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天龍屯堡的導遊詞範文

導遊詞1.16W

作爲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加深遊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龍屯堡的導遊詞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龍屯堡的導遊詞範文

天龍屯堡的導遊詞1

各位團友:

歡迎你踏上“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這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我是你們此次旅行的導遊,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地方是天龍屯堡古鎮,在到達景區之前我先簡單的大家介紹一下景區的概況。

屯堡位於安順市平壩縣的天龍鎮,距貴陽市72公里,“屯堡”二字有兩個概念,“屯”是古時候軍隊所駐紮的地方,“堡”是移民或商人所修建的居所,也是軍隊傳送書信,接待來往官員的地方。

屯堡起源於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征南事件,明洪武十三年,雲南樑王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徵南討伐樑王,經過三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樑王的反叛,經過這次事件,朱元璋認識到了西南穩定的重要性,於是名30萬大軍就地屯軍,這一屯,屯出了“悠悠六百年明代歷史活化石”,在漫長的歲月中,徵南大軍及家口所帶來的各自的文化與當地文化相融合,經過六百年的傳承,演變和發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屯堡文化。

正是有了西南的“屯戍之師”,才產生了世間“絕品”的屯堡文化,走進滄桑的屯堡村寨,你回驚訝的發現,在這個世界上竟還有這樣一種文化的存在,他不同於其他漢族文化,特不同於本土少數民族,它是相對封閉的。明代文化遺存。

屯堡人的語言、服飾、民居,生活方式等都還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夢。屯堡人的服飾被稱爲明代服飾的活標本,屯堡姑娘身穿短衣寬袖,婦女身穿長衣大袖,以青藍色爲主,領口爲斜耳鈕釦,姑娘梳一條長辯,婦女把頭髮挽起來,佩帶首飾和耳環,額頭剃光,因爲在屯堡人家,他們把頭髮稱爲苦發苦毛,因此在女兒出嫁的頭一天晚上,她們的母親就會幫她們把苦毛拔掉,表示出嫁以後回幸福,而且拔得越多表示越幸福。因此她們的頭上都會戴上白頭巾或者青色頭巾,這兩種悠久又各有不同的含義,青悠久表示在家族裏比較有地位或聲望比較高的老人,而包白頭巾表示剛剛新婚的。

天龍屯堡的街巷不但縱橫交錯,而且非常衆多,十分狹長。在巷子的兩端大多做有圓形的門。原來這門是爲了禦敵而建的。這樣,每條街巷既能單獨防禦又可聯合。進入巷中就如進了迷宮,如果敵人冒然進入,關上巷門,就如關門打狗

一般在巷戰中,高大的碉樓和民居里密佈的射擊孔、梭標孔對入侵之敵有致命的威脅。天龍屯堡的`民居很少有獨立的,它們都是戶靠戶地緊挨着。在漂亮的石頭院落裏,寬大的條石壘起的院牆被雨水沖刷得有些閃閃發亮。裏面的房子並不是一味的粗獷,上面也有許多精美的雕刻,蝙蝠、梅花鹿、麒麟和喜鵲代表着福、祿、壽、喜的寓意。陳姓在提那龍屯堡是一個大姓,而鄭姓在人數上與陳姓差不多,其次就是張姓和沈姓,這四姓人家是天龍屯堡的主體。

屯堡人是一個“尚武”的漢族羣體。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地戲,地戲顧名思意就是以平地爲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

地戲,顧名思義就是以平地爲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它源於明代的軍儺,是由徵南大軍帶人黔中的。屯堡人的祖先跳軍儺不是娛人,更多的成分是娛神,用這一種儺儀作爲出征的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

天龍屯堡的導遊詞2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貴州歷史名鎮,天龍屯堡古鎮旅遊,我是你們此次旅行的導遊XXX,大家也可以入鄉隨俗叫我一聲小娘娘,小娘娘就是還未結婚的小妹妹,結了婚的就稱爲大娘娘;那當然對沒有結婚的小夥子叫小“爺爺”,結了婚的叫大“爺爺”。

天台山是天龍屯堡文化旅遊區的亮點,據天龍古鎮1.5公里,從古鎮東西面即可眺望。天台山的山名有一個小小的傳說,傳說是天空中的伍條龍將天上一個蠟燭臺偷至凡間化成的山,所以城爲它天台山。天台山高60米,海拔1400米,總面積爲1200平方米左右,除西部連着一座小山外,四面幾乎均爲懸崖峭壁。如一嶺石崖兀立天疇,山雖不高,其勢陡峭,直插雲天,又似一座登天高山。天台山依山而建,爲木石結構,易守難攻,有着極強的軍事防禦特徵,被譽爲“石頭的絕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

輕推山門,拾級而上,滿目的綠色,古藤倒懸,山道兩旁隨處可見參天古樹,據專家鑑定,國家級的珍惜植物就有20多種,形成了一個純天然的綠色氧吧,所以遊客朋友可以多做一些深呼吸。在主峯懸崖下有一珠植於明代的古銀杏樹,要四五個人才能將主幹圍住。這棵樹被當地的屯堡人稱爲神樹,大家都將自己願望寫在紅布上然後栓在樹枝上,當地人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紅繩栓得越高,許的願也就會越靈。

天台山還有一怪就是在岩石中看到一些撐起來的小柱,當地人叫他們將軍柱,當地一些腰痠腿疼的人都會到財神廟的門口求取一棵小柱子來撐在岩石中間,據說撐上以後,腰不酸、腿不疼了,這就暗喻做人要頂天立地,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天台山的石頭建築,它是用大小不規則的石塊壘砌上去,而且石塊與石塊之間不摻雜任何粘合劑和摻雜物,經過四百多年的`歷史,它還是這樣屹立,實屬罕見。峯頂依山順勢建有一座寺廟,即“伍龍寺”,始建於明萬曆18年,被我國古建築專家張開濟、單士元學者稱爲山地石頭建築類型的代表。廟宇主體樑架高大,氣勢恢宏,其建築因形就勢,設計獨具匠心,規模宏偉,造型奇特,被古建築專家們稱之爲“古寺廟建築奇蹟”。伍龍寺建造奇特,遠看就如古城一般,構思巧妙,整體建築與奇峯、林木爲一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現在天台山的五龍寺已經被列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台山伍龍寺,這種建築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四合院的寺廟建築,它有大殿、東西廂房以及殿前倒座,臺階還有一至三尺高這種說法,大家擡頭看到兩邊的廂房比大殿要稍稍矮一截。西廂房白色的這面牆壁,它就是導致上面這個四合院是一個假的四合院,假如關上門和窗,就是像真的一樣,一開啟門,其實就是填補西廂房的一處假基腳。伍龍寺上方有塊匾,寫着“恩沾北闕”。這就要從天台山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談起,由於天台山位於滇黔古驛道,是重要的關隘,所以歷年被委任到這裏駐守的官員都是享受皇恩的意思,北闕:就是指北方的宮殿。再往下看這口石缸,上面刻有“水月清華”,它的兩旁還有一對明朝的吉祥物——麒麟,下面還雕刻一些吉祥如意的花紋,有龍和魚,因爲在屯堡人的意念裏,龍和魚都是生活在水裏,這樣就能預防火災。

天台山之美,建築第一。建築之美,美在依勢造型,靈施巧布,能於有限山岩上創造出豐富的建築空間,同時展現出屯堡建築共有的軍事防禦性。我國的建築師張太濟讚譽天台山伍龍寺是“藏在深山中的明珠”、“中國古代山地石頭建築的一組絕唱”。天台山除了有能看能摸的實體美以外,還有衆多的人文之美和傳說。清初,吳三桂去滇途中曾投宿在伍龍寺三個月,與寺僧友善。臨走時留下了自己的朝笏、朝服、腰刀三件物品作爲紀念。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參觀的天台山之旅全部結束,神奇、美麗的天台山,相信大家不會忘記吧。最後我衷心感謝大家一路上的支援和配合。歡迎大家下次再到屯堡參觀旅遊。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謝謝,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