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我國港口物流業的發展環境及面臨的挑戰管理學論文

論文5.93K

摘要:我國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和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兩個轉變。同時,港口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與形勢、鄰近港口的迅速崛起,貨物運輸競爭相當激烈。本文主要分析我國港口物流業的發展環境及其面臨的挑戰。

我國港口物流業的發展環境及面臨的挑戰管理學論文

關鍵詞:港口物流業 發展 環境 挑戰

目前,我國港口發展建設的最大弱點是:缺乏統一規劃,地方自治特點極爲突出。儘管交通部已正式發佈港口下放的檔案,但上述現象在一定時期內還難以根除。目前,我國的港口配置在不少區域出現失衡狀態,與國外先進港口相比,在通訊導航、燈浮標設定和綜合管制等方面也存在着明顯的滯後現象;深水港口、後方堆場、公路及鐵路集疏運系統建設由於資金缺乏或其他原因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大力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業,是加快提升港口服務功能、增強在區域港口羣中的競爭力、建設港航強省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內容。

1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業的重要意義

1.1降低物流成本要求發展現代港口物流

伴隨着包括港口物流在內的現代物流業發展,先進國家物流費用正逐漸降低。例如,美國物流成本相當於GDP 的比重,已由20世紀90年代的11.5%左右,下降到2000年的11%左右,2010年的l0%左右。我國物流成本相當於GDP的比重,雖已由20世紀90年代的2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18.6%,浙江下降到17.5%,但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仍顯着偏高。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積極發展現代港口物流,提高綜合運輸效率,降低貨物全程物流費用,對增強現代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2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促進港口物流業的形成

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和國際運輸市場一體化的形成,尤其是現代物流的發展,港口不再是僅具有傳統的裝卸、倉儲功能,被遊離於生產、貿易和運輸之外的企業,而是經濟、貿易發展的'催化劑,港口能對周圍地區和腹地產生巨大的輻射功能,推動地區乃至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現代物流,因爲這是目前的先進技術、先進的組織方式。在一些港口,一種大型泊位不足,但在另一些港口在這些大型泊位能力富裕,但處理船,大材小用。也可能有相同的端口,與缺乏大型和小型貨物碼頭泊位利用率高,煤炭,礦石和原油等專業化泊位表現得特別明顯,加入世貿組織後,適箱貨物的比例將迅速上升,港口頭傾向明顯,散堆貨物碼頭因爲其功能是空閒的,而在同一時間,港口公用碼頭將出現嚴重短缺的情況,集裝箱專用泊位不足,超負荷執行的情況進一步加劇。爲此,我國港口必須制定嚴密長遠的發展規劃,多方籌措資金,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爲現代物流的發展掃清硬件障礙。一是要把重點放在構建深水碼頭或深水泊位上,以滿足船舶大型化、深水化需要;二是要加強臨港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要注意完善與港口相配套的鐵路及公路集疏運系統、倉儲配送中心和大型資訊平臺,並使之逐步成爲一個集購、運、儲、銷、通聯爲一體的新型和健全的物流服務系統。

2當前港口物流業所面臨的環境

港口物流的發展目標是:以服務於國內外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爲宗旨,充分發揮深水港和保稅區的優勢,以國際和國內貨物運輸爲載體,以現代電子商務爲支撐,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並舉,大力發展物流經營主體,引進國際著名的物流經營企業及其資金技術、管理和經營網絡,加快港口和以港口爲中心的集疏運網絡、倉儲、資訊網絡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港區一體化和自由貿易區,培育物流市場,健全物流法規,努力把港口一個集購、運、儲、銷、通聯爲一體的新型和健全的物流服務系統。由於我國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和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兩個轉變。當前港口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與形勢、鄰近港口的迅速崛起,貨物運輸競爭也非常激烈。根據現代運輸業的發展趨勢,港口將成爲裝卸、儲存、運輸、中轉、裝拆集裝箱、資訊處理、倉儲的綜合物流中心。同時,港口擁有豐富的運作經驗、廣泛而固定的貨源和資訊源,港口透過發揮經濟的聚集效應和產業關聯效應,最有可能發展成爲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功能的全方位增值服務中心。目前港口建設有存在過熱現象,甚至出現“三無”的狀況,一些地方盲目上項目而造成“有港無流”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港口規劃不科學、佈局不合理,碼頭布點過密,腹地交叉、重疊,功能雷同,已有港口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二是港口岸線使用不合理,深水淺用,優線劣用,岸線資源浪費大;三是港口結構不盡合理,適應大型船舶靠泊的集裝箱碼頭和大宗散貨碼頭仍顯不足,現有能力已趨飽和,而一般散雜碼頭則明顯過剩;四是有的港口經營人經營行爲不規範,盲目競爭。五是有的港口經營人安全生產意識薄弱,安全隱患較多。

3港口物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3.1區域性港口競爭勢態更趨激烈

中國港口總吞吐量的增加,並不意味着每一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都會增長,區域性港口競爭態勢依然存在,甚至會更加激烈。

雖然能促進港口競爭,加快港口運輸市場的發育,但也使航線和貨源向優勢港口集中,航運中心和主樞紐港將獲得更多好處。目前,我國現在正處於工業化過程當中,第二產業即加工製造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必將導致以製成品爲主的集裝箱運輸需求的迅速穩定增長。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可直接對運輸市場的貨源結構和數量及運輸方式產生影響。因而加快港口運輸市場的發育,但也使航線和貨源向優勢港口集中,航運中心和主樞紐港將獲得更多好處。加入WTO以後,這樣的格局使港口在物流業務上中處於劣勢。

3.2港口物流結構性矛盾日趨明顯

港口結構性矛盾本質上是港口與供應(能力)和需求之間的矛盾。結構性矛盾的涵義是在港口市場上雖然供給和需求在總量上基本是平衡的或略有富裕,但在結構上卻不完全適應。例如,一些物種供大於求,另一些物種卻供不應求。在某些貨種中一些港口供不應求,而另一些港口則供大於求。在某些港口中,某些貨種的大型泊位不足,而在另一些港口中這些大型泊位的能力有富裕,只好裝卸小船,大材小用。也可能有同一港口、同一貨種缺少大型泊位而小型泊位利用率又過高的情況,這在煤炭、礦石和原油等專業化泊位表現得特別明顯,加入WTO以後,適箱貨物比重將急劇提高,港口集箱化的趨勢明顯,許多散垛貨碼頭因其功能原因將導致閒置,而同時港口公共碼頭又會出現嚴重不足的局面,集裝專用泊位短缺,超負荷動作的情況進一步加劇。

4推進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思路

4.1着力提升港口物流業服務功能

在大力培育壯大本地物流企業的同時,積極引進具有國內外以至世界性經營網絡和強大供應鏈管理能力的物流龍頭企業,近期要重點推動物流項目。同時加強與物流龍頭企業的聯繫,爭取這些企業投資新型港口物流業。要加大支援服務力度,優化港口物流業發展環境,儘快給予當地標準建立物流企業,建立物流企業整體協會,規範物流市場秩序物流企業經營行爲,建立物流公共資訊平臺,促進電子商務、社會化配送和第三方物流發展,加快融入發達地區物流網絡。

4.2政府加強引導,企業自主運作

發揮政府鼓勵、支援和引導的作用,加強政府間的組織協調;

打破部門和地區分割,統一技術標準,促進港口物流的市場化和資源利用的社會化。建立利益誘導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從滿足物質需求實際出發,注重投資的經濟效益分析。

4.3依託港口物流發展“大物流”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促使港口物流必須向國際化、規模化、系統化發展,港口物流產業內部的整合,與路域、航空物流的全方位的合作都是勢在必行,透過聯合規劃與作業,形成高度整合的供應鏈通道關係,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爲客戶提供更爲滿意的服務。因此,應儘快提高配套設施的機械化作業水平,以資訊系統爲紐帶將公路、鐵路等運輸方式進行合理組織,形成以港口爲依託的綜合集疏運系統,解決港口後方路網銜接問題,爲港口現代物流延伸業務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4.4加快港口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工作

加強港口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形成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物質支撐。目前,全球物流時代即將來到,新型現代運輸技術的發展與壯大也是日新月異,其中特別是船舶大型化對港口自然條件和設備要求逐步提高,我們需要加強和壯大集裝箱碼頭、裝卸能力、碼頭堆場航道水深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海峽兩岸港口、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儘快形成暢通的綜合運輸網絡、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先進的資訊網絡平臺等,大力發展包括各種運輸方式的多式聯運,拓展港口的綜合功能,並從港口實際出發,把完善服務和資訊功能放在優先地位,加快發展以工業園區爲依託的臨江產業羣。我國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和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兩個轉變。同時,港口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與形勢、鄰近港口的迅速崛起,貨物運輸競爭相當激烈。現代物流對港口企業的主要需求是必須擁有與航運、經貿、口岸資訊網絡相連接,可以供物流資訊暢通無阻和供物流企業操作的資訊平臺。我們要不斷改進和更新集裝箱碼頭操作管理系統、散貨碼頭業務管理系統、集裝箱場站業務管理系統、公路集裝箱運輸管理系統、海運貨代業務管理系統等港口物流資訊系統。

4.5培養港口物流業管理人才

高素質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是推動港口物流向現代化物流發展的關鍵所在,肯定迫切的需要熟悉物流管理的理論知識和掌握物流資訊技術,精通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加強人才資源的開發與培養力度。

參考文獻

[1]封學軍.港口物流論[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8.

[2]蔡德奇,劉修德,黃世峯主編.福建海洋經濟強省戰略研究[M].海風出版社,2007.

[3]周世鋒,秦詩立.海洋開發戰略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4]周立羣主編.創新、整合與協調: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前沿報告[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5]魯兆國.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原則與措施[J].黑龍江科技資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