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ESP口語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8.6K

一、任務所隱含的教師的作用和學員的作用

ESP口語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論文

(一)教師的作用

ESP教學不同於EGP,教師往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要分析學員需求並據此設計大綱、課程,編寫教材。以上依據學員需求分析設計的任務目標是ESP教學準備階段的首要一步。至於大綱設計,此項培訓依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再細化教學任務,從而確定教材的編寫和選擇。教師的大多數工作都在課下進行,主要包括設定教學任務,選定語料豐富並能調動學員語言知識和材料的話題,提供結構完整、內容豐富的材料;在課堂上則要創造能讓學員積極參與、自如表現的環境,引導課堂教學的順暢進行。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而是設計者、監控者、意義共建者、輔助者、顧問及評估者。

(二)學員的作用

在這個以目的爲導向的ESP課程中,學員是學習的中心,而交際是培訓的重心。但是,正如加拿大應用語言學家Harmmerly所指出的:“外語學生不可能簡單地透過交際學好語言”。學員需要意識到語言學習是個領悟過程,對語言的掌握是漸進的。因此,學員的自主性應當加強。要制定自己的學習任務,包括長期及短期目標和計劃,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摸索出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還要學會自我評估以及發現進步,找出不足。學員應當認識到他們自己纔是學習的總體指揮者,要積極參與並時刻記住自己的目標,主動把握學習。同時也要認識到,沒有一種學習是完全獨立自主的,正如Allwright所說:“自主學習就是在自我獨立發展與相互依靠發展之間達到平衡,而且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因此,學員應該學會互相學習、互相傾聽、互相理解。課堂上彼此間的充分交流有助於形成一個理想的語言環境,從而達到高水準的“輸出”與“迴應”。學員還要認識到語言學習過程中出錯是很自然和正常的,對語言錯誤的糾正應該不是首先來自教師,而是來自學員自身,學員們應該學會從彼此的錯誤中學習。

二、課程設計原則

(一)理論依據

此項ESP口語課程的設計主要依據以下理論:

1.教學法———交際語言教學思想

交際語言教學思想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近四十年來又有了長足的發展。這種教學理念的核心是:交際是人類語言基本的和重要的功能。語言習得不僅要重視結構、規則及構成,更要注重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及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不但要使學員掌握語言知識,更要培養在真實語境中進行有效語言交際的能力。語言教學應當以語篇而不是以句子爲基礎。語言習得的實質是一種文化的體驗。學習者應當直接用外語而不借助於母語進行交流。語法不宜大量講授,理解了意義之後,結構問題自然得到解決。

2.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

這一理論倡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其前提是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S.P.Corder曾經說過:“我們(語言教師)實際上不能教給學生一門語言,我們只能爲他們創造一個和諧的語言學習環境。”3.課程的中心———學習者及學習過程由於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而學習過程是達到目的的必須途徑,因此本課程的設計既注重學習者也注重學習過程。習者中心論及學習中心論都在本課程的設計中得以體現,並強調了學員的自主性。

(二)構成任務的輸入材料———話題的.設計原則

在此項ESP口語課程的設計中,教師提供給學員的資料不僅要能滿足語言需要,還要具有培養交際技巧、提高交際能力及傳遞文化知識的特點。由於培訓時間有限,此課程應當首先爲學員提供一個從全新角度複習已有知識從而提高交際能力的機會。爲保證課程的效度,教師應對學員的興趣點給予足夠的關注,授課內容要從學員的背景、興趣及需要入手。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培訓階段的不同目的,教學內容也各有側重。第一階段的培訓是爲了讓學員做好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獨立生活的準備,文化知識的介紹與語言知識的介紹應當並重,所選主題要既能激發學員興趣,又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話題主要設計爲乘飛機旅行、接受和贈送禮物、日期和地址、問路、赴宴、吃快餐、開銀行帳戶、退還商品、談論電視節目等。這些真實主題激勵學員課前認真準備,課上積極參與,課後及時複習總結,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員的表達能力,是對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深入瞭解和交際能力的快速有效提高。第二階段的重點是用英語進行專業討論。以醫學知識爲主,包括醫院的體制及管理、不同科室的功能、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醫生和護士的職責、病人的生活及護理等。由於學員專業各不相同,準備教學材料時特別強調“資訊溝(informationgap)”的設定,以便提問,使交流得以深入進行,而不是停留在較淺層面。同時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以確保教學的效度、深度及廣度。

三、活動任務與執行環境

教學活動決定教學內容,而教學方法則從屬於教學內容,並隨着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調整。在此項ESP口語課程的設計中,以目標爲導向、內容爲依據的教學法爲主體,課堂內容由一系列以完成各種任務爲基礎的活動組成。爲提高學員的自主性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師在每個教學階段的第一次課上,將整體及不同階段的教學計劃和安排,包括教學時間、教學目的、教師的作用、學員的作用及每堂課將討論的話題都告訴學員。

由於四項基本技能———聽、說、讀、寫的結合,即接受技能(聽和讀)和產出技能(說和寫)的結合能夠創造出更接近真實交際環境的語言環境和教學模式,而真實的語言環境能更好地培養學員的交際能力,因此,四項基本技能在培訓中都佔有相當比例,並依附於語言材料。第一階段的教學活動包括演講展示、故事重述及描述圖片。每次主題提前一週通知,以便學員充分準備,能在課堂上面對所有同學及教師自然、流利、得體地展示。演講結束後,回答5—10個由同學及教師提出的有關演講內容的問題。因此,演講者要學會引導聽衆,調節課堂氣氛並控制整個“展示”的節奏。教師並不對每位學員的演講發表任何看法,而是在所有展示結束後,統一指出學員的典型語言問題,並針對性地補充相關知識。學員隨後兩人一組就演講話題及內容進行自由對話,以發現用英語談論該主題時的困難並及時解決,進而提高流利水平。進行故事重述時,教師以正常語速讀給學員一個故事,起初讀三遍,逐步過渡到兩遍或一遍。然後,就故事的大意提問,再就細節提問,由學員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再請兩到三位自願複述。描述圖片則完全是由學員單獨完成,每三到五個學員用同一張圖片,描述時不能重複別人說過的內容。這一活動能有效提高學員準確的表達力、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力。第二階段主要採用角色扮演、課堂展示及提問的形式。話題提前一週給學員以便提前準備。

上課時,教師首先將材料發給學員,簡單講解其中的生詞、表達法、功能結構及相關文化知識。然後,讓學員補充課前準備的相關內容,並板書以便學員記錄。教師再給出一個語言環境和任務,由學員兩人或三人一組用10分鐘編對話。學員自由組合,但每次至少更換一位搭檔。最後由各組在講臺上對着大家自如表演。此階段話題不重複,但每兩至三個話題被結合起來讓學員編一對話,以溫故知新,且更逼真地模仿真實的語言環境從而幫助學員自然而然地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達到自如得體交流的目的。課堂展示及提問以學員專業爲主題,主要是使學員能儘快適應國外交流學習中Seminar這一常見形式。項目任務的執行過程中始終強調師生平等,學員互動,互幫互學,氛圍融洽、友善。不僅注重培養學員的自學意識及能力,也強化學員尊重他人的意識,培養團隊意識。

四、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第一階段培訓結束後,學員都可以比較自如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經過第二階段的培訓,學員對用英語進行專業交流都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可以較爲深入地進行業務交流。抵達美國後,很快融入生活和工作。學員對於該項培訓的整體設計及教學效果給予了較高評價。作者要特別指出的是:沒有一門課程能僅以一種教學法爲基礎得以科學的設計。科學有效的具體教學法應根據教學的具體目標靈活地調整。因此,效果最好的教學法往往是不同然而適當教學法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