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說人物小論文

論文1.49W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爲中心,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小說人物小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說人物小論文

一、透過環境描寫反映人物的活動背景

小說中的人物總是在一定環境中活動的人。小說的環境還包括與人物及其行動有關的特定的環境氛圍。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用的是反襯。色調是低沉與淒涼的,畫面是悲慘的,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二、透過情節描寫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說的情節是人物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即人物性格是透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就不會退兵;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就不會冒險設“空城計”,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故有“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繫後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透過作者刻畫人物的方式分析形象

在教學中,鑑賞小說通常憑藉作者刻畫人物的肖像、語言、心理等方式來進行。在小說中,作者往往藉助肖像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折射人物的命運或暗示小說主題。如《故鄉》中的閏土,少年時“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及至中年“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作者抓住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肖像發生的巨大變化,反映閏土在舊社會不幸的人生經歷和遭遇。

古人說:“言爲心聲。”語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鏡子,是袒露人物內心世界的窗戶。在《故鄉》中“我”和楊二嫂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楊二嫂這個小市民刻薄、自私、鄙俗的性格特徵,透視了她被剝削階級意識和惡習侵染的醜惡靈魂。相比之下,“我”的神態則是愕然、惶恐、囁嚅,直至閉了口,默然無言以對。由此可見,小說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語言表現着自己的性格特徵。

心理描寫能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例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有這樣一段話:“魯提轄假意道:‘你這廝詐死,灑家再打!’只見麪皮漸漸的變了。魯達尋思道:‘俺只指望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個打死了他。灑家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拔步便走,回頭指着鄭屠戶道:‘你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去了。”這裏魯達是很懂得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走爲上計”的,描寫了魯達“細”的性格,細得令人佩服。

諸如此類,學生對小說人物鑑賞能力的運用,在社會實際生活中也會得以體現。如果我們在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時能夠運用李悝的“識人五法”,既能引導學生全面、公正地評價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又對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李悝的“識人五法”,即:

其一,居視其所親。看一個人平常都與誰在一起,如與賢人親,則可重用;若與小人爲伍,就要當心。

其二,富視其所與。看一個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如只滿足自己的私慾,貪圖享樂,則不能重用;如接濟窮人,或培植有爲之士,則可重用。

其三,達視其所舉。一個人處於顯赫之時,就要看他如何選拔部屬,若任人唯賢,則是良士真人;反之,則不可重用。

其四,窘視其所不爲。當一個人處於困境時,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賣良心,則可重用;反之,則不可用。

其五,貧視其所不取。人在貧困潦倒之際也不取不義之財,則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我們教學生鑑賞小說人物時,不妨結合李悝的識人之道來分析,會對學生步入社會,如何接觸人,怎樣結識人有幫助。《史記》記載:魏文侯想找一個賢能的人來當宰相,當時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魏成子,一個是翟璜。這兩個人都很有才幹。魏文侯不知道應該如何取捨,就去請教他的一位大將李克(即李悝)。他列舉了上述這五條識人標準,供魏文侯參考,結果魏文侯依李克提供的意見錄用了魏成子。

在小說中,典型人物是作者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他雖然有別於真人真事,但在塑造時要“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透過如此典型的人物來反映生活真實,這樣的人物更集中,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而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歸根到底是從小說人物的藝術性趨向生活的現實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以文學的藝術性來鑑賞小說人物形象之外,還必須結合現實,爲學生將來的人際交往提供理論依據,其現實意義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