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現場管理措施論文

論文1.39W

摘要: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利水電工程也在迅速發展。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確保工程質量是所有工作的基礎,只有質量有了保證,其他工作纔會有意義。簡要介紹了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監控管理的重要性,闡述了當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施工不同階段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措施,以提高水利水電施工過程質量監控管理水平,爲解決質量監控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必要的幫助。

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現場管理措施論文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現場管理;管理原則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質量與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密切相關,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管理是確保工程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簡要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管理原則,總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現場管理的幾點建議,以期爲日後的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1工程質量管理的原則

水利水電工程是民生根本,工程質量管理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事前控制。正所謂“隱患險於明火”,在施工過程中,要注重細節管理,及早發現工程中潛在的質量問題,盡最大努力將質量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②質量第一。國家利益是水利水電工程的重點,要從長遠利益考慮,高瞻遠矚,不得做有損人民和國家利益的事情。

③以身作則。人是工程的決定因素,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工程的.整體質量。

2存在的問題

2.1建設材料達不到標準

由於水利水電工程所處的施工環境比較惡劣,工程部分構築物長期處於水中,所以,對其原材料的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管理工作中,要把好材料質量關,由專業人員選擇原材料,使用符合質量要求的材料。在當前的工作中,部分施工單位爲了節約成本,往往在選擇材料時一味強調價格的低廉,對質量要求並不嚴格,這就導致部分施工材料無法達到施工標準,給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質量埋下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2.2施工人員質量控制意識淡薄

目前,有些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單位盲目追求利益,只考慮如何降低成本而不重視施工質量。施工企業爲了能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任務,且不遭遇索賠的情況,將工作重點放在了施工進度上。另外,水利水電工程中應用最多的材料是混凝土,施工人員認爲以這種材料爲基礎的工程不存在質量問題,所以,就放鬆了警惕,進而忽視了質量控制。由此可見,質量控制意識淡薄是施工質量控制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施工現場管理混亂

由於施工現場任務分工不明確,質量管理混亂,沒有明確劃分管理人員的具體責任,所以,施工現場出現問題後,無人問津,導致施工工序顛倒錯亂,進而延長工程施工週期。

3管理措施

3.1加強原材料的質量控制

好的原材料質量是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的基礎,加強對原材料的質量控制是提高工程施工質量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有效控制原材料的質量,掌握材料資訊,優選供應廠家,嚴把質量關;合理組織材料供應,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科學使用和保管材料,減少材料的損失,避免錯用的情況發生。

3.2施工現場質量檢查管理

現場質量管理是實施項目質量管理的核心。水利水電項目涉及面廣而複雜,所以,必須要及時檢查現場,跟蹤控制施工過程,確保其能達到國家的施工標準。對於工程施工人員,對其綜合素質有比較高的要求——他們必須要勤於觀察、勤于思考、勤於動手,及時記錄在施工現場發現的問題,並努力解決,以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3加強施工監督和質量抽檢

技術人員應按照相關要求完成工程項目的質量檢測工作,並做好相關記錄,以確保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相關人員要及時上報不達標的施工材料和部件,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制訂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提高工程質量。與此同時,還要做好施工現場的監督工作,深入分析施工圖紙,制訂科學的施工方案,做好施工各環節的記錄工作,以免出現漏項、缺項等問題。另外,要不斷完善施工流程的質量監督和控制,施工的流程和步驟也要嚴格按照單元、分佈、單位工程進行質量評定。只有透過質量評定且符合施工要求的部分才能開始施工,對於不符合質量評定要求的環節,要改進不足之處,直至其達到標準。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對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於此,爲了更好地推動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發展,確保其質量符合國家規範標準要求,必須嚴格審查質量監督管理者、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建築單位,依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需要進行合理的質檢督查,有效處理其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其質量,促進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生金.淺析我國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現場管理措施[J].知識經濟,2011(09):125.

[2]張振南.提高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現場管理措施分析[J].科技資訊,2010(24):159.

[3]王慶雲.淺析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現場管理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3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