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國民經濟學發展論文兩篇

論文2.84W

國民經濟學發展論文範文一: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探討

國民經濟學發展論文兩篇

[提要]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國民經濟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從規模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透過對國民經濟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關係問題的研究,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國民經濟發展;資訊資源;關係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是由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經濟環節、經濟層次、經濟部門和經濟地區構成。在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中,按生產資料的不同所有制形式,我國的國民經濟可以分爲: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或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等,它們共同構成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穩步發展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同時也要適度發展民營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使各種經濟成分都能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國民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只有國民經濟發展了,才能使我國的國民經濟百花齊放,百家爭容,只有國民經濟發展了,才能使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提升,使國家不斷髮展壯大起來。資訊資源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它已經成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產業、先導產業和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它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在進一步推進工業化的大背景之下,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爲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這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參加國際競爭的需要。因此,釐清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的關係十分重要。本文從國民經濟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的關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加快資訊資源產業升級建議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爲我國的國民經濟和資訊產業發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議,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加快資訊資源產業升級服務。

一、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的關係

總體來說,國民經濟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是緊密聯繫又相互制約的關係。

(一)國民經濟的發展爲資訊資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着世界經濟的發展繁榮,經濟的發展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到了知識經濟時代,而作爲知識經濟代表的資訊資源產業必將取代生產力中的其他要素,成爲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積極的要素。它必將改變人們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資訊資源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將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式轉變,從而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資訊資源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新經濟發展理論強調,經濟發展要依靠經濟體系內部力量(如內生技術的變化等),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內生動力。因此,知識水平和人才質量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就會提高。從而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隨着資訊資源產業的不斷髮展和進步,世界經濟的執行模式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知識和人才是社會財富積累的重要因素。而資訊資源是社會知識的重要來源,社會知識從資訊資源中產生出來,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加快了資訊資源向社會知識轉化的速度,在推動資訊資源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促進了知識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從社會生產力各構成要素上看,社會知識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已經成爲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專業知識和科學技術也成爲決定勞動力素質、生產要素結構調整、能源開發利用程度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社會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

(三)資訊產業的興起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着社會資訊需求的增長和資訊技術的高速發展,資訊商品化已成爲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條件之一。資訊技術是現代的高科技,其生命力在於應用。資訊技術產業化還會帶動資訊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化,導致門類齊全的'新興資訊產業蓬勃發展。資訊產業是爲其他產業服務的產業,兼有基礎產業與支柱產業的特性,會形成一個有戰略意義的龐大產業羣。近幾年世界資訊產業發展很快,爲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資訊產業的興起不僅會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而且還會導致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使產業結構優化和創新,並透過經濟資訊化促進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推動當前和21世紀社會經濟現代化進程的決定因素。

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加快資訊資源產業建設的建議

(一)抓住機遇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升級改造。

資訊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舊有的經濟結構,而且透過加快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整體水平,推動了經濟方式的轉變,使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爲加快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爲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是一種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面國民經濟爲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和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資訊資源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水平成正比。

(二)國家要制定統一的資訊資源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資訊資源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透過政策傾斜和技術創新,逐步縮短我們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快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步伐。在資訊資源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協調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協調作用,實現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兼顧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取長補短,發揮優勢,形成合力,在政府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爲資訊資源產業的發展創造優良的市場環境,提升國民經濟的整體水平,從而提高廣大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加強資訊安全管理,促進知識產權保護。

隨着資訊安全領域和範圍的不斷擴大,資訊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其安全的各個方面。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就必須加強資訊安全管理。而知識產權保護除了各資訊收儲單位的已經明顯失去知識產權保護內容的數字化資訊轉化不具有侵權之外,其他文獻、資訊資源的數字化大多存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因此應該清楚如何加強資訊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建設,制定與加強資訊安全管理,促進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制度的完善,遵守國際條約和協議,還應該儘可能地保護各類資訊資源的使用權,這將最大限度地節省經費,有效地規避侵權問題,促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實現文獻資訊資源的開放共享。

三、結語

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資訊資源產業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國民經濟的發展爲資訊資源產業發展提供經濟基礎,而資訊資源產業又爲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保障,爲人民的小康生活提供經濟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徐紅梅,陳玉娟,查奇芬.提高資訊資源水平,促進經濟增長,應對金融危機[J].科技管理研究,2010.7.

[2]劉建英.論資訊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J].現代情報,1998.12.

[3]劉冬梅.科技文獻資訊資源開放共享問題研究以長春市爲例[J].赤峯學院學報,2014.12.

國民經濟學發展論文範文二:

摘要: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資源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是客觀的,主觀上要看我們能否正視它,並採取相應的措施積極地解決,這對於我市國民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把我市建設成園林化生態城市極爲重要。

關鍵詞:地下水環境;國民經濟發展

地下含水層按其水力學特徵分爲第四繫上更新統孔隙潛水、第四系中下更新統孔隙承壓水和第三系大安組裂隙孔隙承壓水3種類型。第四繫上更新統孔隙潛水含水層巖性以砂礫石爲主,含水層厚度大,水位埋藏淺,富水性強。該層地下水的補給源爲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江水的側向補給、灌溉水的回滲補給及鄰區地下水的側向徑流補給;其排泄主要是向下層承壓含水層的越流排泄、農灌區的開採排泄、蒸發排泄以及向下遊鄰區的側向徑流排泄。潛水主要化學類型爲重碳酸一鈣鈉、鈉鈣型水1)分佈於城區的外圍、局中,鑄鹼性水、鐵、錳和有機質含量普遍升高。由於人爲影響潛水普遍遭受污染,日前E1出現較大範圍的重碳酸、氨化物一鈣鈉型水,主要分佈在大民屯、勞動湖和瀏園一帶,因此潛水已不宜生活飲用。造成潛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重、中污染區大部分在氧化塘和勞動湖一帶,塘、湖水直接滲透污染潛水。2)工業滲坑、生活污水井遍佈,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極易透過滲坑、滲井滲入地下。3)郊區菜田和農業區長期大量地施用農藥、化肥,經灌溉水和大氣水而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4)工業廢渣、生活垃圾未經處理堆放,雨水將有害物質帶入地下,簡易廁所無防滲措施都是造成潛水污染的重要途徑。第四系中下更新統孔隙承壓含水層巖性以含礫中粗砂、含礫細砂爲主,含水層厚度大,承壓水水位埋深淺,承壓水水頭高度26.68~69m,富水性強。本層地下水的補給源主要是上層潛水的越流補給及側向徑流補給,其排泄主要是工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開採地下水。承壓水水化學類型主要是重碳酸一鈣鈉、鈉鈣水,屬中偏弱鹼性水,礦化度一般爲0.22~0.49mg,除鐵、錳含量略高外,水質可稱爲優質水,但在城區局部地帶出現重碳酸、氧化物一鈣鈉型水,顯示地下水的污染。承壓含水層上覆亞黏土、淤泥質亞黏土,構成承壓含水層區域隔水層但分佈不穩定,巖性、厚度、埋深等變化較大,局部地帶隔水層厚度1m或缺失,成爲溝通承壓水與潛水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繫的天窗。第三系大安組裂隙孔隙承壓水含水巖組,勘探資料比較少,基本處於未開採狀態,該含水層是齊市未來水源開採目的層。

地下水開採降落漏斗的產生和環境地質問題

齊市中心城區目前城市供水主要由市政供水和企業自備水源兩大供水系統組成,其中市政水源7處,年開採量4015萬m3,企業自備水源井187眼,年開採量3230.7萬m3,呈污染趨勢。工業及生活用水主要開採第四系中更新統孔隙承壓水。由於長時間的大量集中開採,承壓水天然狀態已被破壞,形成較大的封閉狀的開採降落漏斗,降落漏斗呈橢圓形,長軸北東至南西向,漏斗中心在龍沙水廠,中心最大水位降5.121m,降落漏斗範圍約200km2。開採降落漏斗的形成引發了環境地質問題的出現。

1)開採降落漏斗的形成改變了地下水的天然流場,使原來單一的北部側向補給變爲四周環狀補給,增加側向補給帶的長度,同時水力坡度的加大,也使側向補給量得到增加,這就使處於龍沙水廠以南的大民氧化塘成爲威脅水廠水質的一大隱患。

2)隨着承壓水層水位與局部潛水位差P的増大,使局部潛水向下部承壓含水層的越流量得到增加,導致承壓含水層的水質發生變化,局部地出現水污染現象,如第一機牀廠和省農機廠等地承壓水水化類型爲HCO3一CL型,屬污染類型,總硬度、礦化度、硫酸鹽、氰化物等含量也高於其它地區。龍沙水廠至肉聯廠一帶,地下水中硝酸鹽、氧氪、亞硝酸鹽等指標都不同程度地超過飲用水標準,呈現超量、集中式開採地下水產生的水位降落漏斗是人爲開採條件下地下水資源狀態的必然體現,是很正常的現象,據1987年至今的地下水動態長期監測結果顯示,開採降落漏斗在枯水期擴大,豐水期縮小,這是由於齊市含水層厚度大,地下水儲存功能、調節功能比較好,枯水期消耗的水量在豐水期能夠得以充分補償,地下水基本處於均衡開採狀態,因此開採降落漏斗基本處於穩定狀態,可透過調整開採井佈局和開採強度得到控制和恢復。但是也應看到開採降落漏斗的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水質的變化(潛水基本遭受污染,不宜生活飲用,承壓水局部遭受污染),如果對此不加以重視和的話,那麼我們引以自豪的優質承壓水將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其供水功效會越來越差,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失去可持續利用水源的有力支撐。

應對措施探討

1完善與優化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對地下水資源的量和質分析和預警,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依據

從1987年開始在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富拉爾基區佈設地下水動態長期監測點,目的就是透過對地下水水位、水質的監測,掌握其隨時間變化的特徵。但現在看來對這些監測資料充分開發、科學利用不夠,還沒有開展對地下水發展變化趨勢預報和預警方面的工作。地下水預警系統的研究是目前國內外比較熱門的一個項目,是指在天然條件或人類活動作用下,對地下水資源的狀況和變化趨勢進行分析,並對其進行定量評價,在達到某一質量限度時,適時給出相應級別的警戒資訊。地下水預警研究包括地下水現狀的調查、分析和研究,地下水變化趨勢的預測及方法,預警方法及預警模型,預警指標體系和等級值的確定,預警決策支援系統等。具體說地下水預警就是對地下水水位、水質的動態變化過程給予定量的描述,分析其所處狀態,預測其變化趨勢及其變化度。地下水的預警與一般的地下水水量、水質評價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點:1)以地下水的狀態變化爲識別指標,考慮地下水是否從一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變化或轉移。2)預警的取值要反映一種變化趨勢,重點不在於地下水資源狀況屬於哪一級,而在於與現狀比較,其狀況是向好的方向發展是向壞的方向發展。3)預警評價側重對不同時間、時段的動態變化的分析,得出的結論不是一個,而是隨不同時間而變的系列,加強了動態的描述。地下水預警系統的總體結構見圖1。對於水資源管理者而言,透過地下水預警系統可以及時掌握動態性的地下水監測資料,爲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資提供依據[1]。

2地下水資源評價與地下水資源管理有機結合,是人類對地下水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的前提和基礎

地下水資源評價是指對本系統地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時空分佈特徵和開發利用條件做出科學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計。地下水資源管理是指:在一定約束條件下,透過對某些決策變量的操縱,使系統既定的目標達到最優。從定義上可以看出,地下資源評價與管理是緊密聯繫的兩個環節,但在實際工作中地下源評價與管理兩者往往相互脫節,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環境地問題。齊市20a來來先後開展了齊齊哈爾市北市區供水水文地質初勘、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合理開發利用、齊齊哈爾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等項目,對地下水的量和質都有了明確的概念,但卻一直未能建立科學的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從而使我們管理工作未能從宏觀角度出發,科學調配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產生了由開採降落漏斗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這就是人們普遍認爲對一個地區進行地下水資源評價是對其地下水資源開發前所必須進行的一項工作,相對而言,對地下水資源管理卻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等到產生了危及人類生活生存的環境地質問題之後,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和管理模式。上海由於超量開採地下水,形成了以市區地下水開採區爲中心、最大沉降量達2.63m的蝶形沉降窪地。地面沉降造成沿江地區潮水上岸、地面積水、橋墩下沉、城市部分建築物傾斜、開裂等環境問題,因此,我們應以科學技術爲先導,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建立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讓用水者獲得最大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效益,同時使開採地下水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降低至最小。

3在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上優化配置水資源、合理開採、利用水資源,使水資源充分發揮其功效

優化配置水資源就是調整用水結構,分層、分質開發,分質、分類供水[2]採取相鄰井中淺層(50~100m)和深層(100~150m)分段取水的辦法,這樣可以緩解開採降落漏斗的發展趨勢。此外,對於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潛水,應在各項管理政策上鼓勵用水者開發利用潛水,將潛水用於建築施工、國林綠化、除塵、降溫、消防等對水質要求不高的行業,科學地將部分開採量分配到潛水,加大潛水開採強度,這樣不僅可增加嫩江向潛水側向補給量,使已污染的潛水得到快速更替,降低污染濃度,改善水質,而且,潛水開採量的增加造成水位下降,降低潛水與承壓水之間的水壓差,減少了潛水向承壓水的越流補給量,從根本上保護承壓水,將優質的承壓水用於滿足居民生活飲用和對水質要求較高的工業用水,地表水應用於用水量大且水質要求不太高的工業用水,農業用水應因地制宜,地下潛水和地表水兼用。

4局部地段限制第四系承壓水開採,開闢新水源

齊市中心城區中更新統承壓水開採過於集中,鑑於目前已形成水位降落漏斗的情況,應限制增加開採量。爲滿足用水要求及應對用水緊急情況,在市區西北部的瀏園和東北部的工人屯一帶開闢新的水源地,保證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需求。

5加強水資源的綜合管理,節約用水

水資源管理要堅持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加大供水管線,調整井點分佈不均、過度集中開採的狀況,不得隨意增打新井,凡地下水資源必須按規劃要求合理確定井距和成井深度,在用水方面建立循環用水系統,提高地下水重複利用率。農業逐步採取節水型灌溉技術,以噴灌、滴灌代替渠灌、漫灌。生活、生活用水方面減少供水系統的跑、冒、滴、漏,對各業用水實施用水定額制度、取水許可證制度等,便水資源管理逐步納入依法治水、管水的軌道,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6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

1)劃分飲用水源保護區,按照水資源保護法的要求嚴格禁止興建有污染水源的建設項目。2)加強三度的治理,嚴格執行排放標準。3)加速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

7加強水文地質工作

凡是新建水源地要做好先期勘探試驗和供需評價工作。富拉爾基區目前開採量較大,但沒有做過專門的供水勘察工作,爲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應及時開展供水勘察工作;第四系下更新統含水層和第三系大安組依安組含水層勘探資料較少,今後應進一步開展工作,爲地下水資源遠景規劃提供依據。

結語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極爲重要的保證,地下水資源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地下水資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人類似乎有一種通病,就是爲長遠着想者寡,急功近利者衆,居安而不思危。當時間的腳步不斷地向前邁進時,人們漸漸意識到人類忽視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結果是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的出現,緊接若是尋求控制和治理環境地質問題的辦法,這又是一條艱難而耗資巨大的漫長之路。我市現行的水資源管理政策或多或少還存在着問題,亟待解決。

1)未能實現分層、分質供水,合理調配水資源。受我市《城市供水管理辦法》第八條在城市供水管網範圍內,不得鑿井取水的制約,大量優質承壓水被用於建築施工等對水質要求不高的行業,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資金浪費。

2)在水資源管理上還存在空白區。市自來水公司在我市地下水開採量中佔地下水的總開採量50%,本應列入水資源管理部門的重點對象,但由於種種原因,對自來水公司失於管理,使其各水廠的開採井佈局及開採強度未能從宏觀角度予以考慮,出現龍沙水廠採水井佈局不合理,過量集中開採所產生的水位降落漏斗和由此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再不加以重視的話,難保其它水廠不會出現類似情況。

3)20a來在城市水資源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水資源管理的科技含量很少,這不僅使水資源管理工作容易步入誤區,而且也極大地阻礙了水資源管理的發展進程。

4)城市水資源管理要儘快實現科學管理,除決策者需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調整工作思路外,關鍵還在於能否有技術過硬的隊伍。但多年來我們囿於自家的天地,沒有走出去,致使科技人員不能適應新形勢對科學的新要求。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資源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是客觀的,主觀上要看我們能否正視它,並採取相應的措施積極地解決,這對於我市國民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把我市建設成園林化生態城市極爲重要。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國民投資率的福利經濟學分析李稻葵;徐欣;江紅平;經濟研究2012-09-20

2、農民工低工資率與國民福利損失的經濟學分析對經典勞動供給理論的拓展聶丹;財經研究200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