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有關太平天國的小論文

論文1.31W

篇一:太平天國滅亡內因之我見

有關太平天國的小論文

摘要:

十九世紀的中國,爆發了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鼓舞了亞非人民的反殖民鬥爭,推進了時代的發展。而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最終走向了沒落,其滅亡與其內部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內因

一.戰略指揮及其失誤

太平軍與清軍前期作戰時,力量大致均衡。在此情況下,戰略指揮就顯得尤爲重要。而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太平軍並未做好這一點,導致後期連續潰敗,領土淪陷,天津北魏,政權覆滅。

讓我們回顧史實:

定都天京後,楊秀清負責統領調度全軍,進行戰略指揮。他首先採取分兵出擊戰略,鎮守寧鎮揚,北伐、西征。這違背了集中優勢兵力的軍事基本準則,導致各個戰場太平軍與清軍相比無明顯力量優勢,難以達到快速剿滅清軍的目的。進而給了清政府動員漢族地方官僚、紳士參戰的時間,曾國藩就是在這是組建了湘軍。1855~1856年,楊秀清反思前期的失敗又作出了調整,集中優勢兵力與主戰場,與清軍進行陣地戰、拉鋸戰。緊接着,太平軍就取得了九江、湖口大捷,力挫湘軍;後又在天京破圍,擊潰了 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奪取了戰略主動。但就整體而言,太平軍仍舊處於包圍之中,四面受敵。集中兵力與某地,對兵力不足的太平軍來說,必然削弱了其他佔領區的防務,使機動兵力變爲防兵,清軍隨時都可能以這些地方爲突破口打穿太平軍的防線。後期,清軍四處起事,太平軍不得不轉戰各地,終究未擺脫被動局面。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軍事力量大打折扣。洪秀全啓用李秀成、陳玉成,但仍未解決兩線作戰的問題。前期,清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圍困天京,湘軍進犯皖北。這時,關於進攻的方向,天國內部出現了分歧。後來先決定由蘇南進攻上海,東線取得勝利。但西邊湘軍藉此機會進入安徽,圍困安慶。太平軍又迅速西征,但此時太平軍內部已分化明顯,李秀成故意消極迎敵,致使陳玉成孤軍奮戰,最後敗亡,西征未果。後期,形勢危急,天京處於中外聯軍包圍之中,洪秀全急召李秀成及各王援京,但各王心繫封地,有所保留,未能解天京之圍,天京陷落,洪秀全服毒自殺。

我們不難看出,戰略指揮上,前期失誤較多,沒有找到解決兩線作戰問題的良策。到了後期,不僅戰術繼續失誤,而且統治集團出現了分裂。。相比清軍,後期由曾國藩節制四省軍務,統一調度,並且不斷反思與太平軍的戰鬥,總結了與太平軍戰鬥的策略和戰術,並用在了實際作戰當中。

二.無盡的權力鬥爭

前期,鬥爭就有不斷趨於激烈的跡象,馮雲山死後,洪秀全的野心也不斷膨脹,想要鞏固和強化自己的地位,建都後不斷與諸王內鬥。而其他王同樣貪戀權力,所以矛盾逐漸顯露。天京事變,楊秀清、秦日剛、韋昌輝在內訌中慘死,石達開率衆出走。洪秀全表面上整合中的、定於一尊,實際卻埋下了禍根。

天京事變後,陳玉成、李秀成擁兵一方,太平天國權力格局出現外重內輕的狀況。鬥爭也就轉移到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由於中央沒有兵權,戰略指揮權實際上被架空,洪秀全只是審覈地方軍的建議並批准。後期,李秀成聯合其弟對抗中央和陳玉成,消極參戰,導致了西征失敗、安慶失陷,局勢不斷陷入被動。後洪秀全爲平衡中央與地方力量,啓用家族親貴,大肆封王,洪氏與李氏的權利之爭也愈加凸顯。外患不斷,內部分裂,天國終於走到了末路。

人心對權利和地位的貪戀導致天國的分裂與內耗,從創立拜上帝教到天京事變,矛盾只是在從暗到明,逐漸激化而已。這樣一來,

(1)領袖的精力就無形中被大大牽制了,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治國與對抗清廷中。

(2)太平天國的凝聚力也被大大削弱,上行下效,整個集團不能槍口一致對外。

(3)腐化之風由上而下,蠶食着本身並不穩定的天國大廈。那麼,是否無法避免這一困局呢?答案是否定的。史上存在農民起義的成功範例劉邦或是朱元璋,都成功地推翻舊有王朝並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他們的集團中也必然存在着權力紛爭,但並未導致集團的覆滅。

這說明一個好的領導者是可以避免內部矛盾的激化的,適當地調整、讓步與緩和,能讓整個集團專心於對外,避免過激行爲的出現。在這個過程中,天國領導者無大局觀,裝神弄鬼、玩弄權術、互相撕殺、根植黨羽,妄圖霸佔天國大業,最終導致內訌。

三. 自我孤立的政策和政略

《天朝田畝制度》的頒發無疑給當時的廣大農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但它卻未能公開施行,成爲一個空頭支票。多數無地少地農民的問題根本未獲得解決,階級地位並未改變,仍然處於社會最底層,這樣的政權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長久支援與擁護。而農民仍需繳納賦稅,糧餉,承擔徭役。後期的戰爭開銷更是落到了農民身上,這與清政府過去的行爲無異,讓人民對太平天國的口號和綱領產生了懷疑,對政府失去了信任。很多太平軍實際上軍紀敗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人民形成了極其不好的印象。

太平天國的城市發展規劃與客觀經濟規律相違背,例如:廢除私有財產、拆散家庭、城市軍營化、取消私營商業和手工業。這些政策都在太平天國的統治下嚴厲推行,摧毀了家庭、私有制、市場和商品化,遭到了城市居民的嚴重牴觸,是社會的嚴重倒退。在農村怨聲載道,在城市改革失利。人民逐漸從對太平天國的盲目崇拜中清醒過來,因此,清政府的蠱惑和輿論欺騙葉增強了效果。

統治集團有着良好的願景但卻一直未能制定和實施一套恢復和發展戰時經濟的有效政策,帶領人民擺脫過去的貧窮與苦難。上層集團一直忽視了根本,即戰時經濟和戰時生產,爲了維繫軍用物資,一直在向人民徵糧取稅。後果可想而知,生產停滯、經濟蕭條。而戰事吃緊,稅捐也持續增加,人民負擔深重,叫苦不迭。

由於太平天國信奉拜上帝教,反對傳統儒學。而近代知識分子們長期受着孔孟之道地薰陶,仍然希望透過四書五經考取功名,改變人生。所以,他們多數對太平天國運動持否定態度,太平天國也就一直缺少知識分子來擴充他們的隊伍,統治集團長期不能提出合理政策也就再自然不過。再者,太平天國內部一直瞧不起知識分子,唯一的知識分子洪仁玕,也未能獲得除洪秀全外其他人的充分信任和支援。

本來與外國人同樣信奉上帝,太平天國可以藉此去的外國人的信任與支援。確實,太平天國實行了比清政府更加寬鬆的對外政策,允許並邀請外國傳教士來統治區域傳教,重新確立通商口岸。但由於對教義的不同理解和要求重新簽訂平等條約等因素,致使外國人也漸漸放棄了中立,改爲支援清政府。

這樣,太平天國從內到外,徹底失去了可依靠的力量,落得個四面楚歌的困境。作爲一個新生政權,它沒有對內積極安撫百姓,對外尋求一切可能的援助以及爭取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錯失了發展壯大的好機會。在十多年的時間中並沒有總結和反思出一些好的方針政策,讓這個政府、這個國家走上了滅亡之路。

四.拜上帝教功能的轉化

在運動初期,拜上帝教確實爲動員農民參加反清鬥爭發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宣傳或是組織,大家都齊心協力共同追尋一個目標,而後創建了一個比較嚴整的隊伍。但隨着部分領導人的野心膨脹,宗教淪爲了爲自己爭取地位、權力的工具。洪秀全、楊秀清隨時根據自己政治上的需要對教義做新的闡述和改變。諸如:洪秀全鼓吹王權神授,杜撰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穌之弟。而楊秀清、蕭朝貴更是搞人神溝通,說自己是上帝、耶穌的代言人。當然,我們明白這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天京事變過後,人民逐漸看清了領導人和宗教的本來面目,加之他們本身信教,是爲了過上洪秀全所說的“小天堂”的生活,而現實沒有給他們想要的。所以,信徒越來越少,拜上帝教的功能不再強大,整個國家失去了凝聚力,如散沙般在分雨中飄搖。

綜合上述原因,太平天國內部紛爭不斷,危機四伏,指揮失當,政策錯誤,民心盡失。這些因素正像蛀蟲一般啃噬着它的年青根基,滅亡之門早已敞開。加之清廷和外國勢力一同絞殺,天國必將滅亡!

篇二: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還是邪教暴亂?

從前,我們在上小學、中學時,從官方出版的教科書上知道:“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真是這樣嗎?如今,我們從網上看到大量數據,又常聽民間關於長毛殺戮百姓的往事,不禁產生疑惑: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是農民起義?還是邪教暴亂?

對於太平天國,我們不否認有許多反抗滿清王朝的農民英雄,他們具有起義性質,也是符合史實的,諸如前期的蕭朝貴、馮雲山,以及後期的石達開、陳玉成。同時,也有個別具有資產階級民主理想的政治家,諸如洪仁玕。

但是,就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之流,完全是個人帝王權慾薰心的野心家、陰謀家。從他們在金田起兵之前的密謀策劃、蠱惑人心,到順江而下、脅迫民衆;從他們進入金陵之後的帝王專制、控制軍民,到固守江南、不顧北伐;從他們天京事變後的明爭暗鬥、互相殺戮,到血洗江南、與民爲敵。他們標榜農民起義,卻兇殘屠殺農民,比滿清政府更加野蠻。

在經濟上,太平天國提出的口號是“均貧富”。 而“照舊交糧納稅”,是太平天國一直延續使用的政策。“照舊”政策表明:太平天國沒有改變封建土地所有權,沒有取消封建地租剝削,實際上就是儲存了封建的生產關係 。“一切皆仍舊章”,不僅收正租,而且“照舊”收“陋規”、“茶費”、“解運”費、“折色”費,其租稅之額比清政府收得還多。不僅如此,太平天國瘋狂屠殺黎民百姓,其兇殘程度古今罕見!

據《中國人口史》統計的南方七省人口死亡數字:

省份 戰前人口 損失人口 損失比例

江蘇 4471萬 1679萬 37。5%

浙江 3127。4萬 1630。2萬 52。2%

安徽 3738。6萬 1700萬 45。5%

福建 1621萬 449萬 27。7%

江西 2428萬 1172萬 48。3%

湖北 2218。7萬 500萬 22。5%

湖南 2180。9萬 200萬 9。2%

合計 19787。7萬 7330。2萬 37。1%

加上廣東、山東、陝西等省,損失人口更多。

僅以江南爲例:

咸豐八年三月(1858年4月),太平天國開始進攻浙江;咸豐十一年辛酉九月廿六日(1861年10月29日),太平軍從浦江進佔諸暨;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已經佔領浙江絕大部分地區。他們所到之處,除了同清軍作戰外,對江南百姓進行瘋狂屠殺,給江南經濟文化造成空前的浩劫。江南地區從宋朝開始,一直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但在太平天國之後,整個江南全面破敗不堪,只剩一座南京城作爲天京。

從太平軍進攻浙江之前的1858年,至太平天國失敗後的1865年,浙江全省人口由3127。4萬減少到1497。2萬,人口損失1630萬,損失比例爲52%!其中,紹興府八縣(會稽、山陰、諸暨、蕭山、上虞、餘姚、嵊縣、新昌)人口由660萬減少到260萬,人口損失400萬,損失比例爲60% !而諸暨人口由90萬減少到27萬,人口損失63萬,損失比例爲70% !

在浙江諸暨,僅諸暨包村保衛戰,雙方死傷就達10多萬。當時,太平軍攻入諸暨,楓橋附近武裝奮起抗擊。民團分紅、藍、黃、白四營,靠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有利地形,以竹木、稻桶、立寨築城,城分內外,分營把守,當時,諸暨、紹興、蕭山、富陽、桐廬、浦江、蘭溪、金華、義烏、東陽、嵊縣、新昌、上虞、餘姚等附近各州縣及本地的鄉紳豪富,紛紛逃入包村避難,組成“東安義軍”,推舉包立身爲首領。包立身世代務農,身材魁偉,據傳能撒豆成兵,呼風喚雨;他的妹妹包鳳英也很勇猛,和他差不多。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1862年1月),太平軍從紹興攻打包村,屢爲義軍所敗,來王路順德隻身逃命。其後,來王大怒,做出了極爲荒唐的決定:“寧可失去天京,也要拿下包村!”乃檄告浙東、浙西各地,調集大批兵力,號稱“百萬”,欲破包村。自咸豐十一年十二月至同治元年年六月,諸暨境內全部成爲血與火的戰場,戰線連綿上百里,雙方大小數十戰,包立身必身先士卒,英勇無敵,斃敵不計其數。

六月底,被圍了八個月的包村彈盡糧絕,太平軍又挖斷了村後馬面山上的水源。七月初一(1862年7月27日)早晨,太平軍從地道殺出,他們將大半年來的怒火肆意發泄,認爲包村的男女老少一個個都該殺,抗拒的下場就是死。包立身與其妹包鳳英率親軍數千人死戰,來到馬面山。太平軍圍追過來,包圍數重;東安義軍鏖戰不得脫,包立身中彈身亡,包鳳英亦力竭自刎,全家皆遇害;東安義軍逐屋抵禦,盡皆戰死。房子被太平軍點上了火,煙火中瀰漫着喊殺聲、哭叫聲、求救聲、告饒聲!砍捲了口的鋼刀閃着寒光,劃出一道道血色的弧線。太平軍殺紅着眼,追逐着四處逃命的鄉民。老弱婦幼十四萬人,無一倖免。

包村有一老樟樹,幾年前已經枯亡。人們準備砍伐下來,竟無從下斧下鋸,因爲樹內盡是箭鏃、彈片,可見當年戰事之慘烈。官方史書爲了拔高太平天國的地位,竟然把捍衛家鄉的包立身和他率領的東安義軍污衊爲滿清幫兇。難道包立身、包鳳英兄妹帶領諸曁包村百姓保衛自已的家鄉有錯嗎?包立身並未勾結滿清政府,並沒有替滿清王朝效忠,僅僅爲了保衛自己的.家園,何罪之有?

當時,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很多村子被殺得所剩無幾,慘不忍睹,不少村子甚至被殺絕。數不盡的農民百姓慘遭屠殺,難道他們都是滿清勢力嗎?如果是爲農民爭取平等人權的正義之師,會這樣兇殘地屠殺農民嗎?這一切的一切,使得太平天國喪盡人心,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因爲人民發現,所謂的天國,比滿清王朝還要兇殘,人民從支援太平軍轉而支援清軍;再加上滿清政府從辛酉政變之後,得到了洋人的支援。那麼,喪盡人心而又內部分崩離析的太平天國,能不走向失敗嗎?

中國在太平天國前,GDP 名列世界前茅;經過太平天國的野蠻摧殘,中國在世界GDP 領先的地位急劇下降,被西方超過。太平天國爆發之前20年的1830年,中國GDP佔世界29%,是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西歐五國的GDP總和佔29%,與中國持平。太平天國失敗36年後的1900年,中國的GDP下降到世界的6%。可見,太平天國對中國的國民經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百年來,許多政治家爲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借宣傳太平天國來爲政治服務,每每只取一點,不問其餘。一般羣衆對歷史知識不瞭解,只好相信書本,特別是課本、電視劇等,以訛傳訛,最後弄假成真。事實證明,太平天國運動完全破壞了南方經濟,導致中國人口銳減,從此中國真正再沒有實力與外國對抗了。這個運動,於民太酷,於國大害,他們絕不是什麼反抗滿清的農民起義,就連百姓所謂的長毛造反都不配,完全是一場假借“拜上帝會”進行禍害中華民族的邪教暴亂!

滿清遺老遺少編的《清史稿》,我們可以抱着批判的態度去閱讀;但是農民的評論,是發自內心的,不管你哪朝政府。在江南,對於太平天國,民間普遍都是憎恨的,至今人們在罵野蠻的人時總說:“一副長毛相,遲早要殺頭!”

雖然《諸暨縣誌》也記載參加太平天國的蓮蓬黨首領何文慶抗擊美國洋槍隊的英雄壯舉,雖然諸暨當地政府把何文慶故居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民間似乎對於何文慶、包立身並不刻意劃分反清英雄或者滿清鷹犬。農民百姓並非愚昧無知,他們心目中,誰能保護他們,誰就是英雄。殘害百姓的,不管他是誰,都是賊寇!

清朝入侵諸暨時,諸暨人民在應店街、紫閬、五泄、店口、趙家等山區招兵買馬,安營紮寨,掀起了一次次反清高潮。雖然他們都失敗了,但是後人沒有忘記他們。同樣,太平天國殺進諸暨時,諸暨人民本來滿心希望他們救民於倒懸,而且太平軍起先也曾保護人民,有諸暨安華鎮宣何村的《牆頭勸諭》爲證。但是他們不分好歹,不問是非,一味殺戮,必然失去民心。當人民被迫走向太平軍的對立面時,太平軍更加惱恨諸暨,竟然寧可失去天京,也要拿下包村,把諸暨的包村當作比滿清、歐美還要重大的討伐對象,未免太過分了!

太平軍不肯放過小小的包村,調動江南各路大軍,歷時大半年,多次圍剿包村,以至於喪失了保衛天京的有利戰機,使得滿清軍隊勾結歐美聯軍不斷進逼天京,導致太平天國最終的失敗。這一切,太平天國的最高領導人洪秀全的決策,應當負有主要責任。歷史的教訓,多麼深刻啊!還是那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要抱怨什麼成王敗寇,要問問爲什麼人家能夠成功爲王,自己卻落得失敗爲寇。這,纔是歷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