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從虛擬走向現實的學校網絡道德教育論文

論文3.25W

論文關鍵詞:學校 網絡道德教育 虛擬 現實

從虛擬走向現實的學校網絡道德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從“虛擬”走向“現實”具有兩層含義:網絡道德教育與網絡道德的產生雖然與“虛擬”的網絡社會或網絡環境緊密相關,但究其實質,網絡道德失範是網絡個體現實道德問題在網絡中的體現,因而網絡道德教育需要從現實入手;學校是網絡道德教育實施的主要場所,學校網絡道德教育應成爲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從幕後走向前臺。其基本路徑是:探索和遵循網絡道德教育規律;對學校道德教育進行“網絡化”調整。

網絡應用的不斷普及,引發了一系列網絡道德問題。雖然網絡道德教育已備受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並形成較爲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網絡道德教育實踐的效果卻不盡理想。

綜觀近年來網絡道德教育研究成果,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從研究的理論基礎看,雖然近年來關於網絡道德的倫理學研究和網絡成癮的心理學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這些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卻很少被網絡道德教育研究所採納,這不利於網絡道德教育研究向縱深發展。其二,從研究重點來看,大多數研究者把研究重點集中在了實踐或操作層面,如改變某類學生某種網絡道德失範行爲等,因而就事論事的研究較多,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理論或成型的網絡道德教育模式,特別是對網絡道德教育中的基礎問題研究不夠充分,限制了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其三,從研究者來看,研究者大多數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雖然對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體會頗深,但由於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研究水平不高。其四,從研究的實際效果看,雖然衆多的網絡道德教育研究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爲研究的重點,但由於上述原因,多數研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據此,筆者認爲,網絡道德教育研究的當務之急是找到合理的切入點,這一切入點應當既可以解決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又能充分借鑑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合力。所以,研究網絡道德教育,首先應當在分析與借鑑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合理界定網絡道德和網絡道德教育—它們作爲網絡道德教育研究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影響到整個研究的具體走向。而後,根據整個網絡道德教育實效不理想的狀況,澄清網絡道德教育是“虛擬”社會中的道德教育還是“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教育,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爲網絡道德教育研究找到合理的切入點—學校網絡道德教育要從“虛擬”走向“現實”。最後,對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從“虛擬”走向“現實”的路徑進行分析。

一、對網絡道德和網絡道德教育的界定

目前的網絡道德教育存在基本概念釐定不清的問題:研究時或是對網絡道德和網絡道德教育不加界定,直接進入研究主題,或是從不同的教育層面和教育類型出發,提出不同的網絡道德和網絡道德教育概念。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缺少共同的研究語言和統一的研究範疇,很難形成網絡道德教育的系統研究。筆者以爲,要明確界定網絡道德和網絡道德教育,就要闡明道德與網絡道德的關係以及道德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的關係。

道德與網絡道德是一般與特殊的關係。網絡道德隸屬道德的範疇,是道德的一種特殊形態,具有道德的本質屬性與一般特徵。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行爲規範的總和。其中,“道”的語義學含義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爲“規範”“規矩”;“德”,古人稱“行道,有得於心,謂之德”,引申爲一個人內心的品質、自我覺悟。“道”是“德”的前提,沒有“人所共有”的規範、規則,就不可能有對規範、規則的內心感悟;而“德”是“道”的歸宿,規範、規則只有透過“有得於心”才能被接受,併發揮規範人生行爲的作用,那些不能被接受的“道”是沒有意義的。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爲,網絡道德是調整在以網絡爲媒介的社會環境中,以及由網絡而引發的一系列現實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爲規範的總和。其中,“網絡道”與“網絡德”也具有一般意義上“道”與“德”的關係。道德不能與人類社會相脫離,網絡道德作爲道德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不能與人類社會相脫離。網絡道德不僅應當是調整網絡社會中人們行爲的規範,而且應當是調整由網絡所引發的現實社會環境中人們行爲的規範。

教育與道德自古以來就密不可分。事實上,教育就是一種道德實踐。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們一定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爲規範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一種規範化教育,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鍛鍊學生的道德意志,訓練學生的道德行爲。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透過規範學生的道德行爲,使學生最終能夠適應其所生活的社會。網絡道德教育隸屬道德教育的範疇。如果說道德教育針對的是一般的社會領域,那麼網絡道德教育針對的就是網絡及其與之相關的社會領域。網絡道德教育是指在以網絡爲媒介的社會環境中,以及由網絡而引發的一系列現實社會環境中,養成人們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道德行爲規範的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同樣需要透過促進學生網絡道德認知、網絡道德情感、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道德行爲的發展使之最終能夠適應網絡及其與之相關的社會領域。具體地說,網絡道德教育就是以傳授“網絡道”爲主要內容,以把“網絡道”內化爲網絡個體的“網絡德”爲主要目標的。

二、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從“虛擬”走向“現實”的原因分析

本文中,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從“虛擬”走向“現實”有兩層含義:其一,網絡道德教育與網絡道德的產生雖然與“虛擬”的網絡社會或網絡環境緊密相關,但究其實質,網絡道德失範是網絡個體現實道德問題在網絡中的體現,因而網絡道德教育需要從現實入手,從“虛擬”走向“現實”;其二,學校是網絡道德教育實施的主要場所,網絡道德教育應成爲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必須從幕後走向前臺,從“虛擬”走向“現實”。

(一)“虛擬”只能是“現實”中的“虛擬”

有人認爲,網絡道德是由網絡引發的,網絡社會或網絡環境是網絡道德產生的載體。同時,網絡社會或網絡環境是虛擬空間、概念空間、符號空間而不是物質空間,因此,網絡道德是“虛擬”的道德,它與“現實”的道德相對立。那麼,何爲“現實”呢?一般來講,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評價事物是否現實:一是事物是否客觀存在;二是事物是否合乎客觀情況。不同的字典對“虛擬”有不同的解釋。拉郎德的《哲學詞典》關於“虛擬”的定義是:“……虛擬即是在一個對象中預先確定的東西,它自身內部具備了一切可以使之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雖然從外部看不到這些條件……”;《牛津高階英語學習詞典》對“虛擬的”一詞的.解釋是:“實質上的,但尚未在名義上或正式獲得承認;在計算機技術中虛擬存儲器、虛擬服務器和企業管理中的虛擬組織等詞彙中,“虛擬的”意味着雖然是無形或非正式的,但在功能上相當於……。從這幾種關於“虛擬”的解釋中可以得出:“虛擬”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儘管人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或名義上承認它的存在;’’虛擬”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功能已得到人們的認可;’’虛擬”因其“內部具備了一切可以使之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因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爲“現實”。仔細研究“虛擬”與“現實”的詞意,不難發現“虛擬”是“現實”的一部分,是統一於“現實”的,也即“虛擬”只能是“現實”中的“虛擬”。

(二)網絡道粗是“現實”中發展起來的道德形式

首先,網絡社會和網絡道德誕生於人類對科技的不斷追求。網絡社會和網絡道德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其創造者的特徵—來自於“現實”。可以說,現實生活狀況是網絡個體網絡行爲的基礎。因此,網絡道德問題不是單純的“虛擬”道德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道德問題,它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環境緊密相關。據此,網絡道德教育要從“現實”入手。

(三)網絡道德失範是現實道德教育問題的網絡體現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直接帶動了網絡社會的快速變化,這一變化速度遠遠超過網絡倫理的發展速度,由此引發了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規範空位狀態。衡量網絡道德失範的尺度是現實社會的規範,網絡道德失範是指網絡個體的網絡行爲偏離或違背了現實社會規範,這也體現了網絡道德的現實性色彩。網絡本身沒有罪過,網絡道德失範的罪魁禍首不是網絡。網絡道德失範的實質是網絡個體現實道德問題在網絡中的體現。網絡是一個沒有國界、缺少規範的公共場所,在這樣的公共場所人們易產生偏離社會規範的行爲。在精神空虛和壓抑的情況下,某些人將網絡視作逃遁現實世界的惟一“精神家園”,在網絡空間中毫無顧忌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因此,既然網絡道德失範源於現實問題,那麼解決網絡道德失範也應該從源頭—“現實”入手。

(四)學校是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

學校是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首先,學校道德教育不僅具有培養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社會成員的作用,而且具有規約社會道德的功能。家庭和社會處於一種相對分散的狀態,很難改變目前網絡道德混亂的現狀,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而學校教育可以透過有計劃、有組織的道德教育活動,不斷規約學生網絡道德的發展。其次,大部分青少年是在13~16歲時首次接觸網絡,這也是青少年學生上網的重要時期。在該階段,學生的主要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雖然不能忽視家庭和社會的作用,但無疑學校應對學生網絡道德做出更多的指導。

三、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從“虛擬”走向“現實”的路徑

網絡道德教育從“虛擬”走向“現實”必須基於兩條路徑:一是探索和遵循網絡道德教育規律;二是對學校道德教育進行“網絡化”調整。

(一)探索和遵循網絡道德教育規律

網絡道德教育規律在網絡道德教育研究中處於基礎地位。網絡道德教育規律隸屬道德教育規律的範疇,與教育規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教育有兩條基本規律:其一是教育的外部規律—從教育作爲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與整個社會系統及其他子系統的相互關係看,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其二是教育的內部規律—從教育作爲一個系統,其內部各因素或子系統的相互關係看,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相互制約。由此,網絡道德教育規律可以總結爲:網絡道德教育不僅要受到學校和學生生存環境的制約,更直接受到網絡社會的制約,同時受到學生網絡道德發展水平的影響。

1.網絡社會對網絡道德教育的制約分析。社會的發展決定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題,學校道德教育又透過將一定社會所推崇的品德規範與要求轉化爲受教育者的個體品德來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會有什麼樣的道德教育,每一個時代的道德教育都具有該時代特定的主題。網絡社會的特質直接影響網絡道德教育的主題,並滲透到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

從網絡社會發生的角度看,這個根植於現實的新興社會形態就是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使網絡個體在短時間內接觸整個世界。在這樣一個空間中,網絡個體接觸新事物、新觀念的頻率要遠遠高於現實社會。因此,培養學生快速鑑別並選取恰當價值觀念和行爲規範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時,網絡空間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開放、平等的世界,權威不復存在,在網絡上個體很難尋找到解答問題的訴求對象,因而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爲重要。從網絡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網絡技術一日千里,網絡社會隨之不斷變化,在這樣的情境下進行“數字化生存”需要網絡個體具有不斷的自我道德調試能力,即當新的道德問題與原有道德知識發生衝突時,個體能夠利用原有的道德知識解決問題並不斷豐富自己的道德知識。此外,由於網絡的管制措施遠遠落後於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社會是一個缺少管制的社會,網絡社會中的秩序更多地依靠網絡個體按“良心”行事,因而加強網絡個體的自律教育非常重要。

2.網絡道德發展階段分析。人的道德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網絡道德發展同樣具有階段性,但是其階段性特徵有別於一般意義上人的道德發展。其根本原因是:網絡道德與一般意義上人的道德發展起點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意義上的道德發展是伴隨着個體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由“0”開始。而就網絡道德個體而言,他們大部分是已具有相當道德水準的成熟個體或較成熟個體。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人的道德發展是向上的,不會由於處於一個新環境而發展道德逆轉。因此,網絡道德發展階段就是個體進入以網絡爲媒介的社會環境中,在面對一種新的社會環境時不斷調整自身道德規範的過程。可以說,網絡道德發展階段是一般意義上道德發展階段在網絡空間中的展示與變異。網絡道德發展的主要階段是:協入階段、迷惘階段、震盪階段、穩定階段和融合階段。 當現實空間中的個體進入網絡空間時,其本身已經具有的道德隨之進入網絡空間,並規範網絡個體初期的網絡行爲。該階段可稱爲協入階段,即個體協同已具有的“德”進入網絡空間,此甘‘德”等於“網絡德”

雖然現實環境中的“德”可以支撐網絡個體初期的網絡行爲,但由於網絡社會具有去中心的特點,再加之網絡社會秩序不明確、法律不健全,未形成網民認可的網絡習俗,因而網絡個體在面對這些情況時很快就會感到手足無措,進入網絡道德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迷惘階段。

網絡空間是一個快速發展、不斷升級的非穩定空間,網絡個體在這樣的空間中境遇是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的。網絡個體會根據各自的網絡境遇和已有的道德背景不斷嘗試新行爲,同時調整各自的道德準則。這時網絡個體進入了道德激烈鬥爭的時期,即是否透過嘗試網絡行爲進行道德調整或進行什麼程度的調整。這是網絡道德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震盪階段。

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網絡個體逐漸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網絡空間行爲規範—“網絡德”。“網絡德”雖然也會隨着網絡個體的網絡境遇與整體道德背景的調整而發生變化,但其總體特性已基本穩定。這是網絡道德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即穩定階段。

網絡道德和網絡社會不能脫離道德和整個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其連接通道就是網絡個體。網絡空間中的人雖然具有“符號人”與“現實人”的雙重身份,但是不可否認,兩者都是同一個體。人是具有自組織能力的,能夠將自身的各種習得進行融合和重組並表現出來。透過這一機制,個體的“網絡德”可以融入原有的道德,影響個體原有道德作用的發揮。這時,網絡道德發展進入第五個階段—融合階段,即個體已形成的“網絡德”與現實“德”相互融合,並一起規範個體行爲,而“網絡德”在現實空間的側重點是調整由網絡而引發的一系列現實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二)對學校道德教育進行“網絡化”調整

學校要成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就要把網絡道德教育納入學校道德教育範疇,對學校道德教育進行“網絡化”調整。網絡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因此,學校道德教育的“網絡化”調整意味着要在學校道德教育中適當加入“網絡”的內容,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擴充學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1.在學校道德教育內容中加強對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數字化生存有着與現實生存截然不同的特點。現實生存有着明確的時空界限,而“數字化的生活將越來越不需要仰賴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現實生存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而“數字世界從本質上說可以不斷升級”。在這種情形下,數字化生存與現實生存的差距在加速度地不斷擴大。維繫人們現實生活秩序的“道”越來越不能幫助維繫數字化生存的正常秩序,而數字化生存的快速變化特點又使人們不能在數字化實踐中及時、有效、準確地構建“網絡道”,進而造成數字化生存中“網絡道”的空位。同時,“網絡德”由於在網絡道德發展的震盪階段走向了各自不同的方向,從而出現“網絡德”的混亂,“網絡道”的空位也加劇了這一混亂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強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筆者認爲,核心價值觀是“網絡道”的基礎。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人類確實存在某些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如正直、善良、誠實、守信、尊重、責任感、正義感等,這些都是很多不同文化的人們共同認可的。可見,核心價值觀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準則的基礎。雖然“網絡道”的缺位爲網絡道德教育帶來了一定困難,但也應注意到:無論數字化生存如何變化,網絡社會中處理的仍然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仍受人類核心價值觀的支配。“網絡道”應該建立在覈心價值觀的基礎之上。教育者可以透過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行間接的“網絡道”傳授。需要注意的是,學校傳授的核心價值觀,往往以道德規則的他律形式出現。這些道德規則只有真正轉化爲學生的自律原則,才能起到規範學生網絡行爲的作用。

2.在學校道德教育中開發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方法是影響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網絡道德教育方法是以一般意義上道德教育方法爲基礎的,是一般意義上道德教育方法在網絡環境中的擴展。根據道德發生、發展的規律,可以將道德教育的方法分爲兩類:一是建構式方法,即從道德發生的角度,能夠有效促進道德認知一道德情感一道德意識一道德行爲這一完整鏈條發生的方法;二是修正式方法,即從道德發展的角度,當道德行爲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併產生扭曲現象時,對其進行矯正的方法。

要將建構式的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運用於網絡環境。虛擬情境中的道德教育可以部分解決道德認識問題,也可以激發道德情感,但不能引發真實的道德衝突,併產生真實的道德行爲。只有在真實道德教育情境中開展道德教育才能有效促進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識—道德行爲這一完整鏈條的發生。網絡環境對於網絡道德教育來說是真實的道德教育情境,在該情境中進行網絡道德教育能使學生產生正確的網絡道德行爲。

修正式網絡道德教育方法的運用,要建立在對網絡道德發展階段研究的基礎上。前文關於網絡道德發展階段的闡述,表明網絡個體在網絡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的道德需求,滿足網絡個體的這些道德需求可以有效防止網絡道德行爲的扭曲。同時,網絡道德發展階段的研究也說明了網絡道德行爲扭曲發生的原因,這爲解決網絡道德問題提供了依據。總之,只有綜合利用這兩類網絡道德教育方法才能促使網絡道德教育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