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宿舍文化建設對學生素質養成的影響論文

論文3.34W

【摘要】宿舍作爲學生在校期間主要的生活、學習場所之一,已經逐步成爲了素質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爲例,透過數據和個案,分析學院的學生宿舍文化現狀,以及宿舍文化建設對學生素質養成的影響,提出了將宿舍文化建設與學生的素質養成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推動的理念。

宿舍文化建設對學生素質養成的影響論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建設;素質養成

隨着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高校育人環境的不斷變化,學生的思想教育、養成教育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本身。宿舍作爲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生活場所,已經成爲了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行爲習慣、素質養成都離不開宿舍這個載體。大力發揮宿舍平臺的育人功能,將素質養成教育滲透到宿舍文化建設當中,達成宿舍文化建設與學生素質養成的一致性與融合性勢在必行。

一、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生活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有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中,有大約75%的學生習慣選擇留在宿舍度過他們的課餘時間。而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也同樣如此。透過跟蹤調查,大部分學生在宿舍的活動時間都佔據了他們在校生活的主要部分,學習、課外閱讀、上網、聊天交流等都是宿舍活動的主要內容。而透過對學生宿舍活動情況的觀察,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在宿舍生活中的行爲規範、思想狀況均存在一系列問題,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1.以自我爲中心,心理素質與交際能力不強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建設對學生素質養成的影響及實施途徑研究——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爲例萬彤(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江蘇南京210000)90後學生大多來自於獨生子女家庭,在離開小家,融入集體生活之時容易被長期形成的“自我中心”的秉性所牽制,在宿舍這個大家庭中無法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換位思考,也很難去快速地適應多元的人際環境,容易產生對集體生活的逃避心理。宿舍成員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及生活習慣。筆者作爲一名高職院校的輔導員,處理的宿舍矛盾中最普遍的就是:舍友之間因生活習慣無法相互協調而造成的矛盾激化。部分學生事事都以自我爲中心去做事,不考慮他人,造成室友之間容易形成隔閡,甚至產生衝突或彼此孤立。宿舍中常會出現某位同學因生活習慣特殊而被孤立,或某兩位同學因生活習慣相背離而鬧矛盾。

2.文明素質欠佳,缺乏良好的習慣養成高職學生在宿舍活動中的公德意識、文明素養普遍薄弱。

(1)文明禮貌缺乏。宿舍中總是伴隨着粗俗的口頭禪和不文明的語言,男生女生宿舍均存在這個問題。

(2)衛生狀況欠佳。透過走訪學生宿舍發現,很多宿舍都存在物品堆放雜亂、環境衛生質量偏低的情況,尤其是男生宿舍,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把宿舍環境保持得乾淨整潔。透過筆者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學生宿舍的調查統計,約有70%的男生宿舍沒有衛生值日表,也沒有定期打掃宿舍衛生的習慣和宿舍制度。其次,男生宿舍還存在抽菸的問題。這不僅是對宿舍生活環境的破壞,還影響舍友的身心健康。

(3)自我管理能力差,自覺性缺乏。對於宿舍相關的規章制度,部分同學抱有僥倖心理。比如,爲了方便,會有學生從樓上往窗外倒水、扔垃圾。這樣不僅破壞了校園環境衛生,有時還給樓下的同學帶來了危害。其次,對於大功率電器的使用,很多同學採取“平時拿出來用,檢查時候收起來”的應對方法,這也是宿舍安全的極大隱患。

3.沉迷網絡,忽視與舍友的交往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在很多學生身上都有所體現,具體表現爲:沉迷於網絡遊戲、網絡小說、網絡影視劇、網上交友和網上購物。很多學生將網絡生活當成了宿舍生活的主要部分,造成學習積極性下降,沉迷於虛擬世界,與現實嚴重脫節。每天面對着電腦或手機,舍友之間的交流非常缺乏,這不僅不利於個人成長,也在無形中拉大了舍友之間的距離,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另一方面,無節制地沉浸在網絡世界,不僅浪費了寶貴時光,還容易養成不健康的作息習慣,爲了玩遊戲、看小說或追電視劇,很多學生不按時吃飯和休息,對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另一些熱衷於網絡交友的學生,也容易因此誤入歧途。

4.獨立意識薄弱,喜歡物質攀比很多學生習慣了在家中養尊處優,萬事交由父母長輩包辦。進入高校後表現出獨立意識淡薄,自理能力差的現象。這部分學生不僅會抱怨學校住宿條件不如理想中的優越,生活內務整理這些事情他們也不願意動手。筆者的班級裏就有學生從來不動手洗衣服,每週由父母到校幫他帶回家清洗,在宿舍裏也拒絕打掃衛生,受到同學的排擠。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攀比心強,金錢至上的觀念充斥於內心,花錢毫無節制,也容易給宿舍帶來不良的風氣,影響宿舍人際關係的建立。

5.學習氛圍不足,缺乏帶有正能量的進取精神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錄取分數偏低,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很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都很缺乏,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非常消極,把混到一張文憑作爲最終目標。因此,這部分學生在宿舍中幾乎從不學習,而學生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感染又非常強,那些學習被動的學生往往會給其他舍友帶來消極的負能量。筆者發現,宿舍成員之間常常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好的宿舍往往其中的舍員個個都學習優秀,要求上進。反之,一兩個消極的學生也容易讓整個宿舍都缺乏進取心,生活怠惰。

二、宿舍文化建設對高職學生素質養成的影響

宿舍對學生在校生活的.重要性使得宿舍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宿舍文化建設與高職學生素質養成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也值得我們探索。筆者透過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的全日制住宿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1.宿舍文化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養成的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政治素質體現在他的理想信念、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我們的高職學生,年齡在20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雖然已經逐步建立了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也有了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但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以及同伴的影響。因此,宿舍同伴之間的交流和資訊傳遞對宿舍成員思想信念、價值判斷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在被調查學生中,有65.3%的學生認爲,宿舍成員之間的交流對其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良好的宿舍文化薰陶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積極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精神風貌。舍友之間有益的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宿舍人際關係,更是一種思維的交換,視野的開拓。而庸俗的話題、厭世的情緒和消極的價值觀也會導致宿舍整體的思想風貌偏向消極沉淪。

2.宿舍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養成的影響道德素質主要體現在一個人的文明禮儀、行爲準則和精神格調。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73.8%的學生認爲,良好的宿舍文化對宿舍成員的道德素質養成有很大的影響。在良好的宿舍文化浸染下,文明素質的養分會不斷滲透到舍員之中:舍友之間以禮相待,建立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溝通模式,提高精神格調;舍友之間互相包容,互敬互愛,把宿舍看成自己的第二個家,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舍友之間相互約束,共同成長,不斷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個性品質。換言之,在一個髒話連篇、行爲舉止粗陋、話題低級、衛生狀況堪憂、毫無規章制度的宿舍文化環境下,學生的道德素質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3.宿舍文化對學生心理素質養成的影響在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凸顯的當下,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以及心理問題的疏導已經成爲學生工作的重要環節。有56.4%的學生認爲,宿舍人際環境對心理素質有較大的影響。舍友之間的相互關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可以讓舍員們把宿舍當成小家庭,在其中找到歸屬感、安全感、尊重和愛。遇到困難有人幫助,遇到挫折有人傾訴,遇到快樂有人分享,在宿舍中可以毫無保留地釋放內心,消除緊張、焦慮,克服自卑、自閉,找到心理的平衡位置,這樣的宿舍氛圍無疑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態勢,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反之,如果宿舍人際關係緊張,舍友之間相互排斥,相互攀比,相互計較,就容易滋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敏感、多疑、孤僻、自私、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4.宿舍文化對學生人文科學素質養成的影響除了課堂、圖書館、自習教室以外,宿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場所。調查數據顯示,有68.4%的同學認爲,宿舍的學習氛圍和舍友的學習狀態對其人文科學素養的提高、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較大的影響。如果宿舍中有一半的成員學習熱情高,學習習慣良好,那麼很容易就會產生正性的引導、示範作用,調動起其他同學的積極性,整個宿舍都會呈現出較好的學習氛圍,大家會主動制定學習目標、學習任務,並且你追我敢,相互激勵,共同進步。據筆者對個案的訪談了解:小朱是會計班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異,並且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常年借書量在學校名列前茅,她還非常熱心地給舍友、同伴分享她的閱讀成果,推薦好的讀本,在她的影響下,小朱所在宿舍的每個同學都養成了“每日閱讀”的習慣,在此良好的學習氛圍中,該宿舍的同學共同制定轉本計劃,共同複習迎考,最終有5人成功轉本。

5.宿舍文化對學生交際素質的影響交際素質包含:溝通表達、人際關係協調、活動參與等方面,是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宿舍氛圍給成員間彼此的溝通打下了基礎,對生活話題的討論,對思想觀念的交流,對新事物的探索,都在無形中提升了各自的表達能力,調查數據顯示,有63.5%的同學認爲,舍友之間的溝通交流對錶達能力的鍛鍊有很大的幫助。調查數據表明,學生宿舍在人際關係協調方面整體表現比較樂觀。被調查對象中,92%的宿舍都表示舍友之間關係和諧,只有8%的宿舍呈現出人際關係緊張的局面,而男生宿舍的人際關係相對要比女生宿舍更爲和諧簡單。最後,在校園活動、社會活動的參與方面,雖然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各有不同,參與活動的目的性也因人而異,但有37%的同學表示,舍友的興趣愛好和參與活動情況會影響他們對課餘活動的選擇。例如,同宿舍的學生往往偏向於選擇參加相同的社團活動,舍友的特長和愛好也容易帶動其他社員的興趣。而在校外的社會性活動中,宿舍同學之間的影響較小,大家會根據各自的經濟需求、能力鍛鍊需求以及個人的優勢來選擇相應的社會活動。

三、宿舍文化建設在高職學生素質養成中的實施途徑

1.加強宿舍管理,逐步完善規章制度科學的管理、健全的制度是宿舍文化深入發展的前提保證。南京城市職業學院近年來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從學校自身的實際出發,不斷更新、完善宿舍的管理制度。學校制定了“學生宿舍衛生檢查標準”“文明宿舍評選標準”“夜不歸宿懲處辦法”等規章制度。宿舍檢查組以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宿舍進行檢查和評比,並及時公佈結果,給予相應獎懲,學校還把學生在宿舍的表現納入綜合素質測評的考覈之中,約束了學生在宿舍中的行爲習慣。爲了嚴格控制吸菸,積極打造無煙校園,學院專門設立了專屬室外吸菸點,嚴格杜絕在宿舍、食堂、教室等公共場所吸菸,有效控制了學生的吸菸行爲,也保證了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宿舍環境。

2.健全學生宿舍管理隊伍,將育人工作全員化宿舍文化建設過程中,人的力量不可或缺,單方面的管理會顯得單薄無力,只有將宿舍文化建設全員化、系統化,才能多維度地將管理和育人工作融會貫通。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的宿舍管理隊伍是由:學校分管領導、學工部門、後勤部門、保衛處、宿管部門、各系的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學生自管會等構成,各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保證學生宿舍安全、有序地執行。在這其中,學校不僅要發揮宿管、學工、後勤保衛部門的管理及保障作用,更不能忽視輔導員(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以及學生的自我管理作用。學院推出的輔導員輪崗值班政策,要求輔導員進一步把宿舍發展成爲育人陣地,利用在校值夜班的時間,一方面可以第一時間協助處理突發事件,另一方面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深入學生宿舍瞭解學生思想動態,把握學生特點,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而學生作爲宿舍的主人,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幹部的主體意識和監督、帶頭作用。學院設立了學生宿舍自管會,組織成員輪流與輔導員、宿管員共同值班,共同巡查,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在學生中樹立榜樣作用,以積極帶動消極,促進宿舍文化建設的發展。

3.加深服務理念,體現人文關懷宿舍文化建設不僅要求學校管理好學生的日常事務,規範學生的行爲準則,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學生的服務工作,體現宿舍中的人文關懷,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歸屬感。在硬性條件上,學校應積極完善宿舍硬件設施,爲學生提供便捷的生活設施與優質的宿舍環境。高職院校的硬件設施相對落後,宿舍資源緊缺,有些學生宿舍存在人滿爲患的問題,甚至連行李都沒有存放的空間,書寫的課桌都被用來堆放行李物品。適當改善住宿條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宿舍文化建設的熱情以及學習的動力。在軟件上,學校應提高宿管、學工人員的服務意識。學校的宿管隊伍普遍學歷較低,有一些宿管員對待學生態度生硬,甚至發生口角,這使得學生與宿管之間缺乏溝通、關係緊張,不利於管理與教育的開展。學校應注重宿管隊伍的素質提升,把宿管隊伍納入到學生思想教育的陣營,讓課堂教育與宿舍教育相互對接,讓管理者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與關懷,也讓學生在真誠、親切的服務中健康成長,逐漸產生對宿舍的歸屬感、安全感。

4.打造宿舍文化品牌活動,發揮宿舍的育人功能宿舍文化活動作爲校園文化活動的一部分,其育人功能越來越顯著,豐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動可以擴大學生之間的交流範圍,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樹立健康積極的精神風貌,在活動中釋放減壓,身心得到放鬆。學校應努力打造出有特色、有成效的宿舍文化品牌活動,讓學生在其中得到先進文化的薰陶。在身心愉悅的同時,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還能夠有效地培養、鍛鍊與規範學生的公共行爲,影響其道德認知,提升其人文科學素養。

四、結語

學生的宿舍文化建設與素質養成教育都是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環節。在新時期新環境下,我們務必要把宿舍文化建設與素質養成教育緊密融合,相互滲透。將素質養成教育融入到宿舍文化建設中,推動宿舍文化建設的開展;大力發揮宿舍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把宿舍辦成學生素質養成的全新陣地。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宿舍文化建設的成效,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耿巍,趙寶俊.重視高校宿舍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J].教育教學論壇,2013(03):24-25.

[2]張斌,張倩,廖秀勇.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2(06):59-60.

[3]王健.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4.

[4]唐柳荷.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情況調查報告[J].文史博覽:理論,2012(07):69-70.

[5]白石路,張鳳.論高校學生公寓管理中德育工作的滲透[J].河北企業,2013,(11),10-11.

[6]呂紅梅.對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廣西高教研究,2002(03):24-26.

[7]王龍.探索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的新途徑[J].中國青年研究,2008(0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