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國古都形成因素論文

論文3.31W

都城通常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且還是一個經濟的都會。都城之內,戶數繁多,人物薈萃,因而也成爲文化相當發達的城市然而都城所在地的選擇爲每個王朝或政權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都城的選擇應考慮自然環境、經濟、軍事以及社會基礎等。關中地區在這幾方面具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就有了在關中地區建都1077年的歷史,成爲歷史上建都最多的地區之一。

1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

一個都城的建立有它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而自然條件往往首先受到重視。都城的自然因素顯示在地勢、山川、河流、土壤、氣候、物產等方面。

1.1地勢

從地勢上來說,關中是一個適宜建都的地方。西漢初年,曾經有人對關中作過這樣的描述:“地執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也。”按當時的局面來說,也就是以關中爲都來統治關東各地。關中和關東對比,關中的地勢自然顯得高亢,而關東較爲底下,這就自然形成居高臨下的形勢。有利於統一全國。

1.2山川

相當多的都城是和山有密切關係的,因爲山可以作爲防守的憑藉。長安有“四塞之固”之稱,所謂的四塞不是完全因山而形成的。但除過東側的黃河,其餘三面都是有山的。它的南側是南山,也就是秦嶺,和西側的隴山,都是有名的大山。它的北側雖沒有像秦嶺和隴山這樣的大山,但岐山、九峻、嵯峨山,自西至東,還能相互呼應,成爲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1.3河流

很多都城都有河流,一方面可以開鑿護城河,作爲防禦的一道屏障;另外爲城市中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用水。長安瀕於渭水,渭水在長安之東又匯合了涇水。長安南倚秦嶺,由秦嶺流下的灞、滻、矞、澇諸水和灃水分別由長安城旁流過。這幾條河水和涇、渭兩水以及久已湮沒的滈水,共稱爲長安八水。也就有了“八水繞長安”之美稱。這八水皆能灌溉,渭水更能通行航運。

1.4土壤

在以從事農業經營爲主要生產方式的社會裏,都城所在地的土壤,也受到相當的重視。這自然是因爲肥沃的土壤更適於農耕。漢初定都關中,這是出於婁敬的策略。婁敬從關中的險阻立論,可是他卻着重指出,關中有膏腴的土地,並且還稱道它是天府。關中與《尚書·禹貢篇》中爲雍州,雍州的土壤爲黃壤,於當時在全國中居上等。這就有利於關中農業的發展。併爲關中成爲都城提供了經濟保障。

1.5氣候

氣候這一因素和山川、土壤等相比較,對於都城的選擇來說,似乎關係較爲淡薄。一些有名的都城大致是位於燕山之南和隴坻之東,也就是說主要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及其稍南稍北的'地區。這些地區南北之間氣候差別不太顯著,都適宜於種植。關中地區是當時重要的產糧區,有“陸海”和“天府”之美稱。

1.6物產

一般來說,各地都有當地所出的物產,都城也是一樣的。都城附近各有其山川,又有較爲肥沃的土壤,氣候都顯得溫和,故物產也較爲豐富。關中是九州膏腴地,有“陸海”之美稱,不僅有玉石、金、銀、銅、鐵、等異類之物,又有稻、梨、慄、桑、麻之作物。

綜上所述,自然環境作爲形成都城的一個因素,是有其重要的意義的。每一個王朝或政權在選擇都城所在地時,是不能不考慮到這方面因素的。

2形成古都的經濟因素

都城是人口容易聚集的地方。在全國來說,即令不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人口較多的地方。這就要解決社會生活所必需物資的需求問題。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須具有一定的自然條件,使所必需的物資能夠在都城附近就地取得,而不是假於外來的助力。如果需要外地的供應,其間的難易程度,也應在考慮之列。若是過分困難,對於都城的地位能否長期保持下去,也不是毫無影響的。正因爲這樣,經濟因素在形成都城的過程中就具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

要在都城附近就地取得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資,就應使都城附近地區相當開闊,使它能夠產生軍民所需的一般物資。關中是披山帶河有四塞之固,實際上卻是在崤函和隴蜀之間,也就是在崤山和隴山之間,崤山和隴山之間就是一般所說的八百里秦川,這裏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更適宜於農業的生長和發展。

論都城的經濟,農業的經營固然重要,但還要兼顧其他各方面,手工業的發展和多樣化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發展手工業就須有相對應的原材料。而關中周圍的山中礦產不少,玉石、金、銀、銅、鐵無所不在。當時在關中有不少鐵鋪等,藍田玉也比較有名,遠在西周時期,玉器就被統治階級所重視,有些玉器就是在都城製造的,當時能在都城製造玉器,自然是由於附近山中能夠產玉。

不過,由於都城的發展,人口大量的在都城聚集,使得都城附近所產的物資不能滿足都城人民的基本需要,就得從距都城較遠的地方運輸物資到都城。在關中建都後也出現過類似情況。秦漢和隋唐都爲經濟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頗費周折,他們選擇的是利用天然水道和開鑿人工水道,歷經自然水道的艱險,從富庶的產糧區運輸糧食到關中的都城供應都城的軍糈民食。不過沒有爲此而遷徙都城,離開政治中心而遷就經濟地區。

3形成古都的軍事因素

歷代王朝或政權選擇都城時,對於軍事因素都十分重視,不敢掉以輕心。保護都城不僅要有足夠的兵力,還須有軍事防守的憑藉,才能夠穩操勝券,使都城固若金湯,而社稷也就可以歷久不隳。

西漢初年選擇都城時,對於東方諸侯多所顧慮,所以張良提出了在關中建都,可以阻三面而獨守,以一面東制諸侯的設想。作爲統一的王朝是不能僅顧一面的,而捨棄其他各方面的。事實上匈奴如此強大,關中是不可能不感到壓力的。這一點秦始皇已察覺到了,當蒙恬驅逐匈奴之後,就北恃陰山,設防據守,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秦始皇爲了防禦匈奴,還特意修了一條有名的直道。有了這條直道,在都城裏指揮北邊,就如臂之使指,是相當靈活方便的。後來直道未能長期通行,但這並沒有損壞關中都城有全面指揮的基礎,這樣的策略歷西漢而至隋唐,都是一直承襲遵守,未敢稍事疏忽。強大的匈奴在西漢時已又勁敵而降爲屬臣。唐初突厥的氣焰不在於匈奴之下。唐高祖甚至打算放棄長安而遷都於山南,幸因秦王李世民的阻止而未能實現。設想一下,假如當時唐都另遷他所,突厥的猖獗形勢難以制止,唐初的盛世是不易形成。

標籤:論文 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