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論關聯理論框架下的翻譯論文

論文2.97W

論文關鍵詞:關聯翻譯交際語境效果

論關聯理論框架下的翻譯論文

論文摘要:關聯理論作爲一種認知語用理論,強調了語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譯是一個對語言進行認知推理的交際過程,二者都是對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進行研究。因此,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對翻譯這一交際過程進行研究,能夠全面、科學地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1.引言

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的關聯理論是在e的交際理論與會話含意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合著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對其有很精闢的闡述。關聯理論作爲認知語言學一個理論給西方語用學界帶來了極大影響。它將關注的核心投到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方面,其影響力已超出了語用學領域,延伸到翻譯領域。因爲自然語言中的每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要正確的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透過語境來尋找資訊的關聯,然後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而翻譯中爲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地理解自然語言。因此,關聯理論就成爲可以指導翻譯的語用翻譯理論。

2.關聯理論

Sperber和Wilson主張用“關聯原則”來解釋人類的交際。他們認爲,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是因爲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關聯由兩個因素決定:語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類認知活動的目標就是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心智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於最爲“關聯”的資訊,以獲取資訊和語境的最佳關聯。最佳關聯是指在話語理解時以一定的心智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交際是否成功關鍵在於人對事物之間的聯繫或關聯的認識。人類在認知過程中往往以最大關聯爲取向,但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我們只能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即聽者在理解話語時用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並以交際爲取向。關聯理論認爲語境是一個在互動過程中爲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存在於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所以關聯理論的語境不限於現實環境中的情景或話語本身的語境,交際中的語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而最佳的語境效果是由明示——推理模式提供的。明示,即說話人明白無誤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推理,即聽話人從說話人提供的資訊中推斷出說話人暗含的意圖。其中,聽話人的推理是理解話語的核心,而關聯則是聽話人推理的基礎。對話語進行推理就是在話語與語境假設之間尋找一種關聯,關聯選取得當就會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有了語境效果,就能正確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3.關聯理論與翻譯

翻譯是受關聯理論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德國學者Gutt認爲,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爲,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繫的推理過程,它不僅涉及語碼,更重要的是根據語境進行動態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據就是關聯性。關聯性就是制約翻譯的基本原則,翻譯的成功與否在於原交際者的目的'和讀者(聽者)的要求在認知環境方面與原文相似。關聯理論引入翻譯研究,對翻譯理論和實踐都具有指導意義。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權威尤金·奈達博士也認爲:“翻譯就是交際。”他指出,資訊如果不能被讀者接受則喪失其交際作用,而譯文如果起不到交際作用,不能爲讀者所理解,就是不合格的。

原作者和譯者都是透過交際意圖把資訊告訴各自的讀者,因此,要做到忠實於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這就需要譯者首先要理解原文,並根據關聯原則找到各種資訊的最佳關聯,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最終做出一個最能體現原作者交際意圖的譯文。成功的譯文是使譯文讀者可以不必花費較多的努力就能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並能準確地理解原作者的交際意圖。

關聯理論把翻譯看作是一個交際過程,而翻譯過程包含作者與譯者之間的交際和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這兩個交際過程。因此,譯者不僅要有準確理解作者交際意圖的能力,還應充分考慮譯文環境下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幫助譯文讀者找到與譯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交際效果。譯者作爲原文的讀者接受來自原文字的資訊,這些資訊提供的動態語境與譯者的認知語境相結合,產生譯者對原文字的理解。在理解過程中,譯者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推理能力努力達到對原文作者意圖的最接近的理解,從而做到對原文的“忠實”。然而,譯文忠實於原文的程度依賴於譯者對譯文讀者的瞭解。如果譯者不顧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和知識結構,將原文原封不動地呈現給譯文讀者,只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導致交際失敗。例如,如果把“Everyf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直譯爲“據說家家戶戶的壁櫥裏至少都藏着一具骷髏。”就會使譯文讀者困惑不解。此譯文只是對原文的表面意思做了傳達,並未傳達原文的真實意義,對於不瞭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譯文讀者來說就很難以理解。然而。如果將其翻譯爲“常言道:壁櫥裏藏骷髏,醜事家家有。”這樣,譯者就找到了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譯文也更易被中國讀者所接受,譯者就達到了完成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最佳交際的目的。

譯者作爲原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橋樑,其主要任務是保證兩者之間交際的成功。爲了保證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交際的成功,譯者可以採取各種翻譯策略來幫助譯文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因此,譯文讀者在這一交際過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譯者需要對譯文讀者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有充分的瞭解,做出準確的判斷,對譯文的表達方式做出適合譯文讀者的選擇。如對《紅樓夢》中的諺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譯,霍克斯直接引用英語諺語“Manproposes,Goddisposes.”撇開原作中的佛教色彩,使譯作帶上了基督教色彩,從而使原文作者曹雪芹向譯文讀者靠近。 翻譯是語際意義的轉換,意義問題是翻譯的核心問題。在翻譯過程中,既要重視語言本身,也要重視在不同的語境中語言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語境在關聯理論中又稱爲語境假設,不僅包括上下文和說話時的社會環境,還包括百科知識和當時感知的資訊,這些資訊並不構成一個單一的語境,而是一系列語境。在話語理解中,人們只是選取某一特定語境對資訊進行推理。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者能否選擇正確的語境。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動態的語境觀。語境不是靜態的,而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很多情況下,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可能會和話語的字面意思不一致甚至相反,這就要求聽話者結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百科知識及推理能力找到與說話者的話語資訊相關的語境假設,透過推理正確的判斷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例如:“Sheisafox.”譯文有“她是隻狐狸”、“她是個狐狸精”或“她是個時尚迷人的女人”在中英文化中,“狐狸”都可以與狡猾、詭計多端的人聯繫在一起,但當“狐狸”與女性聯繫在一起,漢語與英語就有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如果譯者不瞭解中英不同的文化語境,按照中國人的認知思維,把fox翻譯成“狐狸精”,那無疑是錯誤的,因爲在英語中,它指的是時髦迷人的女子。因此,譯者應該對原語進行文化推理,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才能得出準確的譯文,達到交際的目的。

4.結語

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爲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在此框架下,從認知角度對翻譯過程進行描寫,把翻譯過程看作是原者—譯者—讀者之間的兩個交際過程,在動態語境中找出各種資訊之間的最佳關聯,對真實交際意圖做作出推理,從而能夠全面、科學的闡釋話語理解,達到翻譯這一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Gutt,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rd:Blackwell,1991.

[2]Sperber,D.&Wilson,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rd:Blackwell,1986.

[3]苗興偉.關聯理論對語篇連貫性的解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4]蔣堅鬆,黃振定.語言與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曾文雄.語用翻譯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