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介紹山西普救寺導遊詞

導遊詞2.45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導遊員在遊覽時爲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介紹山西普救寺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介紹山西普救寺導遊詞

介紹山西普救寺導遊詞1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永濟愛情文化節)

普救寺之所以名揚天下,主要是元代戲劇大師王甫實的雜劇《西廂記》寫得生動深刻,流傳廣泛,影響深遠。《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在蒲東普救寺內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爲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使他們爲其所讚歎,所感動。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西廂記》的問世,特別是自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問世以來,在我國曆史上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有文人撰聯:從情始以情終字字情句句情一章一節一回一折一本書裏全寫的是情西廂記中人物皆爲情生真個情憾天地;惜情來慕情去人人情紛紛情一磚一石一草一木四堵牆內無處不是情普救寺裏和尚也是情種好個情染境界。

中央電視臺《鄉約》欄目在普救寺實地拍攝

由於《西廂記》故事的廣泛流傳,普救寺也隨之名揚天下。因此,劇以寺而生,寺以劇而名。《西廂記》的問世,使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爲“鶯鶯塔”而聞名遐邇。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着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爲蜚聲著譽的遊覽勝地。

介紹山西普救寺導遊詞2

位於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於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

從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寺院建築佈局爲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爲唐代,中軸爲宋金兩代,東軸爲明清形制),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寺後是一地勢高低起伏,形成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懸險如削,鶯語雙亭飛檐翹角。荷花池塘上橫架曲徑鵲橋,亭橋相接、湖山相銜。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爲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迴音效應著稱於世。遊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遊人連連稱奇。據方誌中稱之"普救蟾聲",爲古時永濟八景之一。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爲"鶯鶯塔"而聞名遐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着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爲蜚聲著譽的遊覽勝地。

它是中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迴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爲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爲世界六大奇塔。

摺疊傳說五代時,河東節度使作亂,後漢朝劉知遠派郭威去討伐,圍蒲州年餘,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問策,僧曰:"將軍發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爲誓,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更名普救寺。

歷經歲月滄桑,寺內殿閣僧舍均已毀坍湮沒,唯有13層、高37米的舍利磚塔(俗稱鶯鶯塔)依然屹立於土崗之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依據唐代佛教寺院的佈局和西廂記故事的格局修復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瓏的西廂書齋、方整寬敞的塔院、崔相國夫人和鶯鶯小姐所在的佛居別墅等建築都已落成,它們依山而築,錯落有致。

介紹山西普救寺導遊詞3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來普救寺觀光旅遊,很榮幸能爲各位做一次嚮導。

〈山門〉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據史料記載,隋初已有,是一座千年古剎,千餘年來,幾經滄桑,反覆興廢,1986年以來新修復的普救寺總佔地103畝,建築佈局爲上中下三層臺,東中西三軸線,(西軸爲唐代,中軸爲宋金兩代,東軸爲明清形制),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

普救寺之所以名揚天下,主要是元代戲劇大師王實甫所寫出的雜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祥地,它描寫的是: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老夫人帶着女兒鶯鶯一行30餘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暫住。此時,河南洛陽書生張君瑞赴長安趕考,路過此地看望同窗好友白馬將軍,不巧天降春雨,道路泥濘,住宿於蒲州城中。聽店小二說此地有一座普救寺,是則天娘娘的香火院,蓋造非俗,前來遊寺中與鶯鶯小姐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奏出了一曲反抗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主的凱歌。

〈臺階前〉 這兒的臺階總設定108個,佛經上說人的一生要經歷108個磨難,所以這兒便設108個臺階,只要你能誠心登完這些臺階,便會消災免難,接福接壽。

〈鐘樓前〉 這座鐘樓全高17米,分兩層,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築。這口鐘重約四噸,94年浙江瑞安鑄造,鐘樓的鐘在古時主要起報時、寺警等作用。

由於《西廂記》故事發生於普救寺,所以這裏每一座建築都與《西廂記》有着不解之緣,這座鐘樓的二樓在“白馬解圍”一折中便起到“觀陣臺”的作用。當時河中府渾緘元帥病故,亂軍失統,守衛蒲津橋的將領孫飛虎聽說相國之女崔鶯鶯長的如花似玉,貌似天仙。便帶領5000人馬將普救寺團團圍住。揚言:“三天之內如不交出小姐,便將普救寺一把火燒掉,僧俗寸斬不留。”老夫人迫於無奈,許下諾言:“誰能退得賊兵,便把鶯鶯嫁給誰。並倒賠嫁妝。”好啊!張生挺身而出,書信一封,由寺內武僧慧明突圍而出遞與白馬將軍,這白馬將軍姓杜名確,原與張生是同窗好友,八拜之交,後棄文從武。官拜徵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兵馬鎮守蒲關。接信後火速趕來,

張生聰明阿!爲顯示朋友威力,就請法本長老、崔老夫人登鐘樓之上觀看如何生擒孫飛虎。因此便起到“觀陣臺”的作用。

〈迴廊前〉 至此108個臺階已登完。大家請看,普救寺位於永濟市境內的峨嵋塬頭,南邊是巍峨的中條山,西邊可以看到白如襟帶的黃河水,依山傍水,風水寶地。寺前坡底即是長安通往北京的古驛道。當年慈禧西逃時就路過此地。

〈迴廊內〉 大家請看:這座古塔便是鶯鶯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內的瞻禮建築,塔高39.50米,共十三層,可以登九層。距今已有430多年曆史,寺內原塔創自隋唐,工制壯麗,毀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天的一次地震之中,後8年(1564年)四川銅梁進士張佳胤任蒲州知州。黃河水連年氾濫,爲根治水患,他深入民間,尋求良策,有個精通風水之道的人告訴他說:“蒲州城兩頭尖,形狀好似一條船,城東官道如條纜繩,舍利塔如維繫之柱,如今塔已不存,船無柱可攬,郡城就象浪裏孤舟一般搖擺不定。”於是張太守捐俸倡之,這座塔雖形制古樸。卻與北京天壇迴音壁、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省大佛閣石琴齊名,並稱中國古典園林僅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如果在塔西20米處擊石,塔上回聲就如蛙鳴一般,是普救一絕,請大家稍後欣賞。

這四周的迴廊即是當年張生與鶯鶯小姐第一次相遇之處。鶯鶯一家在普救寺後院住下後。“可憐天下父母心”,老夫人怕“門掩重關蕭寺中”的鶯鶯小姐悶壞了身子,便對紅娘說:“紅娘,看寺內無閒雜人燒香時,帶小姐出去轉一轉,別把身子給悶壞了。”於是紅娘陪伴鶯鶯進佛殿上香後行至塔院東廊,張生正由法聰陪伴遊寺:“參了菩薩,拜了聖賢,登了寶塔,將回廊繞遍。”行至西廊時正巧與鶯鶯相遇。“剛剛的打了個照面,就風魔了張解元。”張生隨口脫出一句:“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風流業冤。”隨即眼花撩亂口難言。這時的小姐正手拈鮮花,在陽光底下,渾身上下,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