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明清時期臨高的港口文化的論文

論文1.18W

隨着鄭和七下西洋,明清之際大規模的貿易活動不斷開展起來,促進了海南島港口的發展,對於處在海南島西北部地區重要位置的臨高而言也是如此,而港口也處在一個不斷的沿革和變遷之中。港口的沿革與變遷是一個歷史過程,因此臨高的港口在明清時期不同時代的具體發展情況也是不一樣的。爲了對明清時期臨高港口的沿革與變遷有一個比較直觀的瞭解,特從《正德瓊臺志》、《萬曆瓊州府志》、《乾隆瓊州府志》、《道光瓊州府志》等明清時期地方誌所載,對臨高沿北部灣東岸的明清時期港口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明清時期臨高的港口文化的論文

《正德瓊臺志》載,明代臨高縣的港口有:博鋪港、黃龍港、三家港、博頓港、新安港、博白港共6個港口;《萬曆瓊州府志》載,明代臨高縣的港口有:博鋪港、黃龍港、石碑港、博頓港、新安港、博白港、呂灣港、烏石港共8個港口;《乾隆瓊州府志》載,清代臨高縣的.港口有:烏石港、朱碌港、博鋪港、博述港、石牌港、青龍港、博頓港、呂灣港、博白港、新安港、馬嫋港共11個港口;《道光瓊州府志》載,清代臨高縣的港口有:烏石港、朱碌港、博鋪港、博述港、石牌港、黃龍港、博頓港、呂灣港、博白港、新安港、馬嫋港共11個港口;其中石牌港港東西約有五六里長;馬嫋港可以停泊大船十餘隻;而朱碌港、博鋪港、博白港、烏石港、博述港、黃龍港按順序都是在石牌港的南邊,其中只有博鋪港可以停泊六七隻船隻,其餘的都是不可以停泊船隻的小港,其他的港口的具體泊船情況則沒有詳細的記載。

四部地方誌不僅詳細記載了明清這一時期臨高所有港口的數量和名稱的變化,同時對這些港口位於臨高的具體位置也做了詳細的介紹,如《正德瓊臺志》載:“博鋪港在臨高縣北二十里;水自縣流出,與海潮連接,上有巡檢司。”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明正德到清道光這三百餘年的時間裏,臨高的港口數量在總體上是在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數量不是那麼明顯(從正德年間的6個到萬曆年間的8個以及到乾隆、道光年間的11個),而且也不是呈現每一時期的遞增情況,但多少也說明了這一時期臨高的港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

這些港口的存在除了促進對外貿易和本地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兼有軍事之功能,作爲海防之用。明清時期臨高有着或多或少的海患,諸如倭寇、海盜之類。在明洪武二十七年設定海南衛,隸後所,兼防臨高;萬曆四十五年,設定哨所,守衛博頓港;光緒年間,以儋營五十八名官兵駐防博頓港,同時還有五十名官兵駐防馬嫋、新安兩個港口,並且築城制臺防守,撥兵相望。此時臨高的港口大多設有軍事設施,兼具海防之功能;最主要的就是用於傳遞重要軍事資訊的烽火臺。據記載明清時期海南島各地沿海共設有27座烽火臺,其中臨高縣境內就有11座,包括郎鋪臺、朱碌墩、洋甘臺、博鋪墩、烏石墩、博從墩、頭洋臺、博述墩、黃龍墩、黃龍灣、博頓墩、馬嫋三家墩。而在《光緒臨高縣誌》只記載了10座,其中沒有博頓墩。這些墩臺至今多已荒廢,但在港口以及海邊還留有一些遺蹟;而且在歷史上,它們對加強海防確實起到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倭寇、海盜橫行的明清時期,在還沒有先進通訊設備的條件下,這種作用更不能低估。不僅如此,有些港口除了設定有烽火臺,還有炮臺,如:馬嫋港、石牌港等;同時都配有大量士兵駐守。

此外,因爲海南島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日照長、熱量大、氣溫高、蒸發力強、無冰凍期,全年均可產鹽。位於海南島的西北部的臨高縣有着衆多的優良港口,而且海水中氯化鈉含量濃度也較高,是海鹽生產的好地方。因此明清時期臨高縣依靠着天然的港灣發展鹽場。海南四大才子之一,臨高人王佐《海邊紀行》詩:“外家家住海南邊,垂老聘來豈偶然。幾個漁舟依海港,兩三竈戶傍鹽田。潮痕每準星長短,水侯仍催月次躔。風景蒼蒼今似昔,可憐華髮半盈顛。”“兩三竈戶傍鹽田”是對海南的鹽場的介紹;而臨高鹽田作爲海南鹽田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

臨高縣的教育始於宋紹興二年(1132年)。當時學校稱學宮。明清時期設有書院、義學、社學、私塾。據記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海南島社學有179所,而臨高縣就有11所,在全島名列第三位;同時自宋迄清,全島興辦的書院共有76間,其中臨高縣有6間,包括澹庵書院、通明書院、鵝江書院、臨江書院等,名列全島第四位;至清朝末年,書院改爲了學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臨高縣建立了第一、第二高等小學堂。

此外,明清時期臨高縣還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明清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王佐和張嶽崧。王佐,字汝學,是土生土長的臨高人;因其家鄉多刺桐,又稱爲王桐鄉,尤以詩文見長,世稱“吟絕”,代表作《雞肋集》和《瓊臺外紀》等;而張嶽崧也是出自於臨高,字子駿,另字瀚山,號覺庵、指山,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臨高縣新化鄉遵憲都羅萬村(今美臺鄉羅萬村),一生著有《筠心常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公牘偶存》1卷。劉大霖,字孟良,號心瓊,臨高縣永寧鄉縣郭都(今臨城鎮)人,他是明萬曆年間臨高縣唯一的進士,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考中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進士。

上述所對明清時期臨高的港口文化的介紹與分析,只是我們全面、客觀、公正地研究明清時期臨高的港口文化所邁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