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十就在我們身邊的論文

論文5.28K

《認識11~20各數》這節課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是教學難點,一般的教學處理都是按教參的方法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學生體會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個一,一捆小棒可以看作一個十,進而理解“10個一是1個十”。這樣處理似乎也不錯,但總覺得“十”是老師硬生生地塞給學生的,至於爲什麼要10根捆成一捆,而不是12根或16根呢?學生就這麼被動地接受着,老師們也不考慮學生的困惑,其實“十”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學生早就接觸了“十”,如一包餐巾紙有10張,一盒簽字筆是10支等等,我就思考着:爲什麼不從我們身邊尋找“十”呢?於是我就創設小松鼠買鉛筆的生活情境,自然地用到了“十”,再追尋古人的足跡,瞭解“十進制”記數法是生活需要的產物,從“十”到“十進制”的學習過程自然有趣,學生獲得的不光是知識更是生活中的智慧。

十就在我們身邊的論文

一、創設情境,聯繫生活理解計數單位“十”

從小松鼠上學買鉛筆這一有趣的故事入手,透過小松鼠拿錢、拿鉛筆、捆小棒這3個層次的活動,溝通了兩個計數單位“一個或一”與“十”之間的知識聯繫,由此學生對10個一就是1個十的認識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1.小松鼠上學了,要買10支鉛筆,小松鼠可以怎麼拿錢?出示10枚1元硬幣和1張10元紙幣。(生可以拿10枚1元硬幣,也可以拿1張10元紙幣)爲什麼這兩種都可以?(因爲10個一元就等於1張10元)透過小松鼠上學這一故事情境匯入,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接着“怎麼拿10元錢”這一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使學生更加興趣盎然,也自然地溝通了10個一元和10元之間的內在聯繫,爲計數單位“十”的認識埋下伏筆。

2.小松鼠買到了10支鉛筆,她會怎麼拿呢?(可以一支一支地拿10支,也可以拿一盒10支)爲什麼這兩種拿法都可以?因爲10個一支就等於一盒10支。怎麼拿10支鉛筆,是上一題思路的延伸,理解10支鉛筆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拿一整盒,進一步溝通了10個一支與一個10支之間的知識聯繫。師:10個一元可以換成一張10元,10支鉛筆可以裝成一盒,像這種方法,在我國古代的原始社會早就流傳了。原始人狩獵計數時,就是用一個個小石子來記錄獵物的個數,一個小石子表示一個獵物,隨着獵物越來越多,小石子的數量也增多了,這時原始人就用大點的石子替換10個小石子,當大點的石子越來越多時,就會用更大的石子來代替,你們說原始人聰明嗎?

3.作爲現代人,你會用這種記數方法嗎?

出示1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出示,讓學生邊數邊呈現出來。數到10根時,老師停頓一下,問學生可以怎麼辦?(捆成一捆或裝成一盒)

這裏的停頓很重要,既起着暗示的作用,也起着點撥的作用。讓學生聯繫前面的10個一怎麼變成整十的方法,又有原始人的故事作鋪墊,學生不難得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或裝成一盒等方法。從小石子到大石子,從10個一元到1張10元,從10個一支到一個10支,從10根小棒到一捆小棒,“以一當十”的十進制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抽象記數方法,理解“個位”和“十位”的含義

在一捆小棒的後面擺出兩根小棒,問:你能用計數器撥出來嗎?從擺十二根小棒到計數器中撥出十二,十二這個數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從實物走向了算籌,一捆小棒轉化成了計數器十位上的一顆珠子,十位上的一顆珠子表示一個十,兩根小棒轉化成個位上的兩顆珠子,表示2個一,由此產生了數位(十位和個位),理解不同的計數單位所佔的位置叫數位。計數器十位上的一顆珠子,也可以抽象成數字1,個位上的兩顆珠子抽象成數字2,這樣由數字1和2組成了一個新的數12,兩位數就這樣產生了。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有0~9一共十個,由此推理這10個數字還可以組成三位數、四位數……從小棒到計數器,再從計數器上的珠子到數字元號,記數方法抽象了,簡潔了,更方便了。

三、動手操作,理解“十進制”

怎麼能很快拿出13根小棒?學生動手擺一擺。不同的擺法(13個一根和一捆3根),爲什麼不一根一根地拿?透過比較、觀察,又有了親身體驗,從而得出最優方法,先拿一捆再拿3根。43根又怎麼拿?看來十根十根地拿比較快。

出示:1捆加9根小棒,添上一根小棒,是多少根?指着一捆加10根小棒,這裏的10根小棒可以怎樣?引導學生把新出現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這樣就是2捆小棒。2捆就是幾個十?2個十是20,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數經驗,理解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有利於學生進一步體會十進制計數法的特點。

四、以“十”爲單位估計,促進數感的發展

1.抓一抓,感知個數利於估數先抓一把小棒,估計有多少根?再數數抓出來的小棒有多少根?與估計的結果比,誰更接近。進一步要求:抓一把小棒,根數要在11~20之間,你有把握做到嗎?學生憑藉自己的手感,直接感受小棒的數量,再透過數數對估計的結果進行驗證,驗證的過程也是估數能力培養的過程。

2.看一看,實物圖形利於數感培養出示草莓和雨傘圖,先估一估草莓大約有多少個?觀察整個草莓圖的面積,使學生對大數有個概念,因爲超過10了不容易一眼看出是多少個,學生先憑感覺估一估,這裏的感覺就是數感。再數一數草莓有多少,思考:這麼多的'草莓,怎樣能讓別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個了?引導學生數到10時圈起來,只要看圈外有幾個就是十幾個。學生有了草莓圖的估數經驗,雨傘圖的估數過程簡單多了,透過圈10個的方法,就能一眼看出十幾個,估數能力明顯增強了。遇到數量多的,大於20的更難估,如38個三角形圖,師:數量比較多,很難看出來,怎麼辦?引導學生先圈出10個,再比較圈內圈外的個數,看看剩下的還能圈幾次,大約幾十就不難看出了。理解估數不光可以“個”爲單位估,也可以“十”爲單位估。

這樣,將學生的眼光放得更遠,看到的數更大,學生估數能力增強了,數感也得到了培養。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感覺“十”就在我們的身邊。一開始讓學生幫小松鼠買鉛筆的過程中解決數學問題,在拿錢的活動中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地理解10個一就是1個十,成功地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接着再觀察12根小棒和計數器上撥出的12,找出這兩種計數的相同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比較中,得出用數字記數更簡潔更方便,從而理解兩位數的構成,也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接下來的擺小棒、估一估、找房子等遊戲讓學生在操作中、活動中、遊戲中鞏固了知識,拓展了思維,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的智慧

標籤: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