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清明的作文(精選7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清明的作文(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清明的作文(精選7篇)

清明的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詩人杜牧寫的清明多麼有意境啊!

可我腦海中清明時節應該是小雨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嘩啦啦……嘩啦啦……”田野裏的小草,路邊的小樹,看上去都格外清爽,披上了淡淡的綠裝。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映山紅都競相開放,它跟其他的野花比起來格外引人注目,有鮮豔的大紅色,有淡淡的粉紅色,有看上去有點像白色的淡紅色,它們相互映襯着,好像把羣山打扮成一羣“小姑娘”,漂亮極了!

在清明時節,還有一種花肯定不得不說,那就是油菜花,清明節的時候,滿田野的油菜花金燦燦的,非常漂亮,還給人一種豐收的感覺,滿田野的油菜花預示着即將到來的豐收的季節!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相傳清明節前一兩天是寒食節,爲什麼有寒食節呢?據說在春秋時期,介子推與晉文公流亡於列國,介子推割大腿肉供晉文公充飢。而在晉文公復國後,介子推卻拒絕了晉文公提供的高官厚祿,與自己的母親一起歸隱在綿山,晉文公不得已焚山逼迫,介子推依然不出山,最後與母親抱樹而亡,後來晉文公便把他葬在綿山,修寺立廟,並規定老百姓在介子推亡故的這一天吃寒食,並且禁火,後來就相沿成俗。在中國古代,祭祀一般都選在寒食節這一天,直到後來才慢慢改成清明節。

介子推能在困境中對自己的主子如此忠心耿耿,而後來又寧死拒絕回報,那是何等的氣節啊!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怪不得大家要把介子推的忌日作爲寒食節,並作爲祭祀的日子,這是對他人品的真正肯定!

清明的作文2

小的時候,對於清明的印象是簡單的,是清晰的。記憶中的清明是簡單,圖畫上面有幾縷香霧,有燒掉的紙錢,有些許貢品。

當時的我對於清明的理解很淺薄,畢竟是一年接觸一次的,當時的我們也對此很新奇。有時候我們也會盼着清明快到來,小學時讀到"清明時節雨紛紛"時的驚奇,畢竟在我印象裏,清明節那天大多是晴天。

和着輕柔的春風,蝶在花間玩耍,蜜蜂陪着它,摟着一捆清明棍,偶爾冥花會被勾住,會引起我們的些許笑聲,一點兒也沒有"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味道,氣喘吁吁地爬在厚厚的石階上,俯瞰腳下那片沃土。

直至開始,乖乖聽從大人的叮囑,關心的也只有打鞭炮和燒紙錢,而墓的主人也不記得是否曾經見過,清明就這樣過去了。

那時候的清明,只要一顆童心和準備擁抱大自然的心情就夠了。

我漸漸長大,每次心情也更加沉重,因爲我認識到,這是一個祭奠,緬懷先烈和親人的日子,發覺物是人非,物人皆非的時候,內心變得空蕩蕩。

樹木愈加變的更少,花和動物也少了,雖然石階還是和以前的一樣,錯落有致,但在心中總覺得少了一份情趣。極目遠眺,看到的也只是山外的"鋼鐵森林"。

但不變的是我們的那份心,對先祖的敬重的。不變的是我們的習俗,來到先祖的墓前,每一步都是安靜的,敬重的。上貢品,打鞭炮,燒紙錢,上香,不等香燒完,便默默的離開。

綿綿的雨揉打着我的心扉,淡淡的霧搖曳着我的懷念,淚眼朦朧,依稀望見燈火闌珊處,思想有些迷濛,心有些顫動……

又是一年的清明過去了,但在我的心中似乎少了些什麼。

清明的作文3

人們習慣於在清明緬懷祖先,追思先人,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會在清明節這天回老家“掃墓”,我被父母生拉硬拖着回到了鄉下老家。

幫大人折完了紙花就上山了,又走上了已經走了無數遍的山路。跨上這座山,一種熟悉的感覺撲鼻而來,混雜着幾縷泥土的芳香。我曾經有過無數“夥伴”,一路走去,嗨,豇豆花好久不見了,你又漂亮了不少。咦,黃花大媽,去年結了多少果實?呃,是勿忘我啊,記得我嗎?哎!可愛的小草冒出了尖尖的腦袋,你又長高了多少。

到了墳前,愉悅的心情就像一盆灰炭,“唰”地被水澆滅了。爺爺,您還好嗎?常常看見您的畫像卻從來沒見過,因爲您在我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過世了,只好這樣陪您說說話,時間也不多,一年纔來一次。您好長時間沒人陪您聊天,一個人悶吧?不悶?也對,有梨花陪伴着你,再煩惱的事也會忘光了。奶奶常常說您,自己家裏東西壞了,經您叮噹敲上一陣就行了,鄰居家有事要幫,您也是很樂意去做。您的艱苦樸素風範,一直保留到現在,櫃子、凳子、桌子……哪一樣不是您親手做的。不幸的是您在五十多歲時就離開了人世,當您重病在牀,與病魔做着殊死抵抗時,卻不忘翻字典,想着給我取名字。您不用擔心,我會繼續將您的優點發揚光大,梨花又開了,您最愛梨花卻不知爲何。既然喜歡,那它一定會明白您的心意。梨花生生不息的代代相傳,您的思想也會永駐。

從山上下來,我一直沒有再說話,一個人回去了,大家也都走了。墳邊只留下一株梨樹,一株開滿了花的梨樹,花兒白,真的很白,也很漂亮,獨立在山林之中……

清明的作文4

清明節的早晨,雖有些許陽光,可佔了更多天空的卻是那厚重的雲層。這雲層如千斤重擔,壓在人們的心頭,彷彿連呼吸都有些困難,更不用說去爬山上墳了。

來到我家的墳地,更覺得心情低落,墳周遭全都充斥着雜草和不知從哪兒飄來的塑料袋,墳前都散亂的擺着上一次上墳留下的紙錢以及早已乾透、又經歷了風吹雨打的殘敗祭品。有的已經完全掉色,扭曲得不成樣子了,看着它們,心情也愈發沉重了。

所以上墳的第一步,便是打掃了:拿砍刀把墳前多餘的枝條砍掉,把老舊的祭品掃到一邊,在周圍的松樹上扯下幾束松針鋪在墳頭,再插上新的香……

打掃衛生時總能感到心情舒暢,因爲幫助別人(即便他們已故)總會覺得舒心。一段時間過後,我們已經將墳翻新了一遍。看着這些已故親人們的“居所”重新變得整潔,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對一座墳感到好奇,它看起來不是很陳舊,無論是石料還是土質都比其他的墳新。媽媽走過來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你小舅,實在是可惜啊!”我正準備開口,媽媽又說:“年紀還輕就不在了,因爲車禍……”我們都沉默了,在心底默默緬懷他,傷感又一次涌了上來。

下山的時候,我發現陽光已經穿過厚重的雲層,灑在了地面上,我內心的陰霾也逐漸散去了,沐浴在陽光裏,這個清明節似乎又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

過去的終將過去。祭奠死者是爲了讓生者更加珍惜現在的生命。我們在緬懷死者的同時,也要更加精彩的活着。

忽然想到電影《尋夢環遊記》裏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我們牢記逝者,也是對他們愛的一種體現。有的人死了,卻還活着。

清明的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這祭拜死去的親人的日子裏,爸爸帶上我和好朋友一家,還有一位抗戰老兵—黃爺爺,一起來到嶽麓山。

我們來到山下,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車,一同往山上走去。突然,九十四歲的黃爺爺不走了,爸爸問:“爺爺,您怎麼啦?”黃爺爺捂着胸口,皺着眉頭說:“我的心跳很快!”爸爸忙扶着他在路旁的木椅子上靜靜地坐着。不多久,一輛銀白色的汽車在我們的面前停下來,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下車後朝黃爺爺走來:“來,黃爺爺上車吧!”。說完,那位爺爺和爸爸一起扶着黃爺爺上了車。

來到目的地後,我們迅速下了車,哇!眼前的景象把我們驚呆了,在紀念碑的周圍站滿了各式各樣的人,有的手裏拿着雨傘爲老爺爺擋雨;有的一手持着白菊花,一手持着香燭;有的`站的筆直,認真傾聽抗戰老兵敘說他們過去的故事;有的彎着腰爲陣亡將士祭拜;還有的手拿攝像機爲人們拍下這一幕……我忍不住問爸爸:“他們爲什麼要來祭拜呀?這些都是他們的親人嗎?”爸爸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躺在這裏的都是抗戰英雄們,他們爲了祖國,爲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聽完爸爸的話,我思緒萬千:那些抗戰士兵爲了國家,爲了人民,冒着生命危險去戰鬥,是多麼的偉大啊!這麼多的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我也應該啊!想到這裏,我也向爸爸要來一根香和一朵白菊花,學着大人們的樣子在墓碑前深深地鞠着躬。

公祭活動在濛濛細雨中結束了,人們懷着無比自豪的心情離開了嶽麓山。

今天雖然很冷,但是我感覺到了人間的溫暖。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愛國、愛兵、愛人民的好學生。

清明的作文6

古人有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的確,這樣一個並不喜慶的節日總是伴着綿綿的細雨,至少在我的記憶裏,陰雨和清明是不變地組合。然而,今年卻是個例外。也許是雨記錯了日子,在清明前就匆匆跑來了,等到清明來臨時只是微微地陰了一下,便留下明媚的陽光跑開了。

藉着這晴好的天氣,我同父母一同來到北塬上踏青,欣賞大自然的春景。當我們路邊一處墓園時,我停住了腳步。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種地方,因爲很幸運地沒有什麼親人在這裏安息,便省去了掃墓活動,也免去了很多悲傷。

原以爲墓園是陰冷、寂靜、荒涼,甚至還有點恐怖,而當我真正站在這裏,眼前的一切卻是安祥的、整齊的。也許是少有人至吧。這裏異常地潔淨,高大的樹木也很威嚴挺立,站在山坡下擡頭望去更像是整齊的建築。

今天應當是這裏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候了,我見到了許多前來拜祭的人,也有未入學的小孩,與同齡的小夥伴在樹蔭下玩耍,在他們眼中,這裏只是他們新的遊樂場,還無法理解大人們的哀思心情。

不遠處有位老人,頭髮花白,他坐在一處墓邊,地上放一個簡易的收音機,播着低緩的樂曲。我看見他摸着墓碑,笑着,輕輕地像是在說些什麼,安靜地,溫柔地。

有匆匆燒着紙錢的中年人,草草結束,拍拍灰塵快步離去。也有默默悲傷低頭不語的掃墓者。

清明掃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既是對逝去的先輩和親人的哀思和緬懷,也是一種感恩的表示,激勵生者更應自強和奮鬥,最後,我站在山坡下,對着山上的墓地鞠了一躬,願他們安息!

清明的作文7

清明節又到了,家家戶戶都在忙着準備祭祖掃墓,按照我們寧海的習俗,當然不能缺少麻餈。星期六,媽媽提起籃子,帶我到田間地頭挑“青”。“青”的學名就是艾草,葉子像豆瓣兒,撥開草叢,到處可見。

回到家,我和媽媽把一大籃的“青”擇了,清洗幾遍,然後放進鍋里加點水煮。不一會兒,媽媽揭開鍋,只見大堆的“青”已經蔫了,榨出綠綠的汁水。她用勺子撈起“青”擰乾,切碎盛到大碗裏。

爸爸把米淘洗乾淨,放進大蒸籠裏。旺火一燒,鍋裏一下子變得熱氣騰騰的,水泡一個接着一個冒出來。我站在一旁,聞着米飯散發的清香,饞得直流口水。鄰居叔叔呢,清洗石臼,準備搗麻餈。

不一會,爸爸端起那籠已經蒸熟的米飯,往石臼裏倒,然後舉起搗杵,用力地砸呀碾呀,那軟軟的米團一下子就變形了。爸爸幹得滿頭大汗,叔叔在旁邊添水,左鄰右舍的小夥伴都趕來了,圍着石臼嘰嘰喳喳,我也像小尾巴,緊緊地跟着大家,看見白白的米團興奮地說:“我要甜的。”媽媽拿來青和糖,均勻地撒在米團裏,爸爸用一根粗粗的木棍在粉團上來回地滾動,直到壓成平整的薄片爲止。

一個大大的“圓盤”呈現在眼前,色如碧玉,香氣四溢。我更饞了,在旁邊不停地催促:“好了嗎?我都快餓扁了。”阿姨說:“馬上就好了,第一塊肯定給你!”她邊說邊往粉盤上均勻地撒些松花,然後拿起菜刀,一塊一塊地切起來,有的長,有的方,還有菱形……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塊往嘴裏送,滑溜溜、軟綿綿的,甜到心底!旁邊的小朋友也你爭我搶地吃起來,好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