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從《考工記》看中國傳統設計技術觀論文

論文2.67W

摘要:《考工記》是中國第一部論及設計技術的著作,本文從《考工記》看中國傳統設計技術觀,分別從《考工記》所提出的“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四個方面來論述中國傳統設計技術所遵循的原則。文章的最後透過對中西方設計技術的比較,力圖探索出一條利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設計技術之路: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的設計技術思想,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從《考工記》看中國傳統設計技術觀論文

關鍵詞:考工記,設計技術,天人合一

《考工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偉大著作。中國近代啓蒙思想家梁啓超、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中國現代教育家張道一先生等知名人士都對《考工記》有過深入的研究。關於《考工記》的成書年代仍有爭議。聞人軍先生根據古代度量衡制、歷史地理稱謂的演變、金石樂器、青銅兵器形制的發展,並結合相關史書記載與先秦出土的文物資料,透過多方面的研究,將《考工記》定爲“戰國初期齊國的官書”

1.《考工記》:中國第一部關於設計技術的著作。

這部先秦時期的作品是中國第一部論及設計技術的.理論著作,它代表了中國傳統的設計技術觀,並對後世的設計技術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李約瑟博士在評價《考工記》時,對它的研究價值予以了肯定,稱其爲研究中國傳統技術史最重要的文獻。

《考工記》言簡意賅,包含着豐富的技術資訊,論述了百工器物製作的產生及各器物的特點,並詳細介紹了當時設計的三十個工種:“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考工記》可謂是一部百科全書,內容涵蓋了我國先秦時期的設計技術及古代優秀的技術觀念,蘊含着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思想。

2.天時、地氣、材美、工巧。

創物要順應天時。宇宙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萬事萬物應與之相順應,人之爲器物應當順從天時,方得以爲器。文章論述到“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1];”今人看來與設計技術毫無關係的天時,卻是十分重要的。

創物要適應地氣。“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原始綜合科學概念。“地氣”包含地理地質、生態環境等多種客觀因素。“橘逾懷西北爲枳,鵑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11”進一步詮釋了“地氣”的重要性。

創物要選用上好的材料。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翠玉白菜是在一塊完整的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玉石上雕刻而成,匠人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點,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綠色部分雕成菜葉。翠玉白菜的精良是建立在材美之上的,若是沒有好的材料,不可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的器物。

工巧與以上三種較爲客觀的因素相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考工記》開篇之段寫道,“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11這裏的“知者”與“聖人”即設計師,“巧者”、“工”即是匠人。匠人要熟練的掌握技術,並將技術傳承下去。《考工記》中強調“知者創物”與“巧者述之”。匠人透過向“知者”學習、將設計技術付諸實踐。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爲良。”[11是《考工記》的設計技術觀。下文進一步解釋“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我們在評價器物的精良與否就可以此作爲評判準則。中國傳統的設計技術觀在《考工記》中得以展現,因而“天時、地氣、材美、工巧”也是我國傳統設計技術觀之精髓。

3.《考工記》的設計技術觀對當今中國設計的啓示。

現代設計技術觀過多側重於科學技術。它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而另一方面,正是因爲科技的發展使得產品不斷更新換代。以中國陰陽五行哲學來看,由於成本與技術的因素,商家不願花高額的代價去處理淘汰品,使產品無法循環再利用,久而久之會對地球造成污染。因而,現代設計技術過多的重視眼前利益,缺少正確哲學理論的指導。

中國傳統的設計技術觀更主要的是就文化層面而言。在中國的古文中的“術”就是“技術”,“科學技術”是“術”的一種,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是一個“術”的時代。中國傳統設計技術觀是建立在中國傳統陰陽五行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重在一個“道”字。孔子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糾。”古代哲人將“道”作爲萬事萬物之源,“道”具有永恆性。李約瑟在其著作中也肯定了“道”的意義:“道’存在於宇宙萬物之中,絕不是反科學或反技術的。

它預示了道對大自然所加的一種近乎於神祕又近乎於理性的支配,而這種對大自然的支配,只有確切知道和了解“道”的人才能做到[3]。”器物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物質上的需求,更要喚醒人們的使命感,將生活方式引導到良性的軌道上。

4.結語。

《考工記》是中國古代器物製造的經驗總結,全文滲透着中國優秀的哲學思想。作爲中國首部有關設計技術的著作,今天仍對我們有着指導作用,當代設計師可以從這部經典著作中挖掘出豐富的珍寶。在中國設計師探索中國設計的進程中,面對西方眼花繚亂的設計流派容易迷失方向。《考工記》像一盞明燈,讓中國設計師看到設計的本質與正確的設計技術方法論,它指引着中國設計前進的方向,讓中國設計重新回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參考文獻:

[1].聞人軍,考工記譯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四書五經[M].長沙:嶽麓書社.1991:7 - 14

[3].(英)李約瑟著,汪受琪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Ml.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英)李約瑟著.陳立夫等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

作者簡介:徐碧琚:(1985 -)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