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管理研究論文

論文2.8W

在國際貿易融資的系列風險中,信用風險是最關鍵的風險因素之一。對此,作者根據多年的從業生涯,論述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的特點和危害,探討其產生的原因,據此分析管控信用風險的有效模型和路徑,點明商業銀行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及應該起到的作用。

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管理研究論文

在當今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日益全球化和普遍化的背景下,保理、福費廷、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基於應收賬款轉讓的新型貿易融資產品迅速崛起,國際貿易融資風險也日漸複雜化,其中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莫過於信用風險。

一、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的表現和特點

所謂的信用風險,顧名思義就是基於各種因素而不能及時、適當、充分地履行承諾的可能性。過去,在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有兩種內涵,就法律視角而言,是債權風險,即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違約風險;在賒銷過程中是指買方到期不付款(還款)或者到期沒有能力付款,造成貨款拖欠或無法收回的可能。無論哪種角度,都通常被定義爲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本付息而給貸款人造成損失的風險。

如今,從組合投資的角度關照信用風險,已不僅僅是單方面損失的問題,投資者(銀行)的投資組合不僅會因爲交易對手的直接違約而發生損失,而且交易對手履約可能性的變化也會給組合帶來損失。一方面,一些如信用等級被降低、投資失敗、盈利下降、融資渠道枯竭影響交易對手信用水平的事件一旦發生,公司的市場價值就會下降,會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另一方面,現代資產估價和風險衡量技術的發展也使得貸款等流動性差的金融產品的價值能得到更恰當和及時的衡量,其發生對資產價值的影響可以及時地在資產估價中得到反映。故此可以說,現代銀行在貿易融資服務中的信用風險應該包括交易對方的直接違約和其違約可能性變化而對銀行產生的風險。

作爲國際貿易融資中的關鍵風險,信用風險具有與衆不同的顯着特點:一方面信用風險多數情況下取決於用款方向、借款人經營管理能力、借款人財務狀況甚至借款人還款意願等與借款人明確相聯繫的非系統因素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非系統風險的特徵;另一方面,由於貿易融資等信用產品的流動性差,缺乏二級市場,信用風險的觀察數據少,不易獲取。這兩大特點的存在提升了管控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的力度。

二、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探源

國際貿易融資本身涉及的領域、範疇、事務、層級繁多,其信用風險背後的影響因素也比較複雜,從整體來看主要由如下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就國內環境而言,國人信用意識淡薄,企業信用制度不夠完善

傳統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缺乏信用意識醞釀的基礎,有的只是樸素江湖義氣。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於初級階段,普通的信用觀念和意識依舊比較淡薄。特別是國有、集體企業在資本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帶着實用理性的思維向銀行貸款,對如何還貸考慮不足,甚至沒有認真正視這個問題。微觀領域的忽視影響了宏觀體制的構建,目前國內企業信用制度漏洞百出,問題貸款和資金比比皆是。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5家商業銀行經過金融債權管理機構認定的逃廢債企業犯140戶,佔改制企業的51.29%,逃廢銀行貸款本息1851億元,佔改制企業貸款本息的31.%。雖然,近年的數據有所下降,但問題依舊相當嚴重。

(二)從國際環境方面來看,海外企業單位魚龍混雜,信用情況也比較複雜

雖說以歐美爲代表的市場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區域在金融信用方面的制度、法律支撐和信用意識等方面比較到位,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用問題,尤其是在其強勢經濟的地位造成的制度霸權的情況下,地區之間的國際貿易融資實際上存在着違背合理公平信用問題的因子,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弱勢經濟區域企業組織的刻意惡意不守信用的動機。另外,歐美之外的亞、非、拉等其他區域,基於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不同,在信用方面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問題,是滋生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的溫泉。

(三)就法律規程方面而言,擔保法和票據法的衝突和缺陷是信用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社會和世界是法律社會,法律是規範國際貿易融資的主要武器,也是管控信用風險的重要依據。不過,信用風險也容易從法律的漏洞中產生,其中對此影響最大的當屬擔保法和票據法的衝突和缺陷。對於擔保法,我國擔保法第7條規定:具有代爲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證人。”對保證人的義務及應有行爲能力及義務沒有進行明確規定,實際上是“擔”而不“保”。對於票據法,由於各國票據法差異很大,在國際貿易融資過程中由於票據適用所產生的衝突不可避免,信用風險由此有了猖獗的空間和可能。

(四)就微觀事件而言,應收賬款債權的轉讓是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產生的直接因素

應收賬款債權作爲新型國際貿易融資的核心和法律基礎,如果其轉讓中存在隱患,也就是說債權在轉讓的合法性和可轉讓性上存在問題,勢必影響作爲新型國際貿易融資的順利進行。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違約風險與債權的合法性和可轉讓性直接相關,如果債權的轉讓人即出讓方的債權不合法抑或債權不可轉讓,而轉讓人卻轉讓了債權,那麼信用風險就應運而生了。

三、管控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的路徑分析

對於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透過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追求利潤的企業或金融單位在實踐過程中摸索出系列途徑、方法和模式,其中切實有效且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最保底的原始對策

信用風險衡量標準。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管理的首要問題是信用風險評估,在此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具實踐操作價值和公正意義的衡量標準的存在與否及適合與否,所以構建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衡量標準。對此,特定個體企業、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應該根據自身所涉及的國際貿易融資的具體情況,開發、完善、持續改進判斷“違約與否”形成信用風險的分類評估模式的模型與方法,進而確立更爲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衡量標準。

(二)最舒心的管控模式

企業信用評級管理。由於國際貿易融資的複雜性,信用風險衡量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始終具有滯後性及有限性等特點,一個更有效且貼現的管控模式是企業信用評級管理。在國際貿易融資中強化對借款人的信用進行動態管理,不但在交易發生時進行信用評級,在交易發生後也定期考察該貿易的進展及借款企業營業情況和財務狀況,隨時評價其信用等級。國際風險管理協會、全球風險協會、國際內部控制協會等全球性的專業協會及各國內審、金融、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機構組織應該注意關照各個企業組織參與國際貿易融資的表現,以權威第三方的角度進行信用評級,並定期公開評定情況,爲相關組織涉入國際貿易融資作參考。對於我國,應該積極培育相應的信用評估機構,以便強化提升評定企業信用的話語權,爲國內企業的國際貿易融資事務保駕護航。

(三)最得力的輔助手段

各種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衍生產品是指以貸款或債券的信用狀況爲基礎資產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違約互換、收益率全額互換和信用相關票據。信用衍生產品可增強銀行調節和管理信用風險的靈活性,可使銀行資產的純粹信用風險可以上市交易,進而使得對信用風險管理有了直接的數據來源和市場參考。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將信用風險剝離出來,可避免將投資撤出或轉賣對客戶造成的不利影響,是管控管控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最得力的輔助工具。

(四)最直接的有效舉措

出口信用保險機制。無論哪種方法和模式,在管控管控國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融資主體很難避免剩餘風險的存在。對此,如果不想主動接受,可以求助於出口信用保險機制。藉助於信用保險損失補償機制,出口商收匯有安全保障,銀行願意提供資金融通,便於企業獲得出口融資;透過投保信用險,出口商可以瞭解買家信用情況,加強應收款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五)最徹底的根本路徑

探索深入國際金融領域的中國化道路。對於國際貿易融資而言,曾經封閉了幾十年的國內企業還是一個摸索路子的新兵。入世以來,中國企業融入國際市場的深度越來越深,但相關配套體制卻沒有及時跟上和對接,是系列風險容易滋生的根本因素。對此,應該在國際貿易融資的實踐過程中,借鑑海外擔保法、票據法、保險法等相關法律,結合國內企業國際融資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揚棄目前的制度、法規和法律,形成與世界接軌同時又儘量爭取國際市場話語權的體系,持續探索深入國際金融領域的中國化道路。

(六)最關鍵的角色定位

商業銀行的“三重底線”。在國際貿易融資中,商業銀行的角色相當關鍵。一般而言,商業銀行作爲市場主體,盈利是其主要的運營目的。不過,在中國特殊的體制內,商業銀行的責任絕對不在於盈利。在此,筆者借用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頓“三重底線”的理論,認爲商業銀行在國際貿易融資方面除了企業盈利外還要擔負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具體而言,商業銀行要在建立、健全內部信用風險控制機制的基礎上,推動信貸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關注在整個國際貿易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風險管理,推動完善國際貿易領域的借貸人信用共享制度,提供常規貿易融資產品和傳統風險管理技術。對於目前日漸興起的結構性融資,商業銀行應透過參與結構性貿易融資,爲企業提供由政府出口信貸代理和私人保險機構擔保或保險的大額、中長期貿易融資,助力相關企業在獲得大型項目融資和高利潤邊際業務機會的同時最大化地免除由此承擔的高風險,改善本身的“經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