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九華山導遊詞(通用15篇)

導遊詞4.96K

作爲一位盡職的導遊,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藉助導遊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怎樣寫導遊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華山導遊詞,歡迎大家分享。

九華山導遊詞(通用15篇)

九華山導遊詞1

閔園景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爲一體,既有山莊田園的秀美,又有蓮花佛國神祕。環境清幽,四季涼爽,空氣清新,是療養、度假、著述的佳境。景點有龍溪、怪石、竹海、鳳凰老鬆、華嚴洞,還有全國重點保護寺廟慧居寺以及二十多座民居式的尼庵羣。

據傳唐代這裏有一戶姓閔的,產業豐盈,這方圓百里都是閔員外的。金地藏初來九華山時曾向閔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傳至今。後來閔公父子皈依佛門,閔氏沒有後代,於今九華山沒有一戶姓閔的人家。閔園景區位於天台景區西麓,與九華街隔峯對峙,爲南北走向的大峽谷,面積約遠平方公里,是一個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型遊覽區。這裏田園山莊秀美,環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療養、度假理想之地。

閔園至拜經臺索道下站,該索道1993年動工,1994年10月正式營運。下站位於鳳凰鬆上方,上站設在拜經臺,全長1350米,高差476米,爲單線脈動循環吊廂式,吊廂6組計18只,單向運輸能力爲340人/小時。原爲國產設備,1999年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奧地利名牌產品,更換了鋼繩和吊廂,性能先進,安全可靠。公司實行規範管理,先後榮獲國家旅遊局、共青團中央聯合命名的”全國青年文明號”、省級文明單位、省安全文明生產生活區示範點和省婦聯授予的”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該索道連接九華山兩個重點景區,上有國家和省級重點寺院天台寺和拜經臺,下有聞名遐邇的鳳凰鬆,羣峯環抱,蒼翠欲滴,乘索道觀天台、閔園風光,盡收眼底。

九華山導遊詞2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蓮花佛國——九華山旅遊,此刻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九華山的概況: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是我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它與山西的五臺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普陀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大家明白嗎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而我們九華山呢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原先叫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大大小小有99座山峯,有九座山峯異常突出,所以稱爲九子山,之後呢詩仙李白來九華山遊玩,看到層巒疊翠的山峯,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之後人們就將九子山改名爲九華山。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在我們九華山修行,最終99歲的時候圓寂。佛教界認爲他生前的苦行和圓寂後的肉身與佛經裏所記載的地藏菩薩很相似,所以就認爲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佛教徒們稱他爲金地藏。九華山也所以被視爲地藏菩薩的道場。此刻有寺院90多座,僧侶600多人,是一個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聖地。

說着說着咱們已經到了,來了這佛教聖地,當然要感受一下佛的仙氣,那麼,今日我們就先從這寺院最多的九華街景區開始吧,進入九華街景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門坊。他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九米,大家請擡頭看下,橫額上刻着“九華聖境”四個大字,這可是康熙皇帝手筆哦!過了門坊,下頭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大家隨我一齊踏上這古橋,我們一齊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對着我們的就是祗園寺了。他是國家重點寺院,是九華山唯一一座宮殿式廟宇,規模在九華山四大叢林裏是最大的。它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和藏經樓等十多座單體建築組成。各位遊客請注意看下這山門,大家有沒有發現它偏離了大殿的中軸線大家明白爲什麼嗎因爲啊!歪置山門可是有講究的,一來是爲了避邪,二來是門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在進入寺廟之前,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走進寺廟的時候要一腳跨過門檻,寺廟的門檻是佛祖的肩膀,大家必須不要踩下去,二是不要在裏面大聲喧譁或是將紅塵的笑話帶入寺廟中,三是請大家不要隨意觸碰僧人的法器。

下頭大家就隨我一齊走進祗園寺去領略它獨有的魅力吧!我們此刻的位置是天王殿,大殿的兩邊,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民間又稱風調雨順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大家請看大殿正中,那裏供奉着的笑咪咪的就是彌勒佛,這位在彌勒背後的,就是韋馱菩薩,他是守護釋迦牟尼的神將。

好的,各位遊客朋友請跟緊小王,注意腳下,由天王殿向外走,就來到了大雄寶殿。那裏供奉着三尊身高12米的大佛,中間的是釋迦牟尼,兩邊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而大殿兩邊上,想必大家必須都猜到了,對!供置着的就是十八羅漢塑像。大家再隨我往後走,大殿後側呢,供奉着的是文殊、普賢菩薩坐像。這幅“海島觀音”大型立體浮雕,是雕在釋迦牟尼佛像背後的,這是一幅濃縮中國佛教諸佛菩薩的全圖。

後面的朋友請跟上,緊隨我們的隊伍,出了祗園寺,我們就來到了化城寺,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祖寺。大家能夠看到化成寺外面有一個石頭平臺,平臺上頭有娘娘塔跟一口井,因爲__時候被毀,此刻只剩下一個臺基,據說呢金喬覺當時在這邊修行,他的母親十分十分的想念他,就跑來找他,因爲思念之情呢,害她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瞎了,金喬覺他就用這口井幫她洗眼睛,之後呢他母親就復明了。所以這口井稱爲稱爲明眼泉,後人爲了紀念他母親就在旁邊建了娘娘塔。

踏着99級蓮花臺階,此刻我們就到了肉身寶殿,請大家看下匾額上的字:月身寶殿!爲什麼叫月身寶殿呢因爲以前的月和肉是相通的,所以此刻很多形容人身體器官的字都會有一個月字旁。肉身寶殿的建築十分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石塔,石塔下頭就是金地藏的肉身,農曆7月30是他的生日,也是他圓寂之日,那天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朝拜。走進肉身寶殿大家能夠看到門頭上懸掛着地藏菩薩的誓願:衆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被稱爲大願菩薩。相信有大願菩薩的保佑,各位今後必須會好遠常伴。

接下的我們就去百歲宮,百歲宮始建於明代,供奉着無暇和尚的肉身。相傳無暇和尚修行時,主要食用黃精.丹蔘等野生植物,並且刺舌血拌金粉抄寫一本佛經,用了20多年抄完經書,圓寂是110歲。在百歲宮中肉身殿,能夠看到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佛像,頭戴僧帽,身披袈裟,端坐蓮臺,享萬世香火。九華山已發現14具肉身,多爲年齡百歲左右僧尼留下的,可能與他們長時間吃素,圓寂時體內水份比較少,坐化瓷缸密封性好等因素有關。

後面朋友請跟上,接下來我們就要去天台景區了,俗話說“不上天台,等於沒來”,說明九華勝境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站在天台峯上能夠看九華街的全景,天台景區的主要景點有觀音石.大鵬聽經石等怪石,還有金地藏剛到九華山修行的地藏洞,留有地藏菩薩神蹟的古拜經臺,地藏菩薩傳經佈道的主要場所天台寺,好了,讓我們一齊乘纜車向天臺景區出發吧!

九華山導遊詞3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爲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衆多。

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裏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佈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衆四五千人。現在儲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九華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華山發展,佛教更加興盛。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最後選在了我們的九華山修行。夜間露宿在山上的山洞裏。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餓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黃精。最後在他99歲的時候圓寂。佛教界認爲他生前苦行,圓寂後與佛經裏所記載的地藏菩薩相合,尊爲地藏菩薩應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時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稱爲金地藏。九華山也就自此被闢爲地藏菩薩的道場。唐代後,九華山佛教聲明漸著,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經有150多座了。祗圓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四大叢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開放以後,古老的佛山舊貌重輝。現有寺院90多座,僧侶600多人。是一個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聖地。

遊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此爲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00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裏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纔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爲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爲“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爲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裏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羣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竹喧,令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峯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爲“九華十景”之一。

九華山導遊詞4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快到九華山,大家先聽小柯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樣待會到了,我們就可以更快的進行遊覽了。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爲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衆多。

遊九華山,首先要到九華街,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此爲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xx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九華山導遊詞5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遊區的主要景區,這裏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並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華山原來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做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山峯秀麗,高出雲層的山峯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

下面我們首先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門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築。橫額上鐫刻着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勝境”四個大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獅。門仿端莊典雅,過了門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好,游完祇園寺,我們現在來到的便是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化城寺石階下有宋代石獅一對,一雌一雄,古拙渾厚。化城寺依地形漸次升高,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基本儲存了開山祖寺原有風貌。

好了,我們九華山的遊覽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感謝各位對xx工作的支援與配合,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繼續爲大家服務,祝大家一路順風!謝謝!

九華山導遊詞6

大家好!旅途勞頓一路辛苦,首先歡迎各位來到靈山佛地九華山觀光禮佛,我姓X,是九華山旅行社的一名導遊,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及其本人和司機向各位致以最真誠的問候,願九華山所供俸的大願地藏王菩薩保佑各位閤家安康萬事如意有求必應!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爲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衆多。

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裏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佈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衆四五千人。現在儲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遊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此爲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00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位置是位於芙蓉峯下海拔600米的九華街,這裏是全山的接待中心,沿着街道向前走我們就來到了九華山的開山主寺-化城寺,據佛經中記載:一次釋加牟尼與小徒下鄉佈道,走了很遠,小徒飢渴交加,坐在地上不起來了,這時佛祖手指前方說:前有一城,速去化齋。徒弟立馬就來了精神。其實所謂化城就是佛祖點化而來的。

還有,在進寺之前要注意一下幾點:一是在走進寺廟的時候要一腳跨過門檻,寺廟的門檻是佛祖的肩膀,大家一定不要踩上去,二是不要在裏面大聲喧譁或將紅塵中的玩笑話帶入廟中,三是請大家不要隨意觸碰僧人的法器。好,我們走進化城寺。化城寺……

接着就到了肉身寶殿,請大家看一下扁額上的的字:月身寶殿!爲什麼叫月身寶殿呢?因爲在以前月和肉是通假字,所以現在很多形容人身體部位器官的字都會有一個月字旁。

肉身寶殿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這肉身即是地藏王金喬覺的肉身,唐元貞十年,金喬覺在九華山修行75年後99歲圓寂,3年後開缸,其遺體綿軟,顏面如生,撼其骨節有金鎖般響聲,依佛經中所示,乃菩薩應世,遂尊爲地藏王菩薩。

走進肉身殿,可以看到門楣上懸掛着地藏大願:衆生渡盡,方證菩堤;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被稱爲大願菩薩。相信有大願菩薩的庇佑,各位今後也一定能好運常伴。

而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裏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纔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爲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爲“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爲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裏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無暇和尚的金裝肉身。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羣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

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竹喧,令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峯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爲“九華十景”之一

好了,各們朋友,短暫的九華山之旅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希望大家心願達成來九華山還願時,我還能爲大家服務。

九華山導遊詞7

唐代詩人李白曾胡“或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千古名句。

假期中,我有幸跟爸爸到九華山兩日遊。

天台是九華羣峯之冠,古人有不到天台不算遊過九華山的說法。因此我與爸爸到九華山的當天早晨,便馬不停蹄地向天臺進發。

一場大雨剛過,喚起漫山雲霧,我和爸爸穿雲破霧踏上山徑。山路兩旁衫竹成林,泉水淙淙。遠遠望去,天台峯高插雲間,如一把穿天銀劍佴立在雲霧之間。我們一邊趕路,一邊欣賞着沿途風景,經過百歲宮,四香閣,直至天台峯下的鳳凰古鬆前。

仰望天台,峯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綵帶從雲間飄蕩下來,遊人似一個個小白點,零零星星散佈在綵帶上,緩緩地向上移動着。

起初,我勁頭十足,趕過了幾位白頭髮的老教授,但是,隨着山路的明顯變陡,我的衝勁漸漸小了。走了一不一會已汗流浹背,肢上像掛了鉛似的不走了,小花好像在說:“這麼快就想打退黨鼓真沒用。”我一聽生氣了,於是接着向上爬。

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我們終於登上峯頂。此時看到萬壁上的“非人間”三個字,覺得非常非常的傳神,讓我懂得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啊,攀登高峯,必須會出極其艱辛的努力!

九華山導遊詞8

各位朋友幾天的行程,還有10分鐘就要結束了,在此刻要和大家說再見的時候我真的還捨不得說那兩個字,說真的這次旅程的成功離不開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與合作,幾天裏我們大家從相識到相知最後成爲了朋友。我知道我有的地方還做的不夠好,希望大家在最後的幾分鐘裏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我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的努力和學習。

最後祝願大家走的時候帶點我們XX的佛氣和XX的靈氣帶回家中保佑你的全家“事事順利、萬事如意。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隅,兩人總能相逢”,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將來在XX或者是你們那裏能和大家相會,我期盼着,再見各位。

九華山導遊詞9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導遊王兵,歡迎大家來到有着蓮花佛國之稱的九華山旅遊。我身邊是司機李師傅。大家在九華山遇到我,我一定會讓大家玩的開心,遊得盡興。最後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九華山,它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的峨眉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並稱爲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我們的九華山之前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山峯秀麗,高出雲層的山有九座所以叫做九子山。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此,先後寫下“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華山因此而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來到這佛教聖地,當然要感受一下佛的神氣,那麼今天我們就從這寺院最多的九華街景區開始,我將逐一的爲大家介紹。

選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座石門坊。橫額上還刻着“九華聖境”四個大字,這可是康熙皇帝御書呢!過了石門坊,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我們一起步入仙境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祗園寺的大殿。祗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裏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叢林寺院。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啊,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呢是爲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在寺廟的前院牆上有一條石刻“泰山石敢當”5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看這是做什麼用的啊?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來那我就公佈謎底啦,這個呢是我們祗園寺獨有的,是用來辟邪鎮妖的。

好,我們就走進這座古寺。過了山門就是天王殿,殿中央前面供的是笑口常開,袒胸露乳的彌勒佛。他的背後是韋馱菩薩。天王殿的左右分別是四大護國天王。好的,各位朋友,請跟隨小王,我們繼續往裏走。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大雄寶殿了,你們看,左爲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中間的是佛祖釋迦摩尼。右邊爲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後牆的兩邊是文殊和普賢菩薩坐像,兩側還有十八羅漢,大殿背牆還有一組高20米。寬7米的巨型海島塑有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及善財童女等大小近百尊塑像。好的,後面的朋友請跟上隊伍,咱們前往另一個地點。

出了祗園寺,我們就來到化城寺,化城寺位於化城盆地中心而得名,是九華山的開山祖寺。各位向我手指的地方看,在我們不遠的池前廣場中有一座石條壘成的塔基,那就是娘娘塔。據說金地藏的母親得知金地藏卓錫九華之後,不遠萬里跋涉尋兒迴歸。由於一路風霜雨露,眼睛快要失明瞭,金地藏就用廣場邊上一口井裏的泉水給母親洗眼。終於感動了上天,治好了母親的眼睛。金地藏更用心伺候母親,並向她細說姻緣,終於被感悟,留山助兒護佛。後人在廣場上建此塔紀念她。

沿着這條小巷右轉轉去,我們就來到九華山的象徵—肉身寶殿。九華山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按常規推理常人一旦去世,肉軀很難儲存,但奇怪的是,在九華山屢屢發現圓寂後的和尚和尼姑肉身不腐,肉身寶殿中安藏着金地藏肉身,俗稱肉身塔,又名“地藏墳”。肉身寶殿綠茵縈繞,環境優美,遊人衆多,香火旺盛,每逢地藏法會,這裏更是人山人海。

好了,今天的的遊覽就即將接近尾聲了,感謝大家這一路上的合作與支援,途中照顧不周的地方還請大家包涵。九華山水看不夠,佛需看緣在重遊,期待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後祝大家一路順風。

九華山導遊詞10

從九華山的山腳想上看去雲霧繚繞,各種奇鬆怪石,是不是美麗極了呢。現在我們坐車去山頂,在山頂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一棵是公樹,一棵是母樹。據說,這兩棵古樹還是“詩仙”李白栽下的呢!現在我們呢再去九華山最古老的寶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門前有一個半圓形的放生池,大家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呀,寶殿正門口對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峯,一位風水大師說這是凶兆,所以讓小和尚們在寶殿前建了一個半圓形的放生池爲弓,並與旁邊的石象打齊爲弓箭,守衛寶殿。大家可以在寶殿內拜一番,裏面的地藏菩薩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樣。

現在我們來到了九華山最有名的景點,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雲霧繚繞,山徑連綿起伏,像一條綵帶從白雲間飄落下來。大家可以看見上山的遊客像一個個小白點,散落在綵帶上。

好了,現在我們準備下山了,以後有機會的可以再來,有緣的話我再給大家當導遊。

九華山導遊詞11

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我是導遊小雨,很高興我們相聚在這裏,希望我們一起度過一次美好的旅遊。這裏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有九十九座山峯,是佛教的聖地,所以人們爲了保平安,都會來九華山拜一拜佛,並遊覽九華山的壯麗的景色。

從九華山的山腳想上看去雲霧繚繞,各種奇鬆怪石,是不是美麗極了呢。我們坐車去山頂,在山頂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一棵是公樹,一棵是母樹。聽說,這兩棵古樹還是“詩仙”李白栽下的呢!現在我們呢再去九華山最古老的寶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門前有一個半圓形的放生池,大家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呀,寶殿正門口對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峯,一位風水大師說這是凶兆,所以讓小和尚們在寶殿前建了一個半圓形的放生池爲弓,並與旁邊的石象打齊爲弓箭,守衛寶殿。大家可以在寶殿內拜一番,裏面的地藏菩薩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樣。

現在我們來到了九華山最有名的景點——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雲霧繚繞,山徑連綿起伏,像一條綵帶從白雲間飄落下來。大家可以看見上山的遊客像一個個小白點,散落在綵帶上。

好了,現在我們準備下山了,以後有機會的可以再來,有緣的話小雨再給大家當導遊。

九華山導遊詞12

雖然捨不得,但還是不得不說再見了,感謝大家幾天來對我工作的配合和給予我的支援和幫助。

在這次旅遊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謝謝大家不但理解我而且還十分支援我的工作,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情使我很感動。也許我不是最好的導遊,但是大家卻是我遇見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一起度過這難忘的幾天這也是我導遊生涯中最大的收穫。作爲一個導遊,雖然走的都是一些自己已經熟的不能再熟的景點,不過每次帶不同的客人卻能讓我有不同的感受,在和大家初次見面的時候我曾說,相識即是緣,我們能同車而行即是修來的緣份;而現在我覺得不僅僅是所謂的緣了,而是一種幸運,能爲最好的遊客做導遊是我的幸運。

我由衷地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援和配合。其實能和大家達成這種默契真的是很不容易,大家出來旅遊,收穫的是開心和快樂;而我作導遊帶團,收穫的則是友情和經歷。我想這次我們都可以說是收穫頗豐吧。也許大家登上飛機後,我們以後很難會有再見面的機會,不過我希望大家回去以後,在和自己的親朋好友回憶自己的愉快旅行時,除了描述我們這裏如詩如畫的景色外,不要忘了加上一句,在我們這裏有一個導遊小X,那是我的朋友!

最後,預祝大家旅途愉快,以後若有機會,再來這裏會會您的朋友!

九華山導遊詞13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爲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衆多。

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裏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佈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衆四五千人。現在儲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遊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此爲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00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裏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纔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爲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爲“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爲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裏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羣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竹喧,令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峯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爲“九華十景”之一。

九華山是令人神往的蓮花佛國。它以燦爛的佛教文化和奇麗的自然景觀爲特色,是遊覽、觀賞和開展科學文化活動的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陽,新姿煥發,活力再現,現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九華山坐落在池州市東南境,她是池州旅遊業的品牌,是池州人民的驕傲,是安徽”兩山一湖”風景區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爲使名山披錦繡,更快地躋身於國際旅遊先進行列,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指導、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這本九華山導遊詞。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的同志,尤其是幾位老同志退而不休,辛勤筆耕,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編撰任務。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我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敬意。這本書資訊量大,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圖文並茂,以模擬導遊撰文,準確、鮮明、生動,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爐,頗適合導遊人員學習和使用,也可供廣大遊客閱讀和欣賞。我相信,這本書的問世將會把你帶進九華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美妙神奇的境界。我在池州工作多年,深深熱愛九華山。我衷心祝賀此書的出版,並樂之爲序。

“九華天下神”,這是當代詩人嚴陣今年7月重遊九華山時留下的感慨,悠久的佛教歷史,秀麗的自然風光,神祕的肉身現象,奇特的地域文化,使千秋名山異彩紛呈,獨具魅力。

導遊詞與名山勝景,猶如畫龍的點睛之筆,面對九華山這樣一座千古名山,一篇好的導遊詞可以幫助你傾聽它歷史的迴音,追尋它文化的源流,聆聽它美妙的傳說;可以引領你尋訪名士的蹤跡,體味佛門的幽深,感受肉身的傳奇、、、、、、。總之,,好的 導遊詞就像視窗和橋樑,透過它,可以增強你的遊興,引導你走進九華山去觀光、探勝。

然而,長期以來,九華山的導遊詞花樣繁多,層出不窮,有時關於同一個景點的介紹出現幾種不同的“版本”,弄得遊人、香客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對九華山的歷史掌故信手拈來,隨意“發揮”,以訛傳誤,以致於影響了九華山的形象。爲正本清源,兩年前,在我上九華山工作之初,省旅遊局高蔚青局長囑我組織編寫一本規範化的導遊詞。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的幾位同志,特別是退休的老同志不辭辛勞,筆耕不筆耕不輟,終於使《九華山導遊詞》得以問世。在此,我謹向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

《九華山導遊詞》約14萬字,旁徵博引,史料翔實,既闡幽發微,又淺顯易懂,同時模擬導遊,琅琅上口,引人入勝,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是一篇創新之作。相信此書的出版,可以正本清源,去蕪存菁,將會推動九華山導遊講解的統一和規範,爲九華山加強對外宣傳,提升影

響力發揮作用。

九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是一篇導遊詞所能概括的,有待於世人共同發掘整理。組織編寫導遊詞,是我們在景區文化建設上的一次嘗試,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大家指教。

朋友們:我是九華山(某某)旅行社的導遊,熱忱歡迎各位來安徽九華山旅遊觀光。

九華山導遊詞14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早上好!很高興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早上與大家見面!首先呢,請允許我代表銀龍假期旅行社感謝在座的各位朋友對我們旅行社的支援和信任!讓我有今天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同車而行,並且還能夠爲大家提供服務!我呢,姓張,是大家這次的全陪導遊,大家叫我小張就可以了!

小張雖然稱不上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但是我的笑容絕對是燦爛的對工作也是盡心盡力的這兩天如果您有什麼要求或者建議都可以跟我提出來,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的!若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夠好的也希望大家提出來這樣可以給小張一個改正的機會!等一下我會把我的名片發給大家,當您有什麼需要或幫助的,隨時撥打小張的電話號碼,二十四小時爲您開機!

接下來請允許我隆重的爲大家介紹一下我身旁這位——我們此次行程掌舵的——方師傅,當然了你們現在只能看到他偉岸的背影了。方師傅是我們旅遊車隊一位非常優秀的司機哦!他曾手拿方向盤,腳踩剎車板在我們中國大陸上安全行使了百萬餘公里,同時我們的師傅也是旅遊界有名的三好先生,人好車技好服務態度好,開起車來一心一意,對待客人全心全意,這幾天我會和師傅共同配合協作讓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旅途。

九華山導遊詞15

相傳九華山原爲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峯。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後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爲閔讓和父子。金喬覺來山後,居詮在東岸峯的巖洞裏(後人稱之爲“地藏洞”),巖棲漳汲,過着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長老諸葛節等數人結伴登山,一路但見深山峽谷,荊榛莽莽,寂靜無人。到得東崖,見巖洞內唯有釋地藏孑然一身,閉目端坐,旁邊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數白米摻雜觀音土煮的剩飯,衆長老爲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肅然起敬。於是共同籌劃興建禪舍,供養地藏。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廟宇建成,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衆常住寺內的條件。其大弟子、首座僧用瑜,身體力行,斬荊披棘,率衆墾荒,鑿渠開溝,造水田,種穀物,勞動自給,堅持苦修。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張巖,因仰慕地藏,施捨甚厚,並奏請朝廷將“化城:舊額移於該寺。郡內官吏豪族,紛紛以師禮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獻大量財帛。金喬覺,聲聞遐爾,連新羅國僧衆聞說,也相繼渡海來華隨侍。

1000多年來,肉身寶殿雖有興廢,但迄今氣魄非凡。肉身寶殿建於高臺之上,石柱,紅牆,鐵瓦,漢白玉鋪地,正門高懸“東南第一山”匾額。階。殿中央七層木結構的“地藏塔”,塔基用漢白玉砌成。塔內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薩,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騎着涉水如飛的“諦聽”,左爲他的弟子道明,右爲道明的父親閔公。因爲道明先入空門,成爲父親的師兄。塔的前後安置着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兩側是十殿閻羅拱衛而立。整個大殿莊嚴肅穆,連遊人說話都輕聲細語,或者以眼神示意。順着雕樑畫棟的走廊來到殿後,有一個半月形瑤臺,牆上貼個大字“布金勝地”。每當地藏圓寂之日,國內外香客都到此朝拜進香和施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