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探索的論文

論文7.97K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城鄉差距

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探索的論文

1.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服務方式陳舊

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服務方式也比較陳舊。一些村雖建成了文化室,但服務形式單一,圖書室最多隻是維持在藉藉還還的層次,很少開展閱讀推廣等活動,未能充分發揮圖書室的作用。有些鄉、村領導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認識不足,認爲農民沒有文化需求,文化建設是“軟任務”,不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或把公共文化服務理解爲是應付上級的工作,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發展。

1.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水平低下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存在管理問題,主要有:一是開放時間不保證。一些文化室開放時間安排不足或不合理,服務時間存在隨意性,沒有考慮村民的作息時間,不便村民使用。二是服務管理不到位。由鎮(街)和村(居)自辦自管文化室普遍存在規模小、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務工作不規範的問題。這些問題關鍵在於缺乏一個有效的組織與管理體制。

1.3羣衆自辦文化未得到有效扶持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大都爲政府主辦,村民自辦的少,農村羣衆尚未成爲文化的主角。政府每年都要組織多次文化下鄉活動,但這些活動並沒有側重對基層的扶持,大多數情況下羣衆只能作爲觀賞者,而不是做參與者,因而對提升農村基層文化水平作用不大。從上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差距來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首先是要消滅城鄉差別。而消滅差別的關鍵所在,就是要統籌城鄉公共文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一體化。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原則

所謂“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相互聯繫的系統而構成的一個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其構成的各部分互相關聯,具有不可分的統一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就是要將小型分散、隸屬不一的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及其服務組合成相對固定的、聯繫緊密的網絡組織,實現同一城市或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共建共享。筆者透過總結實踐,提出以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2.1整體性原則

目前,我國的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建設是由各級政府層層辦館的模式,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分別隸屬於鎮政府和村委會管理,小型分散,條塊分割,各自爲陣。由於我國尚未有較爲完善的基層文化站(室)建設法規,其發展經費、人員隊伍建設、各種資源科學配置等沒有基本標準,建設與管理缺乏法規的約束,主要取決於當地政府的認識程度。因此,諸多隸屬不一、分散單幹的基層文化站(室),常常因爲人異、時異、事異而變化波動,導致發展步伐緩慢乃至難以長期維持。整體性原則,就是以政府爲主導,把隸屬不一、分散單幹的公共文化機構集中起來,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行動的'管理機制,從而確保公共文化事業的整體發展。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一管理機制,根據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把公共文化建設列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包括髮展目標、網點佈局與規模、實施措施等內容的發展規劃和包括設施面積、經費投入、設備配備、人員配置、服務規範等內容的建設標準,用於指導各級政府進行公共文化建設,並將建設成效列入政府的績效考覈和領導班子的考覈體系中。這套機制持續地運作下去,才能確保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目標得到落實。二是打破條塊分割的局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各子系統的“市———縣———鄉鎮———村居”縱向四級網絡,如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羣衆文化服務網絡等,形成專業化的業務指導、協作協調和聯合服務的組織,透過密切聯繫、分工合作,共同承擔本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

2.2傾斜性原則

長期以來,我國在文化建設方面,城市始終處於主導和中心地位,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產品的供給大大滯後於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應注重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傾斜,在規劃佈局、建設經費、產品供給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爲農村提供更充足的保障。規劃佈局上,要結合城市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在農村鄉鎮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如廈門市結合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在島外地區的集美、同安和翔安區的新城建設以及灌口、新圩鎮等小城鎮建設的同時,分別建成頗具規模的公共文化配套設施,形成幅射島外農村的文化中心,帶動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建設經費上,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把歷史的欠賬還上。如廈門市近幾年文化建設的投入注重向島外農村地區傾斜,近兩年,島外4個農村比例較大的行政區,文化建設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明顯高於島內的兩個城區。在廈門市2012年的示範區創建下撥補助經費時,也採取向島外兩個農村比例最大的行政區傾斜的政策。在產品供給和人力資源上,也同樣要堅持傾斜性原則,要面向農村輸送更多的公共文化產品,以滿足農村的公共文化需求;要積極調動專業院團、志願者隊伍和藝術家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的公共文化建設,開展輔導,提供服務。

2.3互補性原則

以往,面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缺乏,我們多是考慮建立對農村文化援助機制,大多采用城市“送文化下鄉”的單向流動服務模式,而較少考慮如何發揮農村的積極性,盤活農村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資源。農村蘊藏着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要善於挖掘,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室、文藝團隊,促進農民自辦文化健康發展,打造農村特色文化品牌,組織農村特色文藝隊伍進城參與活動,充分展示農村傳統特色文化的風采和魅力,從而形成城鄉文化活動互動互補、共同繁榮。

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現實意義:以廈門市爲例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對帶動服務效益的整體提高,推動城鄉公共文化的共同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裏以廈門市公共圖書館聯合服務和城鄉公共文化互補兩項公共文化建設工程爲例,來說明其現實意義。

3.1以聯合服務帶動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益的整體提高

由於自然環境和歷史因素,廈門存在島內城市和島外農村的二元結構,分屬於島內外的各級公共圖書館發展很不平衡,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建立公共圖書館共享體系,就能打破這種二元結構,實現服務均等化,達到文獻資訊資源全社會共享的目標。爲此,廈門市以公共圖書館服務聯合體建設工程作爲切入點,積極打造城鄉文化服務的一體化建設。廈門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聯合體的建設,以“整體規劃、統一標準、聯合建設、資源共享”爲建設宗旨,構建以市圖書館爲中心,各區、鎮(街)、社區圖書館爲節點的聯合服務體系,形成包括市、區圖書館(少兒館)、鎮(街)、社區圖書館的圖書館聯合服務網絡,採用社會保障卡爲統一的借書證,實現了全市圖書館書目檢索、文獻編目、一證通用、書刊通借通還、數字資源共享等聯合服務。截至2013年4月,聯合體覆蓋了各成員館約133萬條書目數據、482萬條館藏記錄、47.7萬條讀者數據,圖書外借總冊次達1961.7萬。廈門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聯合體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公共文獻資源的社會共享,提高了成員圖書館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自2009年投入執行後,廈門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的兩項基本服務指標均得到較大增長。圖書外借從2008年的3550110冊次提高到2012年的5893369冊次,增長66%;讀者流通從2008年的3550695人次提高到2012年的6282031人次,增長76.5%。僅從這兩項基本指標來看,就可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3.2以城鄉文化互動互補推進城鄉文化的共同繁榮

城鄉文化互動互補,就是要變城市“送文化”下鄉的單向流動模式爲城市下鄉“送文化”“種文化”和農村文藝隊伍“送文化”進城的雙向交流模式,以城區的優勢資源帶動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又調動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展示農村傳統特色文化的風采和魅力,形成城鄉文化活動互動互補的局面。首先,積極打造全市性的大型活動項目,並將這些文化活動推送到全市城鄉,透過“送”文化,引領全市羣文活動的繁榮發展。如遍佈全市上百個社區、農村廣場的“溫馨廈門”廣場文化活動、閩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全民閱讀活動品牌“書香鷺島”讀書月系列活動、榮獲全國首屆羣文品牌的廈門市羣衆文化藝術節,以及農民文化藝術節、海峽兩岸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等各類型活動。其次,發掘本地城鄉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一區一品牌”,實現“種”文化的轉變。現在全市6個區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化節,文化節上舉辦的文化論壇、書畫筆會、南音表演、投壺射箭、高甲戲、快板說唱、車鼓弄、龍舟賽、閩臺民俗“陣頭”踩街等閩南傳統文化活動,不僅爲廣大農民羣衆津津樂道,也爲城區居民所喜愛。各區透過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節,帶動了本區特色文化活動的開展。在開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基礎上,把“文化下鄉”和“文化進城”有機結合,打造城鄉文化活動互動互補工程。市、區文化館積極深入農村,發掘、輔導、打造農村特色文化品牌,重點扶持農村民間業餘藝術團隊,組織農村特色文藝隊伍進城參與活動,推動城鄉文化活動互動互補。廈門市先後組織翔安拍胸舞表演隊、新圩“嫂子”合唱團、金柄村農民藝術團、同安區雲埔村文藝表演隊、翔安區後村村文藝隊等農村民間藝術團進城表演拍胸舞、宋江陣、踩高翹、車鼓弄、答嘴鼓等羣衆喜聞樂見的節目,做到既有“文化下鄉”,也有“文化進城”,城鄉文化活動互動互補、相得益彰、共同繁榮。

作者:林志軍 單位:廈門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