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現代管理會計新發展的主要特點論文

論文1.77W

20世紀中期,管理會計完成了從執行性管理會計向決策性管理會計的轉變後,又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和創新,使現代管理會計從廣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個新的水平。概括起來,具有以下特點:

現代管理會計新發展的主要特點論文

一、研究的內容對內深化與向外擴展並舉

1、戰略管理會計是現代管理會計體系中的一個新領域。它從戰略的高度,圍繞本企業、顧客和競爭對手組成的“戰略三角”,既提供顧客和競爭對手具有戰略相關性的外向型資訊,也對本企業的內部資訊進行戰略審視,幫助企業的領導者知彼、知己,進行高屋建瓴式的戰略思考,進而據以進行競爭戰略制定和實施。爲使競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得以順利和有效地進行,要求企業總體性的競爭戰略同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各個單位、各個環節的經營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相結合,並將新興的、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貫徹始終,能卓有成效地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而所有這些方法的相互結合,融爲一體,正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化”和“向外擴展”並舉的具體體現。

2、產品生命週期成本計算(life cycle costing),現代管理會計不只要求估算產品生產者的成本(包括產品的研究、開發成本,設計、製造和營銷成本),同時還要求估算產品消費者(用戶)的成本(產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車製造商在產品出售以後,還要追蹤瞭解汽車的油耗和維修、處置成本等)。可見它超出傳統的只從產品的生產企業看成本問題,而擴展到同時從產品的使用者看成本問題,實現了成本的企業觀向社會觀轉變。這樣做,既能有助於透過對產品生產者成本與使用者成本消長關係的綜合判斷,還能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這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入”與“向外擴展”並舉從另一個角度的體現。

3、從“目標成本計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聯繫的‘Kaizen(日本詞彙,意爲“持續不斷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計算法“看,目標成本計算法是根據市場導向來制定產品成本目標的一種系統方法,它先根據顧客對產品的需求,確定一個能夠讓顧客接受的營銷價格,作爲目標售價,然後,以目標售價爲基礎,扣除企業要求達到的目標利潤,確定應達到的目標成本。目標成本計算法的核心,是強調應把降低成本的重點放在研究、開發、設計這些產品投產前的前期階段上,依次爲研究、開發人員、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制定成本目標。如發現某一個環節的成本目標不能實現,進而影響企業的目標利潤不能實現,管理當局就應重新審視這一產品生產的可行性。在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後,如果從總體上還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成本,原定的生產方案就應被更可行的生產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產方案透過”基準衡量“(Benchmark)(同企業內、外最先進業績基準進行對比),認定在某些方面還有潛力可控。則企業的研究、開發、設計和生產部門要聯合攻關,實施”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透過對產品功能(function)與成本相互關係的系統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尋求得到一個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實現提供的產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滿足顧客的需求,又能用盡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產出來,以達到外界的顧客滿意與企業的成本目標相一致。與目標成本計算法密切聯繫的Kaizen成本計算法,是指透過目標成本計算程序所確定成本目標,進一步具體分解落實到各有關生產經營單位,直至生產經營第一線的具體執行人員,促進他們在日常的生產經營工作中,不斷挖掘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潛力,使整個生產經營處於不斷改進的狀態中,以保證生產經營各個環節成本目標的順利和超額實現。

可見,上述“目標成本計算法”與“Kaizen成本計算法”相結合的整個程序,也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化”與“向外擴展”並舉的具體體現。

二、應用的指標從滯後性向前導性轉變

從應用的指標看,管理會計不同於財務會計,財務會計重在回顧過去,管理會計重在面向未來。所以,財務會計應用的指標,基本上是歷史性的、滯後性的指標(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會計爲了協助管理人員籌劃未來,所用的指標必須從滯後性向前導性指標(leading indictors)轉變,以便更好地發揮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職能。較具體地說,在企業的戰略管理與戰略管理會計中,領導者競爭戰略思想的形成及具體化爲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競爭戰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都是關係到企業盛衰、成敗、生存、發展的前導性分析。在目標成本計算法中的目標售價與目標成本,業績評價中的“基準衡量”(Benchmark)也是這樣。與宏觀管理會計中的社會折現率、外部性(extemalities)問題的計量,以及國際管理會計中,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差別稅率、匯率、通貨膨脹率和風險報酬率等,都是屬於前導性指標,都是用於協助企業管理人員籌劃未來所發揮重要作用。

三、計量方式貨幣性與非貨幣性相結合

從計量的方式看,現代管理會計應用的.指標,不能像財務會計那樣,將“貨幣計量”定於一尊,而應實行“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相結合,有些指標在採用貨幣計量方式的同時,很多指標還要求採用多樣化的非貨幣計量方式。

綜合性是財務計量的特點和優點。財務計量形成的指標,可以綜合反映企業在一定期間內財務成果,如經營收入、經營成本、經營利潤;現金流入、流出的動態及其存量的佔用情況;企業資金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等。根據這些指標人們可對企業生產經營在一定期間內取得的效益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但“綜合”還必須同“分析”相結合,使人們進一步掌握綜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層次起作用的非財務性因素,使人們的認識得以進一步深化和擴展。財務計量重“綜合”,非財務計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因爲綜合與分析相結合,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財務指標體系的形成,有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同企業的性質和所處的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爲市場的主體必須面向市場,以顧客爲導向,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取得儘可能多的“顧客價值”(customervalue)(“顧客願意支付的代價”)作爲企業生產經營的效益之源。在企業內部,要實行“人本管理”,確立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地位,透過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充滿生機和活力。與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相適應,非財務指標體系的組成,可大致區分爲以下三個方面:

1、顧客導向方面。(1)直接方面:顧客的忠誠和滿意程度,對顧客需求反應的靈敏度,售後服務的質量和效果,產品市場佔用率的消長,同上、下游企業的協調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關方面:生產系統的靈活性,科技開發、產品開發的超前性,產品新品種投產的頻率,JIT、TQM的實施效果,供產銷各個環節的協調一致性等。

2、以人爲中心方面。生產的安全性和技術裝備水平,人才開發的超前性,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團隊精神、思想交流、知識共享和創新精神的發揮程度等。

3、綜合方面。企業的戰略定位和整體的競爭優勢,企業核心生產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企業的信譽和社會形象以及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所有這些方面,都是對企業的盛衰成敗、生存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從廣闊的視野和較深的層次,對它們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研究,才能爲企業洞察先機、改善競爭地位、保持和發展長期的競爭優勢創造有利條件。

四、學科的性質更趨多學科化

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以決策研究爲核心的高度綜合“軟科學”的一個分支。因爲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職能。因而從事決策研究的現代管理會計自然就成爲與管理融爲一體的一個專門領域。它的性質是與現代化管理的性質爲轉移,並隨着現代管理會計性質的發展而發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應以此作爲出發點,來探討現代管理會計的特性和相關學科的組成。管理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就不能只關注它的技術層面,更應把重點放在它的社會文化層面上。據此,現代管理會計的相關學科,可以區分三個層次,即上層、中間層和基礎層。

屬於上層的相關學科是指人文、社會科學,主要包括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學管理的人當然不可能對這些學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瞭解,重要的是能確立一個“人文視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屬於中層的相關學科主要是指經濟學、心理學、行爲科學、認知科學(思維科學)、財務學和預測、決策學等。屬於基礎層的相關學科,主要是指數學、資訊技術(IT)等。從現代管理會計以上三個層次的相關學科的組成,可以看到其學科性質更趨多學科化的鮮明特點。

五、決策支援模式從科學觀向人文觀轉變

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決策,決策是領導者、管理者的首要職能。由此可見,管理決策在整個管理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導作用。管理會計是融管理和會計於一體的一個專門領域,是企業資訊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決策支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爲轉移,並隨着管理特性的發展而發展。20世紀中期,現代管理科學(包括運籌學、預測、決策科學等)的形成與發展,在理論和技術方法上對管理會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促進了科學觀決策模式的形成和廣泛應用。科學觀決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決策目標遵循“最優化準則”,要求從“客觀理性”出發,尋求在一定條件下目標函數的“最優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複雜的數學模型,並透過嚴密的數量分析,求解數學模型,從中引出基本的結論。可見這一決策模式,是把重點放在分析性的技術方法上。隨着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的知識(智力)成爲最關鍵並居主導地位的生產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放在第一位,在決策中相應地要求實行人文觀的決策模式。人文觀的決策模式不同於上述科學觀的決策模式,主要表現在決策目標以“滿意性準則”取代原來奉行的“最優化準則”。也就是認定決策者是從“主觀理性”出發,在決策中尋求自己“滿意的解”,而不是從“客觀理性”出發尋求儘可能達到“最優解”。正如管理大師西蒙教授(1988)所說:“我提出的尋求滿意的人這一模型同那種尋求最優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經濟行爲的經驗研究中獲得了多得多的支援。”與“人文觀決策模式”的要求相適應,要求管理會計師,作爲決策支援系統中的參謀人員幫助決策系統中的決策人員實現決策目標的滿意化,首先要認識到:“滿意性準則”是一種自由度較大的準則,它不嚴格要求“精確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採用的決策支援模式,就不應把重點放在分析性的技術方法上,而應放在圍繞決策目標,擬訂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並組織相關人員獨立自主地自由發表意見,對多個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分析、論證,權衡利害、比較得失;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幫助決策系統中的決策者擇善而從,作出滿意的選擇,最終得到決策目標的“滿意解”。在社會經濟系統中,人的因素總是居主導地位的。決策的層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廣,情況越複雜,戰略性、非規範性、不確定性越強,決策人員和決策支援人員的遠見卓識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綜合判斷,就越帶根本性。由此可見,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遵循滿意性準則進行決策,更重視決策人員和決策支援人員的智能與判斷、認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個決策程序已推進到層次更深、境界更高的發展階段。

從上述現代管理會計的特點可以看到:我們已經不能從原始意義上的“會計”去理解現代管理會計了。現代管理會計已經同“財務會計”分道揚鑣,走上了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並具有的廣闊的發展前景。

標籤:會計 論文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