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節能降耗的電力計量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1.7W

【摘要】爲促進電力事業的快速發展,做好電力計量工作至關重要。在電力計量工作中,電能表的應用是重要方面。爲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用智能電能表替代傳統電能表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科學的電力計量工作在提升電力行業節能降耗程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本篇文章中,筆者主要對節能降耗的電力計量技術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節能降耗的電力計量技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電力計量論文

電力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由於電力資源的應用的科學性比較低,電力資源浪費情況依然存在。一些電力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存在不科學的電力管理方式,電力資源的浪費情況比比皆是,爲了改變這一現狀,在電力計量工作中,需要應用高智能的電力測量儀器。同時電力計量管理工作人員還應該不斷完善電力管理系統,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電力能耗。

1我國電力計量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電力資源分佈不均,有些地區還存在着較爲嚴重的電能短缺現象。不僅嚴重地影響到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對地區經濟發展也起到了限制作用。爲了提升我國電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效率,依照生態理念,實現電力資源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電力計量工作中,雖然成績已經非常明顯,但是依然存在相關的問題。只有科學合理地解決電力資源應用中的問題,才能提升我國現代電力行業的飛速發展。

2電力計量工作的特點和技術特徵分析

2.1電力計量工作的特點

①服務性。由於電力企業的服務對象是電力用戶,因此,其本身的社會服務性能比較突出。電力計量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嚴格地按照國家和地區規定的標準進行電能的提供,並且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可見其服務性是相對比較突出的特點。②差異性。電力計量工作中涉及到的環節較多,而且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計量儀器和裝置。另外,所應用的計量技術和手段也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因此,電力計量工作的差異性也需要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加強重視。③技術性。電力計量工作主要是圍繞電力交易、電力統計以及測量等方面進行。因此,無論是在電力生產還是在電力輸送方面都需要對電力計量工作人員的技術性做出要求,需要了解電力營銷方面的相關知識。

2.2常用的電力計量技術

通常情況下,比較常見的電力計量技術包括三個方面:①人工抄表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專業的人員對相應範圍內電力用戶的電錶進行抄錄,根據相應的電錶數來計算電費。這種方式一般會應用到小範圍的數據計量中,但是精準程度很難達到標準。②抄表終端抄表技術。這種技術在實際的應用中更多的是針對自動化系統的盲區。主要的工作同樣是有抄表員來進行。只不過採用了數據線或者是其他的技術類型。③計量自動化系統抄表技術。這種抄表技術採用的是電子智能電錶,得到的數據資訊必然會相對完善和精準。另外,對耗電量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智能電錶和計量系統

3.1智能電錶的功能

①相關電量資訊的安全程度較高。②對一些重要的事故會有相關的記錄,作爲供電參考。③組合計量方式可以選擇電能的累計,實現組合功能,防止竊電。④可以對電壓、電流的數據資訊進行記錄,提供精準的電力資訊。⑤爲用戶提供最大需求的計量。⑥可以起到削峯填谷的作用,提升電能的應用效率。

3.2應用智能電錶技術的優點

3.2.1提升防止竊電能力衆所周知,在具體的電力使用工作中,出現竊電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問題之一。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衆多,不僅會嚴重地影響到電力資源的充分利用,還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應用智能電錶技術可以對竊電的源頭進行監控,大大降低竊電現象。3.2.2減少故障停電的頻率出現電力事故之後可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反饋,這樣技術人員就可以展開維修,在明確事故原因的基礎上進行處理。3.2.3節能性強這種技術可以對用電量進行分配,還可以實現自動控制。不僅如此,還可以依靠無線技術來預防漏電現象的出現。可見,其節能性和安全性都可以達到標準。

3.3智能電錶的作用

智能電錶準確地實現了電力計量的智能性,可以對相關的資訊進行反饋,加強用戶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和聯繫。對數據資訊進行全面地瞭解和控制,提升電網工作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3.4計量自動化系統

計量變電系統應用到各種不同的領域,主要是爲了實現資訊採集、檢測等作用。透過自動化系統、計量終端等不同的環節,對電量進行採集和整合。這一系統還可以對電力的損耗進行控制,做好節能減耗。

4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如今這一能源緊缺的時代,充分地應用智能的設備和系統來提升能源的利用率至關重要。對於電力計量技術來說,智能電錶的應用是降低電力能耗的重要方面。加大計量自動化系統的應用力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電能,促進電力資源應用的長期性和高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輝.基於節能降耗的電力計量技術應用探究[J].中國科技投資,2013(1).

[2]顧娜.電力計量在節能降耗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資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