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遵守道德規範的論文

論文2.52W

學習宣傳和實施公民道德規範,是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下面給大家整理了遵守道德規範的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遵守道德規範的論文

  遵守倫理準則培養道德品質論文

摘要:資訊時代,網絡與大學生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網絡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給高校思想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分析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爲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設策略,有利於促進高校網絡思想道德建設的不斷髮展。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伴隨着互聯網對社會生活全方位的滲透,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方式,影響着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爲規範和價值取向。而受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接受新知識、新資訊最快,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當代大學生,網絡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行爲模式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一、網絡生活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1.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網絡爲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時空上無限制,道德上無約束的環境。大學生正處於自我道德判斷力的養成的重要階段。網絡資訊良莠並存,多元的資訊對免疫力不強的大學生極易產生衝擊,並讓他們在網絡提供的虛擬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狀態,造成他們責任觀念淡漠、判斷力缺乏。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容易消解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如果長期沉迷於網絡,失去了外在輿論和傳統習慣的制約,大學生的道德自我評價能力可能遲鈍,造成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2.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網絡的開放與封閉的矛盾、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危害。根據我們對897名本科學生(其中女生413人,男生484人)上網情況的隨機調查,我們發現學生上網聊天的佔50%,上網玩遊戲的佔45%,他們透過網絡遊戲、網絡聊天等形式,藉助於在虛擬空間中虛幻的良好感覺,尋找逃避現實困難的"麻醉劑"。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裏,網絡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學生處於人格與交往情境雙重分裂的環境和氛圍,這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3.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網絡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與傳統的直接交往相比,人與人之間的隔離不是減少了,而是不斷增大,使人際情感造成缺損。現實中許多大學生沉迷於虛擬網絡社會,迷戀網絡遊戲、聊天、交友或網戀,過度地在網絡上尋求刺激,封閉自己,脫離現實社會。這種間接的交往,使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機會減少,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真誠的交流難以實現,造成家庭成員間、同學間、朋友間的感情聯繫淡薄,導致大學生情商降低,交往技能缺乏,淡化個人的責任意識。

4.對大學生素質的影響。

大學生在網上的很多行爲,一方面缺乏有效地社會監督;另一方面由於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又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其自身又缺乏必要的個體道德自覺與自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導致大學生網上行爲的道德失範,給處於成長時期的青年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帶來極爲不利的影響。比如一些學生養成了完成作業“網上下載”的習慣,透過這種“巧走捷徑”的方式放棄了刻苦鑽研;有的學生爲了應考,居然公開在網上尋“槍手”期望一勞永逸地輕鬆畢業;有的學生爲了完成畢業論文利用網絡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學生沉溺於一些不健康的網絡內容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等等。這些問題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5.對大學生人格的影響。

自我的同一,身心的和諧是構成一個人穩定的個體人格的基礎。在“網絡社會”個體可不受約束地以不同身份出現,這樣就出現了個體“我”的分裂,導致了網絡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的不同一。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們可以毫不顧及地展示個性和本我的一面;可以毫不顧及地瀏覽暴力、恐怖和色情的資訊,追求着感官的刺激;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必考慮他人的看法和社會的規範。然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又必須接受來自社會輿論的監督,按照社會人的標準和道德原則生活和行事。網絡中人格的無限制性和現實生活中人格的約束性,共同作用於同一個個體身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人具有兩種人格的情況(。網絡內外的這種“雙重道德標準”極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導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發展錯位。

二、大學生網絡思想道德的建設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網絡優越的技術平臺,搶佔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如何改革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機制以應對網絡環境下的.新挑戰,是每一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做面臨的新課題。我們應積極地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博,勇於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戰,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思想道德建設。

(一)優化高校網絡文化環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網絡作爲一種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性因素,必然會引發人類精神文化生活和價值理念的深層次嬗變,這種嬗變最可能引發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轉變。所以,高校在加強德育教育的同時,更多的要關注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必須利用網絡的吸引效應,圍繞年輕的大學生羣體,針對他們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文化、科技活動,讓他們合理地安排社會活動、學校生活,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玩網絡遊戲,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使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和挖掘;把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到科技創新中去,在科技創造活動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二)提高網絡思想教育者個人素質,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新形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是“網盲”,不但要學習網絡知識、瞭解網絡、運用網絡,而且要學會把德育教育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具有良好的現代資訊技術的素養,要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加強“資訊疆域”的拓展攻勢,開闢“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利用網絡中文字、數據、聲音、圖形、動畫等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資訊,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激勵和引導;要主動研究現有的社會道德觀念中哪些是適應網絡社會的觀念,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借鑑西方有價值的道德倫理觀念,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以便更好地應用於工作。

(三)拓展教育時空,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大禹之所以能夠治水,在於放棄“強堵”,改爲“疏導”。大學生如何有效地面對挫折和挑戰,如何處理學業壓力和人際關係,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尋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視的內容,而做好大學生的網絡心理調適顯得尤爲重要。因此應鼓勵學生進行意志鍛鍊,堅持現實人格與網上虛擬人格的協調一致,儘量克服對網絡過度迷戀和依賴的不良心理傾向,勇敢面對現實生活,形成遵守網絡道德的堅強意志。因此高校可利用網上心理諮詢的平臺,積極開展網上諮詢,有的放矢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教育。

(四)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激發和培養內部動機。

隨着網絡的逐步延伸,資訊經濟社會對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還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大學生作爲我國人才的生力軍要適應資訊社會的發展趨勢,把握好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機遇必然要藉助生涯規劃,儘早地認識自我,完善個人的素質和修養,設計一生的事業發展路徑。而大學生對網絡遊戲上癮,完全是出於一種對遊戲本身的癡迷和熱愛,是出於一種內部動機的驅使。要真正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內部動機,就必須培養學生愛學習的習慣,並不斷予以強化。如果這一時期的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他們的學習動機就能被很好地激發,則對於其以後的學習生活能提供非常好的習慣支援。那些癡迷於電子遊戲的學生,實際上對電子遊戲也產生了一種類似“責任心”的情感,一切以遊戲爲最重要,有一種迫切“贏”得“戰”勝利的需要。如果對待學習上的難題也能象對待遊戲中的難題一樣,一切就會變得不同。

(五)教育管理相結合,實現校園網絡道德規範制度化

思想教育必須與適當的管理措施相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高校應當在法律規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導之外,制訂更明確具體的道德準則來規範和約束大學生的網絡行爲,把對學生的倫理勸戒和制度約束有機結合起,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爲習慣。在這方面國內外高校都有了許多有益的嘗試。③透過制定、完善並執行如《校園計算機網絡用戶行爲規範》、《大學生文明上網自律公約》等制度化道德規範,將網絡倫理道德指標納入大學生德育考覈體系。既有利於明確用戶職責和權利,也有利於查證和追究用戶責任,對減少大學生網絡失範行爲的發生是非常有益的。

網絡是先進生產力的標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如何正確地利用這一先進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轉換教育觀念,利用網絡優勢,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讓大學生能夠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在網絡環境下遵守規範的倫理準則,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爲,發展自我,勇於創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梅、梅英.教育與網絡道德問題談[J].雲南財貿學院學報,2003.(6)

[2]朱克京、吳漢榮.《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心理社會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4年(11),第796-798頁

[3]吳秋紅、廖岸催.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的遲滯與對策[J].河北廣播電視學報,2005(6)

[4]楊澤泉、鍾金雁.論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認識與網絡道德教育[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第22卷

標籤:道德規範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