審閱,提出修改意見。

地質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位置、交通、地貌概況

實習位置:實習地點位於北碚嘉陵江觀音峽左岸水北公路朝陽橋至屋基村段,渝碚公路沿峽谷右岸透過。

交通:東南距牛角沱車站約35公里,西北距北碚車站2公里。而從學校乘校車出發,經由收費站上重慶主城區外環高速,最終抵達北碚實習地點,其中乘車大約需要1個小時。因而交通還是比較便利快捷。

地貌概況:實習地區屬低山峽谷地貌,地貌初始行程時間是中生代末四川運動。地貌受巖性及構造控制,觀音峽的低山位於背斜軸部,高處海拔800~850米,頂部較爲平坦,是一古老的夷平面,兩翼山坡由於巖性影響,硬質岩石凸起,軟質岩石凹下,灰巖處溶溝、石芽、溶洞、溶槽等發育。在山頂與山頂之間常形成背斜張裂帶埡口。

嘉陵江由北西320度向南東140度方向深切橫穿背斜,兩岸岩石高聳,氣勢磅礴,相對高度差達600米(海拔850~165米)。

河谷谷坡陡峻,河牀寬僅100米,有一級較窄的高出枯水面約30米的基岩階地(公路所在處)。

二、地層巖性、構造特徵

(一)地層巖性

實習區出露最老地層爲二疊系上統長興組,而在公路上可見到地層是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三疊繫上統須家河組,在山坡及河谷中有第四系分佈(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 二疊系長統長興組(cP2)

灰色厚層一塊狀含燧石團塊灰巖,錘擊後有臭雞蛋味,含腕足類、瓣鰓類化石。僅在白廟子大橋公路下江邊可見。

2. 三疊系(T)

(1) 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fT1) 紫紅色——暗紫紅色泥灰岩、泥岩、頁岩,夾有青灰色、紫紅色灰巖,自下部向上頁岩厚度增加。

厚度400~500米。

(2) 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jT

1) 以石灰岩爲主。底部是灰——深灰色,薄——中厚層狀砂岩,中上部灰巖中夾有米黃色白雲質灰巖

及灰色角礫狀灰巖及泥灰色。厚度500~600米。

(3) 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lT

2) 以泥灰岩爲主,夾泥岩,地表因風化作用多呈泥狀。厚度小於10米。

(4) 三疊繫上統須家河組(xjT

3)灰白——棕黃色、厚色一塊狀,中一組粒長石石英砂岩夾頁岩和煤。

3. 第四系(Q) 殘積、坡積、沖積物。

(二)構造特徵

1.褶皺

觀音峽背斜屬川東南弧型構造帶華鎣山複式帚狀褶皺帶中南延最長之長軸背斜。自三江壩南延橫穿

嘉陵江,經中梁山,終於長江貓兒峽,延長約150餘公里,實習區是在橫穿嘉陵江部分的一小段。但該

背斜由於風華侵蝕等外力作用嚴重,背斜樞紐並未形成山頂,而是變成了埡口。

實習區的背斜(觀音峽背斜一部分)軸線10~15度,西北翼陡(傾向300~305度,傾角60~80度),東南翼緩(傾向100~105度,傾角30~35度)。透過實際測量,屋基村段的石英砂岩傾向大致爲140度,傾角是40度。

2.斷層

實習區內有斷層分佈,主要分佈在背斜軸部和翼部,其中軸部由於地層產狀亂,垮塌嚴重加之修建了擋牆,所以出露不好。但在兩翼可以見到一些小斷層,如在甘硐子一帶小斷層還是比較發育的。 由於沿着斷層面可以看見上盤的下端岩石大致是傾向下的,所以上盤上升,此斷層爲逆斷層。但這

個斷層的形成並不是由於大型的地質運動所引起的,原因是這個斷層面兩端並不是無限延伸,切斷山體的。

(三)地下水

區內可見到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以及地下暗河。

(四)不良地質現象

在渝碚公路三溪口——施實樑可見到滑坡,在長生橋可見到垮塌現象。

三、實習收穫和體會

透過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我學到了很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岩石的巖性、產狀、結構構造,以及層理層面等等特徵,有了初步的瞭解和加深。

在以前的課本理論學習中,老師講岩層的產狀時,拿出一個地質羅盤,告訴我們怎麼測岩層的走向、傾向、傾角。雖然聽的時候知道怎麼測,但到了實際的情況,看到實習地點裏的很多岩石,拿着手裏的羅盤,就變得手忙腳亂了。最後透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慢慢地理解,終於成功測出了岩層的產狀,並掌握了羅盤的使用。

同時,在這次實習中,我認識了石灰岩、泥岩、泥灰岩、石英砂岩、頁岩等等許多的岩石,以及造岩礦物。雖然無論是在課堂中,老師的講解,還是實驗中,我們觀察了岩石的手標本,但是畢竟現實與實驗還是有所差距,面對由各種岩石組成的山坡,突然感覺所學知識變得不適用了,分辨不出這是什麼岩石,這是什麼構造,還有出露地層的情況。但在老師的耐心細緻的講解下,逐漸有了認識,並且得到了掌握,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標籤:報告 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