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語文教學論文《放棄是爲了發展》

論文2.85W

培根有句廣爲流傳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許久以來,我們總喜歡用這句話來勉勵孩子勤學苦練,苦度寒窗。而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與掌握爲宗旨的課程觀更是深入人心。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這種傾向,磨滅了教育本應有的“智慧光輝”。筆者以爲,學生是大寫的人,是充滿靈性的生命體,爲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實施教學時,我們必須學會放棄,有所不爲。

語文教學論文《放棄是爲了發展》

一、放棄知識灌輸,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世界上也許沒有一本《教育學》是肯定“倉庫理論”的,但事實上左右大半部分教師家長的正是這個被普遍批判的理論——把學生的大腦當成可以容裝無限知識的倉庫,老師的任務則是用無限的知識去填充這個倉庫;衡量一個教師水平的高低是看他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的大腦填充了多少知識;評價一個學生的優劣則是看他在一定時間內掌握了多少知識。受“倉庫理論”所累,到現在爲止,還有許多老師在課堂上把“知識量”作爲教學的出發和歸宿。正由於這個原因,上課時,明明知道不能什麼都教,卻還是面面俱到,全面撒網。其結果是,學生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完全失去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樣的課堂也勢必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而且在知識形成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人的極爲重要的素質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學生不再主動思考,而是等待教師給予現成的標準答案,成了地道的“兩腳書櫥”。

爲了改變上述狀態,教育必須從“知識至上”的狹隘的眼界中走出來,關愛、促進生命的整體發展。爲學生的終生學習與工作考慮。

1、放棄知識灌輸,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認爲學生作爲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能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把課堂獲得的資訊“內化”爲自身的認識系統。因此,課堂教學要重視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在課堂教學中,變重視現成知識的傳授爲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過程,真正樹立師生共同作爲課堂教學過程的開發者、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教學意識,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形成一種富有民主化的現代課堂教學。

2、促進學生積極體驗。

學生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或理解,而體驗正是一種心智活動,或者說,是一切心智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研究教學,明確提出要把探究作爲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要求在教學中創設條件讓學生去體驗各種事實和問題,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在活動過程中,他們擁有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獨特感受與積蓄。因而,當他們下筆作文時,那種情感的傾瀉,開放的思維,大膽的創新,使文章妙筆生花。如,由於春雨綿綿,使同學們醞釀已久的野炊活動總是一拖再拖,讓同學們的心靈在希望——失望——希望中苦苦煎熬,於是,同學們把自己的怨氣訴諸筆端:“……這不開眼的天,好像故意要捉弄人,眼看明天就要去野炊了,又下起了雨;春雨呀,你對我們真是情有獨鍾,你也應該去關照關照乾旱地區呀;還有那可惡的太陽,不知躲到哪去偷懶了,我真恨不得一腳把太陽給踹出來……”

讓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世界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件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在探究過程中產生對知識、對智慧的愛。

二、放棄過多預設,培養合作探究的素質。

教學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執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從某種意義上說,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正因如此,許多教師都十分重視教學模式的研究,教學方案的設計。但是,教學過程畢竟又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具有不可預見性的特點。尤其是新課程更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如:由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等構建起的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給教師留有極大的餘地引起的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不用統一的規格、答案和評價標準,進行個別化教育引起的教育對象的不確定性,都使得教學不能過分強調預設,更不能拘泥於固定不變的預設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應變能力,時刻關注並及時捕捉課堂上師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資訊、新問題,重新調整教學結構,重組資訊傳遞方式,把師生的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上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思想交鋒,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三、放棄封閉教學,開放廣闊的學習時空。

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給孩子心靈自由翱翔的天空。開放,應是全方位的。

一是開放學過程。教學沒有指令性,完全由學生憑藉學習經驗,獨立思考,自主發現。教師也不刻意追求課堂結構的完整,而把一堂課的學習作爲學生整個學習生活(或者至少是某一思維階段)的一部分,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情感體驗。

二是開放教學內容。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也不再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唯一材料,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爲了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爲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因此,既要衝破教材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進必需的資訊和知識,走向校園、家庭和社會。

三是開放學習形式。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或自找學習夥伴;讀、畫、批、議、寫、演,學生自主採用,不受限制,使學生的手、腦、耳、目、口充分地活動起來。

四是開放教學評價。評價不再是教師的專利,教師不以先知先覺者自居,對學生的學習指手畫腳,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評價。注意評價內容的多元性,評價方法的多樣性,評價標準的靈活性,充分發揮評價的整體性、激勵性、發展性功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五是開放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允許學生依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思想發一家之言,鼓勵創見;積極引導學生大膽進行想象,展開求異思維,重視思維過程的展示,而不僅僅是結果,使學習成爲一個富有個性化的知識、能力、情感、人格的意義建構的過程。

四、放棄侵佔剩餘時間,培養課外閱讀興趣。

許多教師都具有高度的責任心,爲了讓學生把教材中的知識學得更充分,更紮實,常會利用課餘,午間休息的時間爲學生補習或佈置較多的作業,讓學生“熟能生巧”。可以說,學生在語、數、英老師的“關心”下,課餘時間完全被瓜分了。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偉大科學家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中所學的知識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在學校中習得的,而絕大多數都是在課外學到的。所以,我們不防放棄對學生課餘時間的覬覦,着手培養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課外閱讀是學生獨立自主地運用學法的閱讀實踐過程。保障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提供更爲廣闊、更多樣的自由閱讀空間,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輕鬆愉快,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無限廣闊的天地。

1、歸還學生的充裕時間。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核心理念。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要爲學生的發展提供舞臺,儘可能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讓給學生,把自由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體驗,並不是淡化知識的教學,而恰恰能更好促進知識的教學和能力培養。許多好的課堂教學實踐已有力證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價值在於不能只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而要重視培養能力的多少;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教學中學生究竟質疑和評價了多少;單位時間內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等。課堂的生命活力來自於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還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情不自禁的、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自覺,來自於不同觀點的踫撞、爭辯、啓迪、認同,更來自於探究體驗中的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的驚險和喜悅。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力求實現的有效課堂教學理念。

2、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

(1)、參與推薦讀物,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爲了不讓學生在選擇讀物時太盲目,太隨意,我經常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選擇一些有益身心發展的讀物,但由於時間等關係,不能向學生提供具體的書目。因此,我採用了一個一舉兩得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自己來推薦。我班每天利用放學後或課後幾分鐘,進行“好書推薦”。我要求推薦好書的同學把書的名稱、作者、內容簡介、哪兒買的或借的敘述清楚,最重要的是把書的優點說上兩三點。這個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看書、讀書、找書熱情,也逐步培養了學生做讀書筆記、用心讀書的好習慣,可以說“一舉兩得”。

(2)交流展示讀書成果,穩定課外閱讀興趣。

當學生的讀書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後,如果得不到持續、穩定的發展,興趣就會慢慢消退。爲了穩定、保持這種興趣,也爲了獲取學生課外閱讀效果的反饋資訊,我採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如課前3分鐘展示法,手抄報、讀書筆記展示法,故事會、朗讀會展示法等。多給孩子們一片藍天、一塊綠地,讓他們有充實的時間在課外的天地裏自由自在地汲取甜美的營養,如沐春風,如啜瓊漿,讓他們浸透中華人文傳統,讓他們接觸世界人文精華,那麼,學生們自然會在課外閱讀中體會到創新的樂趣。

放棄不是不負責,而是更高層次,更大意義上的負責。它意味着教師爲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展望學生的未來,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標籤:語文 論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