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進階職稱的專題論文

論文3.07W

很多在評選進階職稱的時候,需要提交相關的研究論文。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進階職稱的專題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進階職稱的專題論文

進階職稱的專題論文一

摘要:

對於小學生而言,其本身在思想上還不成熟,可塑性強,教師在小學生的成長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因此也被譽爲“靈魂的工程師”,做好師德培養,是教師實現“爲人師表”的關鍵所在。本文對當前小學教師存在的師德缺失問題進行了分析,並就新環境下小學教師的師德培養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

新環境 小學教師 師德培養

師德屬於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所應該堅持的政治方向以及需要遵循的行爲規範和道德原則,教師的師德素質素質影響着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影響着教育教學的效果。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必須切實做好小學教師的師德培養,才能夠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小學教師師德缺失問題

(一)表現

一是缺乏敬業精神,在工作中不能安心本職,存在着得過且過,敷衍塞責的現象,對於學生缺乏包容心和愛心;二是存在以教謀私的現象,強制學生購買學習資料或者相應的物品,強制要求學生參加自己開設的補習班,甚至公開向學生家長收禮;三是無法做到爲人師表,如衣着打扮不得體,語言粗俗,在課堂上接打電話、抽菸等,給學生做出了負面榜樣。

(二)原因

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導致部分小學教師師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將成績看做一切,部分教師爲了維護自身的權威性,提升學生的成績,無視了學生的個性,強制對其進行塑造,教師與學生之間處於一種“支配-從屬”的關係,將學生的創新思想看做是忤逆自身權威的舉動,動則訓斥甚至打罵,扼殺了學生能動性;二是教師社會地位低下,其本身的勞動成果無法體現在經濟效益上,使得其本身的社會地位不高,不僅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性,還容易誘發教師的不平衡心理,最終導致了師德的缺失;三是教師本身的心理狀況和素質問題,相關調查顯示,在我國有超過一般以上的小學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無法很好的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繼而誘發違反教育原則的行爲。

二、小學教師師德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師智師能

作爲一名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並且不斷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更新,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結合在一起,將教學內容透過更加豐富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小學教師應該加強自我教育,積極參與相應的教學交流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專業素養,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透過故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提高師藝、昇華師德。

(二)維護教師形象

在現代素質教育中,強調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傳。因此,小學教師應該自覺維護自身的形象,做到“爲人師表”,堅持以人作則,做到自重、自警、自勵、自強,確保言行一致,避免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更要嚴格要求自身,從言行上爲學生做出表率。正如我國西漢文學家楊雄所言: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例如,教師應該嚴以律己,主動拒絕吃喝以及送禮的現象。也許有人認爲,家長請教師吃飯或者逢年過節送禮屬於尊師重教的一種體現,但是事實上,一旦開啟了先例,教師自身也就失去了立場,最終越陷越深,引發師德缺失問題。因此,謝絕家長的請客和送禮行爲,是教師對於自身形象的維護,可以在保持自身尊嚴的同時,樹立起家長和學生心中的威信。

(三)強化愛心培育

教師的職業是平凡而瑣碎的,與其他許多職業相比,教師的工作環境差,工資待遇差,因此想要培養師德,就必須首先強化愛心教育,即提升“師愛”。從某種程度上講,熱愛學生就是熱愛自身的事業。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想要真正保持對學生的熱愛並不容易,因此林崇德教授曾言“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教師對於學生的愛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私,不計回報、不求結果,這樣的愛無疑是神聖的。如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始終保持對學生的愛心,則必然會使得學生“親其師”繼而“信其道”,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例如,小學生本身天性好動,思維活躍,可能會在課堂上交頭接耳或者玩耍,對於這種情況,教師應該保持足夠的耐性,尊重孩子的天性,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得學生能夠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四)注重因材施教

傳統教學模式下,填鴨式教學不僅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實際上也並不能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新的環境下,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最終實現有教無類。這不僅僅體現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教師本身的敬業精神,也是教師師德的一種體現。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學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教學中收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此,小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基礎差異以及理解能力,透過“量身定做”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不必拘泥於具體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得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提高。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採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平等的對待所有的學生,不能一味關注優秀學生而忽略差生,這也是師德的一種直觀體現。

(五)完善規章制度

強化師德培養,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還應該得到學校的支援,建立師德師風的長效機制,透過規範化的管理來保證實際效果。例如,應該進設定相應的監督熱線,接受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方面對於教師做師德問題的反饋,及時做出處理,可以建立師德檔案,對教師的師德建設進行記錄,作爲獎懲的重要依據[3]。

三、結語

總而言之,師德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師提升自身專業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應該認識到,師德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其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勞永逸。

進階職稱的專題論文二

論文摘要:

淺談如何引領學生“智慧”地學習語文

論文關鍵詞

引領 學生 智慧  學習 語文

資訊時代,母語教育有兩大要務須完成:資訊的共享性,要求目前的母語教育須提升學生對語言規律的把握能力;社會的娛樂化和文化的快餐性,要求母語教育須幫助學生構建必要的語言系統。然而,當下一線的母語教育,卻面臨諸多層面的壓力和困惑:如何才能提升學生對語言規律的把握能力?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構建必要的語言系統?怎樣纔算是抓住了語文教育的本質?怎樣才能使提高語文考試質量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間不產生矛盾?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要引導學生“智慧”的學習語文。我們語文教學,不單單是教學生知識,更多地是教他們怎樣去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於是,我就如何激發學生“智慧”的學習語文做了以下的嘗試:

第一步,讓學生在生活中廣泛汲取知識,學會積累。

朱熹曾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源於生活,離開了生活,它就成了無本之源、無米之飲,生活的源泉、時代的資訊與學生的思想也最容易溝通,所以除讓學生博覽羣書外,老師要還學生一個完整的多彩的生活,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如爬山、訪問等,因爲書本的儲蓄和生活體驗的積儲同等重要。

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樣學生纔有話可說。可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記錄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生活,爲寫作積累充足的素材。爲學生開出課外閱讀書目及適合他們的報章雜誌,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並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如在書中圈點批註,要求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摘抄出精彩的內容,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經過這樣的指導與訓練,學生慢慢將生活與寫作聯繫了起來,畢竟作文不是空船,它承載着思想和情感,艙內必須有真貨和新貨。有了足夠的認知和感性材料的積累,加上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和材料加工技巧,學生就有了讓作文之船自主自由遨遊的可能,它將在想象之帆指引下駛向一片蔚藍無邊的世界。

第二步,運用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想象是指在原有的記憶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形象的一種心理活動。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智力進化的源泉,沒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創造。”的確如此,對文學而言,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美感,而想象的起點往往又是聯想(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故要求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對文章進行創新性的思維,乘上想象的翅膀體會文學的美。

在學《山居秋暝》時,學生對“空山新雨後”的理解始終有些困難,縱觀全詩來看,此山並不空,有樹、有月、石、有水、有人,但作者爲什麼要說它“空”呢?這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王維此時已隱居的生活背景,物流管理畢業論文這兒的“空”就不是尋常意義上的物空,而是禪空,是詩人內心已達到一種虛空狀態,全詩就籠罩在一個“空”的氛圍裏。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去想象“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這聯千古名句所展現的畫面美:那輕柔的月光,那黝黑的松林明暗交錯中恬淡的舒展,那淺淺的清泉,在青石上緩緩流淌的從容,無一不釋放出一種絕世的空靈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裏我們看不到一點作者的主觀情緒流露,一切在作者看來都是外在之景,或者說這本身就是純客觀的自然之景。這樣透過想象讓學生學會揣摩詩中之景以及詩歌表達的意境,把有我之景與無我之景結合起來,縮短詩的'時空感。美在詩歌的誦讀中,自然而然傾瀉。

看來學生是可以想象的,能夠想象的。學生愛讀精美的詩詞,在學《如夢令》時,學生們更是口不擇言地描繪出青年李清照的服飾,表情動作,並設定了相關的各種映襯背景表現人物的心情。有學生說小時侯她就特癡愛“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每每讀到這幾句,眼前就閃現出一個爲花而喜,爲花而悲、爲花而醉、爲花而嗔不食人間煙火的柔美女子,在那片綠肥紅瘦的掩映下流露出淡淡的醉人之美。想象絕不單是一個“美”字所能囊括的,透過想象,我們看到了五柳先生悠然的仙姿,嘆止的遺風;看到了太白神奇的酒量,浪漫的情懷;放翁之雄放淒涼;易安居士之飄逸悽苦;徐志摩之柔情沉重……想象,引領我們去穿越時空,重新去度量人類,再識生活之美。

以上這些都是再現想象,即在藝術欣賞和表演藝術家的由文學腳本到舞臺形象的再創造過程中,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主體要受到被欣賞對象和提供再創造基礎的文學腳本的規範和約束,要“忠於”被欣賞對象的基本的審美屬性和審美價值,而我們最終要培養學生的是創造性想象,雖然二者都如劉勰所說的“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之而徘徊”,達到“物”與“心”相結合。不同的是,創造性想象的成果可以不受藉以加工、改造和創造的感性材料的自然狀態的約束,它所追求懂得是既不同於原始材料甲,又不同於原始材料乙的更高、更理想的昇華形象,即一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的浮想聯翩的境地。

第三步,引導學生走進創造想象的天空

我用典型例子開始了引導:

《約翰·克里斯朵夫》中有這樣一段精妙的創造想象(他嬰兒時):在家裏,坐在地上,把手抓住腳,他才決定草毯是條船,地磚是條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別人在屋裏走過的時候,全不在意,使他又詫異又生氣。他扯着母親的裙角說:“你瞧,這不是水嗎?幹嗎不從橋上過?”所謂橋是紅色地磚中的一道道溝槽。母親理也不理,照樣走過了。他很生氣,好似一個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時看見觀衆在臺下聊天。很細膩的讓讀者看到了嬰兒充滿偉大神奇創造力的想象天地。

接着,我透過作文指導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學生作文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字眼“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我的思想飛向了天際,(宇宙、繁星等)”“我夢想着……”這些應該說都有想象。但這些想象有些落套。爲了讓想象更有生命力,我帶領學生們一起嘗試筆耕的辛酸,一起交流經驗,一起咀嚼語言,於是我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讓學生質疑、求證、修改、推斷、否定,在昇華中自然醞釀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我曾拋給學生“樹”這個話題,讓學生從分析材料構成的因素入手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思索,展開想象,進行立意訓練。

學生立意如下:

①綠葉對根的情義或樹高幹尺也忘不了根(對祖國、家鄉、母親的讚美)

②在前人種的大樹下乘涼的同時不要忘了爲後人種樹。

③增強環境憂患意識,保護環境。

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⑤要做一棵遮風檔雨的大樹。

⑥生命之樹常青。

⑦“人要臉、樹要皮”放下面子纔是真(不能把面子與尊嚴混爲一談)。

⑧紮根知識的土壤,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⑨給點陽光,朽木也可雕也。

於是,一篇篇富有個性色彩的文章問世了:“我不是一棵黃桷樹,因爲我沒有她那堅強不屈、頑強拼搏的精神;我也不是一棵銀杏樹,因爲我沒有她珍貴的果實,高大的外形。其實我只是一棵不知名的小樹,也許它叫賈柯樹吧”、“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驕傲,無名的小樹也有,它熱愛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它已經活過、拼搏過,它已經爲這個世界獻出了它的一片綠,哪怕人生留下了一點點遺憾也已然是幸福”、“一個清王朝覆滅了,一棵代表清王朝權利的樹倒下了。即使再大的權威,到最後也是一場夢。”透過一系列激發學生想象作文的訓練,我發現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塊璞玉,經過老師的打磨必能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與此同時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相應的訓練。詩詞賞析課上,有學生根據李清照的《如夢令》展開想象,進行加工和再創造,寫出了自己的體驗:

如夢令    摘花

重慶57中初2010級4班   鍾力

春季百花綻開,

蝴蝶翩翩舞來。

春光無限精彩,

輕摘  輕摘

唯有花香還在。

如夢令      往事

重慶57初中2010級4班   陽蘭

常記往事如風

苦心只是難懂

現今追憶起

自責  自責

不懂父母用心良苦

有了想象興趣的學生,膽子放開了,開始自由輕鬆地操作,這時教師的任務便是和學生一起摸索“新穎想象”之路。我常找來一些邏輯思維方面的材料,特別是讓學生訓練擴散思維,逆向思維。有一次秋季的午後,我指着太陽問學生:“這是什麼?”開始學生覺得莫名其妙,不就是太陽嗎?我引導學生可展開想象,盡你所能地想象你認爲世上最美的事物。有的學生說:是溫暖;有的說:是顏料;論文有的說:是心靈;有的說:是愛;有的說:是理解;有的說:是和平;更有一個說:它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人類走過黑暗、冰冷後的豔陽天。創造想象在不期遇中誕生了,美在這一瞬間凝固。如同太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蘇東坡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等一樣,無不傳達着驚人的想象,閃耀着人類的智慧之光。

讓我們用人生的智慧測量語文的體溫,用語文的智慧駕御生活的激情吧!因爲語文的終極土壤是一樣的,它的名字就叫智慧。不管身處何方,城鎮還是鄉村,只要我們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壤,長出的植物,必定是茁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