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巧婦難爲有米炊的教學論文

論文3.18W

“如果你不知道要到哪兒去,通常你哪兒也去不了。”這諺語可說明設計好課堂教學目的的重要性。然而在鮮活的課堂上,無論在哪個教學環節,都有可能出現與教學預期性目的生成之間的矛盾衝突現象,即“非預期性目的生成”。若教師不善於捕捉這一生成資源,並妥善處理,那該課堂教學會難達到預期性目的(即教學目標),猶如“巧婦難爲有米炊”。

巧婦難爲有米炊的教學論文

教學目的有“預期性”和“非預期性”之分。預期性生成是指教師課前充分預設的基礎上產生,在預料之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必然現象;非預期性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提供的材料,思維成果,參與程度等獲得的結果或結論,與教師課前預設相差,在教師預想之外的學習生成現象。

譬如,我曾見這樣的教學案例:

一位教師爲了讓學生們弄懂一個教學難題,創造性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可分成不同學習小組的學生有不少人趁機交頭接耳、大聲說話或議論一些與本課“風牛馬不相及”的話題……學生的聲音在課堂中激盪不斷,教學過程有生生互動而開始產生了豐富的生成資源。然而,課堂教學有明確的目的指向和特定的時間限制,該教師此時面對的是與其預定教學目的或步驟相異的課堂教學生成資源。爲了教學預期設計不被打亂和衝擊,他針對那“非預期性”的生成資源提出了批評,甚至橫加指責。於是,有的學生誠惶誠恐地瞪大眼睛聽老師的訓斥;有的還在訴說理由;有的似乎充耳不聞,幸災樂禍,以致課堂又是亂哄哄。

諸如此類的生成現象或多或少地存在我們的課堂中。不少教師也或多或少地缺乏敏銳的反應與應對策略,對學生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或是忽視對學生正確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取向的引導,從而讓課堂中豐富的非預期性生成資源,轉化成了他完成教學目標的障礙。

因此,處理好與預期性目的生成之間的矛盾,教師要遵循教學預期性目的、步驟與具體教學情景相結合的原則,挖掘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內在價值,以積極的策略應對。

(1)升降目標,注重對即時目標的落實。

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課堂中,常有師生對話:“你認爲這答案是什麼?”“不對……”“這問題,應該是……”這種互動答案是預設的,主體也是預設的。教師心目中存在着自己理想答案和“主體形象”,可以說是完全漠視了學生個性的差異。

同一班級中學生的學習層次、行爲習慣、思想意識等參差不齊,甚至有個別學生存在着隱性、或明顯的厭學情緒。並且,學生的學習狀態、條件也會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而發生改變。這些可謂教師完成教學目的之“炊”的“米”。當條件發生變化時,教學目的之“炊”需要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資訊。若教師的課堂教學仍按不可更改的預期性目的之“炊”去轉化他們,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可能還會加劇學困生的厭學情緒,甚至最終離開課堂,放棄學業。因此,教師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期性目的從而即時生成目標。

(2)直面意外,摒棄預設巧妙完成教學任務。

教科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交往有藝術”一課,我曾這樣設計:一女同學的生日,男同學該送她什麼禮物以表祝賀?

“蛋糕、手機。”

“一本書、或一個髮夾子。”

“給她寫美好的祝詞,或點上一首歌。”學生們七嘴八舌,積極發言。

突然一男生高喊:“送她一個吻。”此話剛落,教室裏像炸開了鍋。有些學生爲該男生的大膽“搗蛋”歡呼;有些女生則害羞得低下頭,覺得男給女送吻,肯定是那方面的事。這也大出我的預料,爲了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我故意微笑說:“給她一個吻!妥當嗎?”“說着玩的”,那學生低頭說。

“這禮物能不能送?說說看”我鼓勵學生。一位學生站起來:“在一些西方國家,吻或擁抱是表達友好或禮貌的方式。在這不應該吧。”又一位同學補充:“過生日送吻,在我們中國看來不應該或不合適吧”……接着我就中西方國家的吻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在西方國家吻是一種禮貌行爲,無論男女都可以在見面時相互擁抱與親吻。中國對於吻是一種感情承認,而不是一種禮儀的表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交往的禮儀有着不同的表達方式。請大家閱讀課文《交往有藝術》。

在此,我勇於直面課堂中的非預性生成現象,積極應對,冷靜處理,把那非預設生成的儘可能地轉化爲自己的教學資源,以促成教學目的的實現。

(3)“將錯就錯”,在感受錯誤中實現教學目的。

對待學生解題出現的錯誤,教師一般採用訂正和評講的方法,讓學生糾正。但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角度看,這處理方式很大程度是外因在起作用,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與印象並不深刻。其實,我們在更多時候,可以把學生的錯誤作爲一種教學資源,以錯爲契機,採用順誤更題的方法,矯枉扶正,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正如上述處理“生日送吻”的非預期性生成現象。

在新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思維的多向度、教學方法的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使得整個課堂教學的狀態不斷地變化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場景就會出現許多非預設生成的動態現象,就會出現教師意想不到的許多亮點。教師應及時地調整自己的預期性目的,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教學預設,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否則,聰明能幹的婦女,有米也難以做出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