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探討大學語文課程的尷尬與困惑論文

論文3.36W

摘要:大學語文是國家教育部指定的非中文類全日制高等學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之一,多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對大學語文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過花樣繁多的綜合改革與整合實踐,但各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仍面臨不同程度的尷尬與困惑。本文從教材編寫、課程地位等與課程體系的關係入手,深入探討這一命題。

探討大學語文課程的尷尬與困惑論文

關鍵詞: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教材;定位

《大學語文》是國家教育部指定的非中文類全日制高等學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之一,它以其鮮明的人文性、工具性相結合的特徵而成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對《大學語文》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進行過花樣繁多的綜合改革與整合實踐,但各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仍面臨不同程度的尷尬與困惑,主要表現爲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材編寫和選用的各自爲政與課程體系的良莠不齊

《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課程體系的改革,而教材的編寫體例與課程結構又是《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讓人頗感尷尬與困惑的是: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作用越來越凸顯的今天,《大學語文》教材至今仍沒有統一的編寫理念與選文標準,各高校對於“大語”教材的選用也是五花八門,這對於大學語文課程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作用的發揮是極爲不利的。

首先,從教材的編寫來看,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基本保持各自爲政的狀況。由於受制於教材編寫者課程理念等因素的影響,教材的內容與體例存在很大差異。中國國家圖書館僅書名中含有“大學語文”的圖書就多達759種,正在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在100種左右。當前使用較多的版本有華東師範大學徐中玉教授、南開大學陳洪教授、東南大學王步高教授分別主編的《大學語文》、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主編的《高等語文》、上海交通大學夏中義教授主編的《大學人文讀本》等。徐中玉主編的華東師大版《大學語文》已修訂至第九版,教材內容不斷擴充,體例也從前幾版的以文學史爲序修訂爲文選加主題單元的模式;由陳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版的《大學語文》堅持大學語文姓“語”的教學理念與“好文章”的選文標準,選文內容既有古今中外的文學名篇,也有歌詞、碑文等,體例則由“現代文”、“古代文”、“詩歌”、“西文漢譯”四類組成;各高校自行編寫的教材有的選文以體裁(記敘文、散文等)爲標準,有的奉文學史爲神明,有的則完全編成了“應用寫作”……教材編寫的各自爲政直接造成了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良莠不齊。

其次,從選用的教材來看,各高校選用的《大學語文》教材可謂五花八門。既有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徐中玉主編的華東師大版、南開大學陳洪主編高等教育版的《大學語文》,也有各高校自己編寫的'教材。教材名稱從《大學語文》到《大學國文》、《新編大學語文》、《中外名篇選讀》,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教材體例從表面看雖盡是文選加導讀,但由於受制於教材編寫者課程理念與編寫水平等因素,加之選用大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不同、層次不同,教學實施過程中所形成的課程體系自然也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

再次,從教材選用的程序看,教材選擇的自主性增強使得各高校大學語文教材選用具有極大的隨意性。目前多數高校的教材由任課教師或教研室自主選擇,有時還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預的因素。教材市場的無序競爭使他們或有意或無奈選擇了同學、朋友、領導的“教材”,大學語文也不例外,這對於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形成與穩定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衝擊。

二、功能功用的不同定位與課程地位的被邊緣化

關於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問題,歷來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徐中玉先生主張“不管編哪種大學語文,傳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宗旨不能變”,“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薰陶滋潤”;溫儒敏教授認爲應當“定位在培育‘語文素養’,是讓學生對語文與中國文化有感性和一定系統性的瞭解,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養成高品位的閱讀和寫作習慣,甚至讓閱讀成爲一種生活方式,終生受用”;陳洪教授認爲大學語文應該姓“語”、“行大”,“大學語文應該兼具兩種功能,一方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另外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因此,這門課應該貫徹兩條基本思想。首先是文字本位,以優秀範文引領學生學習,而不應該是概論式的;其次是語文字位的,有別於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當然,也存在部分學校定位於“高四語文”、“應用寫作”的現象,課程定位的不同直接導致了課程體系的人言人殊。

無論哪種定位,課程體系都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緊密關聯。讓人哭笑不得的尷尬狀況是:學校與院系領導一般都認爲需要開設大學語文,其重要性也得到多數人的認可,但一落實到課程安排,有的院系又捨不得把必修的學分“掰”出一塊給語文課。筆者教過的大學語文,課時從90學時到28學時不等,並存在日趨萎縮的現象,大學語文將被邊緣化的現實毋庸置疑。課程學時的大幅縮水,直接導致課程體系的粗暴刪減,課程定位的目標效益自然是大打折扣。

三、教學理念的革故鼎新與課程改革的人言人殊

自從《大學語文》課程出現的那一天起,關於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看一下來自網絡的各種各樣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其理念衆說難一,教案自然是五花八門。有的學校重在擴展“語”、“文”之外的人文精神,有的則強化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有的強調母語教育,有的則突出文史的灌輸;有的以史代文,文史各半,有的則重在疏通文言、字詞篇章;有的說大學語文姓“語”行大,有的則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出現如此現狀,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語文的多種屬性使然,語文字來就是人文性、工具性的統一。

二是因爲教學本身就存在教無定法的特徵。

三是學校的不同性質也使得他們在教學理念上存在彼此的差異。

除此之外,課改創新的要求也使得不同的學校因力求出新而獨闢蹊徑。我們應當鼓勵創新,但個性的過分強調卻又造成了許多學校在教學理念上的顧此失彼,因而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語文作爲一門公共基礎課的共性。

可以說,現在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基本處於各自爲政的無序狀況中,這對於該課程的有序健康發展,全面提高大學生語文素養,塑造學生心靈、促其全面發展的方面是極其不利的。如能在大學語文的基本學時、課程理念、教學板塊等方面形成較爲成熟的課程體系,無疑是對大學語文課程的一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林潤生.談新課程語文教學的辯證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6.

[2]王秀娟.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和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3]劉瀏.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J].教育評論,2010,(2).

[4]曾加榮.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李昱.建立《大學語文》課程體系,開拓語文課程教學空間[J].科技資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