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宗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論文

論文1.61W

隨着我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旅遊資源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和利用。宗教文化作爲人文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廣泛的開發利用。我國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極其豐富,開發利用的空間廣闊,開發潛力很大。但能否使我國豐富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關係到宗教文化的保護和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本文針對我國目前宗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解決辦法。

宗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論文

一、宗教文化與旅遊的關係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思想、道德、觀念、信仰的反映,它貫穿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⑴宗教和旅遊自古就有着很深的歷史淵源,從早期的宗教信徒們以朝覲爲主要動機前往宗教聖地的旅遊活動,發展到今天旅遊者以飽覽宗教山川、瞭解宗教文化、體驗宗教氛圍、祭拜祈禱以及學術探討等目的而開展的多種綜合性旅遊活動。宗教文化作爲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巳經對旅遊者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產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宗教信徒和遊客,開拓了巨大的旅遊市場。全球每年有超過3彳乙人的旅遊是以宗教爲目的,這一市場每年的旅遊收入超過180億美元,宗教旅遊已經成爲全球重要的產業。大力開發宗教文化旅遊資源,有利於更好地推動我國各地區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人,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旅遊作爲人類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能夠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從本質上說旅遊其實是不同文化的交流。積極開展宗教文化旅遊活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進行遊覽、朝覲和學術交流,而且宗教活動場所可以透過組織遊客敬香、舉辦佛事法事、出售門票等途徑增加經濟收人。這樣做既有利於宗教文化的傳承、交流和發展,又能夠爲宗教寺廟修復完善及寺內景觀的進一步開發提供資金保障,而寺內景觀的進一步開發和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又會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因此,加強對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既豐富了旅遊產品,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又促進了宗教名勝古蹟及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修復,加強了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宗教與旅遊結緣,宗教促成旅遊,而旅遊又推動了宗教的發展,宗教與旅遊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

二、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

(一)宗教教義的哲理

人類的哲學曾經在宗教的母腹中孕育發展,由於宗教與哲學的不解之緣,使宗教教義也因此具有濃厚的哲理色彩。宗教以淨化人們的心靈爲主旨,倡導與人爲善,戒除惡念;主張以他人爲重,把自尊同尊重他人結合起來,把自己的幸福同他人的幸福結合起來;勸誡人們要以德抱怨,做人要講誠信,要誠實,要有責任感。這些美好的道德境界在宗教教義中都有明確的體現,作爲一種勸人醒世的宗教信條。宗教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着積極的一面,它所提倡的衆生平等、講誠信、有責任感、講奉獻及利他的精神,有利於現代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宗教建築的藝術

宗教建築是衆多宗教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追求一種強烈、神祕、莊重的氣氛。宗教建築物在構思、形式、結構等方面都充分體現這一基本要求,從而形成了宗教建築的藝術特色。宗教建築是特定歷史時期科學的結晶,它代表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建築水平和藝術水平,對於傳承建築藝術、建築科學技術都將起到深遠的作用,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審美需求和精神需要,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三)宗教氛圍的神祕性

宗教的實質是人們對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徵物所產生的不真實的幻想,是自然壓力、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當人類對於自然界發生的自然現象和人類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正確理解的情況下,人們幻想有一種“神靈”可以幫助人們消災解難。當人們處在逆境或遭受挫折時,當人們感到痛苦和無助時,人們會把情感寄託在“神靈”身上,透過各種形式來敬畏“神靈”。並且有些情況下,由於外部力量的影響使人們的現實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們也會歸結爲“神靈”的庇佑,長此以往這些宗教活動被蒙上了神祕的面紗,充滿了種種神奇的色彩。人們在宗教活動過程中,也往往把這些神祕色彩融化進去。宗教活動形成的種種神祕氣氛極大地滿足了旅遊者的獵奇心理,促使他們對各種宗教旅遊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宗教文化藝術的廣泛性和深遠性

宗教文化藝術涉及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爲人類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礎。追溯人類發展的歷程,人們能夠發現幾乎所有的文化形態都與宗教有着十分親密的關係。不但直接標誌着人類文明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書法繪畫、雕塑建築等打上深刻的宗教印痕,而且作爲各個時代上層建築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規範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約。至於宗教對各個民族的風俗民情、社會心理、文化特徵的影響,就更加深遠。宗教作爲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對人類文化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獨特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在未來的社會中仍將繼續。

三、我國目前宗教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多頭管理,責任不清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寺廟(尤其是景區內的寺廟)的管理較爲複雜,涉及到的管理部門較多,有的甚至出現三四個部門共同管理的局面,責任不清。寺院應該是交由宗教界管理,但園林和旅遊部門又代政府收取門票,在利益分割上矛盾突出。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景區寺廟與遊客發生糾紛,遊客不知道歸哪一個部門管理,造成管理權限的混亂,由於景區寺廟歸屬宗教部門管理,宗教教職人員如果有違規行爲,旅遊部門也沒有辦法。然而,遊客的'投訴又往往投訴到旅遊部門,旅遊部門只能再去協調其他部門共同解決,而解決問題的效率又比較低,更多的情況下是遊客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從而影響到遊客對宗教文化的情感。

(二)管理水平低,服務意識差

由於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管理權限劃分不清,各部門之間主要精力傾注在利益分割上,長期以來忽視管理,隨着遊客的增加,對宗教文化的人爲破壞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遊客的亂刻亂畫,對花草樹木的過度踐踏,現代化的服務設施的建設,人造垃圾等嚴重影響了景區環境和宗教文化莊嚴的氛圍,再加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在許多宗教景點,宗教人員很少從事爲遊客講解工作,更多的是從事發放經義、維護秩序、誦讀經書、引導遊客敬香祈禱等活動,服務意識差,這都將影響到宗教文化的長足發展。

(三)商業色彩濃,損害旅遊者利益

近些年在社會商業化浪潮下,許多開放的寺院宮觀內充滿着濃烈的商業色彩,鱗次櫛比的商鋪,紛繁P旅遊商品,熱鬧的買賣活動極大地影響了宗教場所的清淨和神聖,特別是宗教場所出現的強拉或誘騙遊客行爲,使遊客對宗教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淡。如宗教場所高價燒香近些年來引起社會極大的反響,很多遊客對這種欺詐行爲表現出了極大的憤慨,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聲討。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多次出臺意見,召開會議,要求以宗教文化資源爲主要遊覽內容的旅遊景區,加強燃香活動專項治理,嚴厲打擊強拉遊客燒香許願、騙取錢財等行爲。但這種現象卻屢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的勢頭,如果宗教場所繼續無視這種行爲的後果,那將導致人們對宗教文化情感上的背離,隨着更多遊客的覺醒這種行爲產生的後果會非常嚴重,這對於宗教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寺廟香火興旺,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燒香拜祭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近些年來,各個宗教寺廟香火越來越旺,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寺廟,更是煙霧瀰漫,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危害極大。臺灣的科研人員做了一個測試,結果證明,香燭不斷的寺廟內,苯並芘(可導致肺癌)的含量比有人吸菸的房屋內高45倍,比沒有室內燃燒源(如燒飯的煙火)的場所高118倍。另據香港理工大學科研部門的專家研究證實:化學香中的香精、染料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苯和甲醛,這二者都屬強烈致癌物,被國家列爲一類空氣污染物,而其在燃燒時的毒性是常態揮發毒性的5-7倍。

(五)項目單一,遊客參與性差

從現實來看,大多數遊客主要是以欣賞遊覽宗教建築,感受宗教文化氛圍,瞭解宗教藝術,敬香祈福、抽籤解籤等旅遊活動爲主,宗教文化豐富的內涵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特別是對遊客具有啓迪、慰藉、寄情等精神需要滿足的宗教文化活動,真正能夠使遊客參與其中的活動內容有待進一步開發。

四、促進我國宗教旅遊資源開發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宗教文化旅遊管理體制,探索宗教旅遊管理新模式

爲了更好地加強對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管理,宗教場所必須改革現有的管理體制。各部門應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從地方經濟發展的全局利益出發,明確責任,加強協作,打破條塊分割、資源管理分散、各自爲戰的傳統模式。當地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組織相關部門深入開展調査研究,充分吸取國內外的先進管理經驗,積極探討適合不同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嚴肅治理宗教場所以各種名義藉機向遊客騙取錢財、欺詐遊客現象,淡化各種商業行爲。

(二)加強宗教旅遊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服務人員素質

宗教文化旅遊作爲一種特殊的旅遊產品,Xt旅遊從業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宗教旅遊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宗教知識和歷史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爲遊客進行導遊講解,從而激發遊客的興趣。因此宗教場所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重點加強服務意識和宗教知識的培訓。此外,旅遊部門與宗教部門要搞好協作,尤其是對宗教文化內容的講解,能否委託宗教人士爲遊客進行講解,這種合作機制宗教場所也是可以探討的,因爲宗教人士對於宗教知識還是比較瞭解的。有條件的景區也可適當聘請就近大專院校、研究院所中熟悉宗教的專家、科研人員擔任兼職導遊,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宗教文化資源的吸引力。

(三)提高認識,加強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環境保護

宗教文化旅遊資源是我國極其珍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各部門一定要提高認識,加強環境保護。針對遊客的人爲破壞和寺廟香火興旺,給環境帶來的嚴重污染,要加強管理,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防範。如遊客的亂刻亂畫,對花草樹木的過度踐踏,可以透過加強宣傳,提高遊客的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看管;對寺廟香火造成的環境污染,考慮做一些淨化處理。加強對宗教旅遊資源的環境保護,既有利於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也有利於旅遊業的發展。

(四)深層次、多視角加強宗教資源開發,豐富宗教旅遊產品

目前大多數遊客到宗教聖地所進行的旅遊主要是以欣賞遊覽宗教建築,感受宗教文化氛圍,瞭解宗教藝術,敬香祈禱、抽籤解籤等“靜態”旅遊活動爲主,而真正讓遊客比較感興趣的參與性、體驗性旅遊活動內容沒有充分挖掘出來,特別是對遊客具有啓迪、慰藉、寄情等精神需要滿足的旅遊活動。因此,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今後的重點應放在真正能夠使遊客參與其中的“動態”旅遊活動上,堅持“動態旅遊”和“靜態旅遊”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加大開發旅遊者感興趣的宗教禮儀、節慶活動、角色轉換、參禪、食齋、放生等佛事活動,尤其是對佛教開光、方丈升座、傳戒等特定佛事法會的旅遊活動。這些內涵豐富的宗教旅遊活動的開展,既增強了遊客的參與性,又有助於宗教文化的傳播和繼承。

標籤:論文 旅遊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