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學習總結

學習科學與技術學期總結論文

篇一:《學習科學與技術》期末總結論文

學習科學與技術學期總結論文

學習能力是人類的基本生存能力,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不僅決定着現實的學業成就,而且是決定今後事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本書作者桑新民教授在開篇就說了就說了這樣一段話: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學會運用現代資訊技術高效地學習、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這些學習能力是在資訊社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21世紀是人類又一部千年史冊的開端。在這一時代的轉折點上,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出工業文明,步入資訊時代。資訊時代的來臨不僅改變着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好學習方式,並導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等教育越來越走向網絡化、虛擬化、國際化、個性化,這對高校師生既是嚴峻挑戰,又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人類步入資訊時代有兩個重要的技術槓桿,就是多媒體和Internet。計算機發展到多媒體階段是一次質的飛躍。同以往的計算機相比,多媒體計算機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第一,使計算機的應用範圍迅速拓展;第二,使計算機更加人性化,變得簡單易學,便於普及。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不僅成爲人類步入資訊時代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而且成爲資訊時代來臨的一個顯著標志。網絡的發展,尤其是Internet的出現,進一步將資訊時代的社會細胞連爲一體,這是人類智慧的聯網,由此創造出全新的網絡文化。Internet透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人類的智慧匯聚到覆蓋全球的巨型複雜網絡系統之中這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而且創造了一個外化的、每時每刻都在急劇發展的全人類的大腦。每個社會成員只要能同它“聯網”就能迅速擴充自身的知識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網絡資源的人將變得極其孤陋寡聞。這個新時代充滿殘酷的替代選擇:對於那些擁有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來說,新時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對於那些缺乏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來說,當就工作消失、舊體制崩潰時,他們將面臨失業、貧窮、絕望的悲慘前景!多媒體和Internet已成爲資訊時代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和

社會條件,成爲使人類走出工業文明、步入資訊時代的兩個最重要的技術槓桿。而掌握、駕馭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則成爲資訊時代必須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成爲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資訊時代的“通行證”。因此,在這樣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

對學習的研究是當今世界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探索,有關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成爲高校各專業學生必須瞭解和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爲一名大學生,只會考試時遠遠不夠的,僅憑個體狹隘的學習經驗,也不可能成爲一個高效率的學習者,只有善於瞭解和捕捉國內外關於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導和改善自身的學習,才能真正成爲一名聰明的、緊跟時代步伐前進的優秀學習者。而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作爲教育資訊化和資訊化教育的生力軍,更應該學習這門課程。

人類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能力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進階的漫長髮展過程,人們對學習的認識同樣經歷了一個由片面到全面,由現象到本質的逐步深化的過程。教育學視野中的學習定義:學習是人類(個體或團隊、組織)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是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隨着人類學習活動的發展,人們從不同角度開始了對學習的研究。形成了三大學習理論流派:行爲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行爲主義對學習的定義是學習室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行爲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其核心主義爲: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繫,從而獲得新的經驗的過程。

認知主義認爲學習的實質是個體已有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擴大的過程,客觀刺激只有在同化於主體的認知結構以後,才能對刺激產生反應,學習才得以發生。其核心主義爲:學習的結果是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包括了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認爲知識不是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師生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網絡,

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

三大學習理論有其聯繫也有其區別:

其聯繫在於建構主義理論是行爲主義、認知主義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建構主義理論是學習理論從行爲主義到認知主義之後發展到又一階段,它繼承了過去認知心理學的若干思想。

而其區別在於:行爲主義強調反覆強化訓練,不注意主觀因素,忽視學生個性發展;認知主義強調個體的主觀心理機制,主體是學習者,學習是主動學習的行爲,主張發現學習;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知識,統一行爲和認識。

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學習,但人是如何學習的,人與動物的學習有哪些本質區別,專家爲什麼會比新手有強得多的學習能力,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這些問題,是我們以往很少思考、也很難想清楚的問題。由於不瞭解當代學習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我們只能依靠以往的學習經驗和習慣來學習,致使學習的效率不高,甚至存在厭學情緒。面對資訊時代迅速增長的知識體系,大學課程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能瞭解與掌握人類的基本學習規律,轉變低效率的學習行爲,我們就難免成爲時代的落伍者。

學習科學探究的成果向人們展示出,在知識與資訊的感知覺識別、記憶表徵、提取應用三個方面,專家與新手存在明顯區別:對專業知識感知和理解水平、模式識別的差異;對專業知識記憶表徵、思維加工和深度解讀能力的差異;迅速靈活地提取應用相關資訊能力的差異。

元認知這一概念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有關認知的知識,二是對認知的調節。也就是說,一方面,元認知是一個知識實體,它包含關於靜態的認知能力、動態的認知活動等知識;另一方面,元認知也是一種過程,即對當前認知活動的意識過程、調節過程。作爲“關於認知的認知”,元認知被認爲是認知活動的核心,在認知活動中起着重要作用。再學習的是元認知與認知的區別。元認知和認知都屬於人的認識和思維活動,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認識和

思考的對象不同;②活動的內容不同;③作用方式不同;④發展速度不同。從本質上講,元認知是不同於認知的另一種現象,它反映了主體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同時兩者又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認知是元認知的基礎,沒有認知,元認知便沒有對象;元認知透過對認知的調控,促進認知的發展。元認知和認知共同作用,促進和保證認知主體完成認知任務,實現認知目標。然後學習元認知的結構、元認知的作用以及元認知能力的培養。

學習是個極其複雜的現象,學習的對象、內容、形式、過程千差萬別,同時,學習者的學習目標與需求、知識與經驗背景、學習水平和能力、性格特徵等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提高學習效率,不僅需要了解學習的分類,而且要使每個學習者不斷加深對自身學習特點與學習個性的自我意識。最高效的學習既要符合學習對象的特徵,又要符合學習者的個性特徵,對這兩者的把握就成爲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和提高學習能力的訣竅。

對於學習的分類,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學習類型。學習的類型依據學習對象和內容分爲:狹隘知識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社會規範的學習。依據學習方式劃分學習類型:奧蘇泊爾在認知領域對學習從兩個維度分類,一是根據學習材料的性質及學習者對材料的理解程度,將學習分爲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二是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爲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習者的個性差異從個體差異與個性化學習、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個性差異以及多元智能與個性差異這三個方面進行學習。

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促使學習者不斷實現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瞭解和研究了學習科學的新進展和新成果,認識到符合學習對象特點和學習者個性特徵的學習纔有可能是高效的學習。然而,學習實踐活動作爲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經常會受到教師、學生、環境、內容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偏離學習目標。所以,學習不僅需要有明確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策略,更需建立起一套靈敏、完善的學習反饋機制,使學習者能夠及時、客觀地獲得各種學習評價資訊,從而對學習過程各環節、各因素進行調控,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學習目標。

學習評價作爲學習系統的反饋調節機制,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起着重要作

篇二:學習科學與技術學期末論文

學習能力是人類的基本生存能力,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不僅決定着現實的學業成就,而且是決定今後事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本書作者桑新民教授在開篇就說了就說了這樣一段話: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學會運用現代資訊技術高效地學習、學會在研究和創造中學習,這些學習能力是在資訊社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這是一個資訊的時代,人類步入資訊時代有兩個重要的技術槓桿,就是多媒體和Internet。計算機發展到多媒體階段是一次質的飛躍,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不僅成爲人類步入資訊時代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而且成爲資訊時代來臨的一個顯著標志。Internet透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人類的智慧匯聚到覆蓋全球的巨型複雜網絡系統之中這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而且創造了一個外化的、每時每刻都在急劇發展的全人類的大腦。每個社會成員只要能同它“聯網”就能迅速擴充自身的知識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網絡資源的人將變得極其孤陋寡聞。這個新時代充滿殘酷的替代選擇:對於那些擁有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來說,新時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希望的世界;而對於那些缺乏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來說,當就工作消失、舊體制崩潰時,他們將面臨失業、貧窮、絕望的悲慘前景!多媒體和Internet已成爲資訊時代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成爲使人類走出工業文明、步入資訊時代的兩個最重要的技術槓桿。而掌握、駕馭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則成爲資訊時代必須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成爲每個社會成員能否進入資訊時代的“通行證”。因此,在這樣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

學習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的深刻內涵、學習的主體人是透過什麼方法來如何學習的、不同的學習主體因爲個性的差異來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類型、以及學習後的評價學習中怎樣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以前中學的學習模式基本上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老師就在前面引領着我們一步步地往前走,擔心我們會迷失方向。我們也習慣了,就跟着老師走。但是到了大學,我們習慣了的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了。因爲進入大學就意味着你跨進了社會一大步,因此你要學會獨立學習、自主學習,要充分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成爲你的大學是否成功的度過衡量的一個基本標準。

在剛開始接觸這門課時,我不知道這門課到底要講什麼,我認爲學習不就是老師講課學生認真聽課,然後聽不懂的請教老師、或者和同學們商量只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就行了,學了這門課後才知道學習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學習不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僅是指聽老師講的內容,學習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既包括“學”也包括“習”,“學”是指人的認識活動,而“習”則是指人的實踐活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探討的也個重大問題:知與行的關係,把二者統一起來構成完整的學習概念。實際上,學習是學、思、習、行的總稱。當然也包括技術的學習。因此在我們的學習活動中既要學會學還要學會習,簡單點來說就是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知識本身,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而且,資訊時代要求我們要掌握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我們要善於在平常的學習中把握學習的規律,看到最新的知識前沿,學會高效學習,學會團

隊協作學習。學會各種資訊技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大學中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這樣在兩年後的畢業季,無論我們是考研還是找工作,我們都能以最自信的微笑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挑戰。

每個人都應找到一種最好的學習方法,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個人的學習習慣學習時間愛好的不同等都是影響學習者學習效率的因素,這也是這門課程中所說的學習者個性差異。針對自己的學習個性,我找到了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我喜歡在晚上學習,因爲晚上安靜,也就是因爲學習了這門課好像讓我一下子就找到了方向,記得在大一時學習PS,我是屬於那種比較笨一點的學生,一直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也因此我的這門課學到的東西很少,相反,在這一學期開設了FLASH這門和PS不分家的課,因爲學習了學習科學與技術我瞭解了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我的FLASH學得比較好點雖然離那些優秀的同學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我覺得團隊型學習是很好的方法。 創建良好的學習夥伴關係和學習化團隊,這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對團隊中每個成員的學習效率產生着決定性的影響,而且對健康人格的發展和協作、交往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門課成爲我們提供了這種團隊學習的機會,我們班分成了八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課題的研究,最後在課上把本小組的研究成果向同學們和老師彙報。我們小組是第一組,我們組彙報的課題是學習者的個性差異,雖然我們組彙報已經有一個月多了,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我們小組的彙報情況,我是我們小組第一個去講的大約講了近半個小時,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講臺上作爲一個老師面對這麼多同學來講,那一次我可是鼓了莫大的勇氣才站在講臺上的,在我們小組正式彙報之前我們進行了一次排練,我當時就很緊張,是他們我們組的成員給了我鼓勵讓我有勇氣去講,講完後他們給了我最大的掌聲,我不會忘記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我覺得人不管在什麼場合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那麼就算有些觀點可能不對,但是你已經贏得了人生的一半,那次的彙報不能算的上是很出彩但是是我們小組共同努力做出的成果,而且也贏得老師的肯定。這就是團隊的力量,所以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纔不會乾涸,人也是一樣,只有你真正的融入到集體中時你纔會發現集體的力量是多麼的偉大。從這次課中我也學到了很多,一個團隊要想發揮出最大的能量就要每個成員都真心的付出,平等的交流,那麼就能收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團隊學習提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效率,讓我們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習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的開設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它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學習觀念,引入了新的學習觀念,是我們每一個人學到的不僅是最新的知識而且還教會了我們生存的能力,因爲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爲了生存。

學習不僅需要理論和方法,而且需要介於理論和方法之間的技術,學習技術既是學習理論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又是具體的學習方法的綜合和規範化。學習技術不是孤立的學習方法,而是具有內在聯繫的一整套學習方法體系。所以學習技術是我們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不同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的非常有用的方式。這也是開篇桑新民教授告訴學習者的話。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是競爭的世紀,是人才的世紀,要想成爲人才就要學會自主學習學會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在交流與協作中學習,透過本課程的學習我發現了自己很多方面存在的差距,比如說關於PPT的製作,說到做大家都會但是要想做出精美的令人賞心悅目的PPT來就要有創新的想法和發散性的思維,還要有持之以恆的意志,另外,在人羣面前說話的能力也是需要鍛鍊的,本課程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和方

法,教給我們溝通的技巧和表達的能力。本課程同樣爲我們呈現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好處,以及使用多媒體的方法。

當然了學習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是一門理論性的課程偏向於文科,對於我們理科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難度,在學習的整個期間我也有很多地方不甚理解,就一帶而過了,也沒有具體的請教老師和同學,還有在各個小組彙報時所提到的各種資訊獲取工具比如BBS、虛擬社區、搜素引擎的使用等在課下我也沒有具體的去嘗試,這是我做的不好的地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方面,但總的來說,這門課程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前對於理論課,我都是很頭疼的,但對於學習科學與技術這門課我卻偏偏愛上了它,每次小組彙報或老師講課我都坐在前排,而且還能做筆記,這也培養了我好的學習習慣。

這一學期不知不覺已經快結束了,回顧這學期學的知識,受益匪淺,不僅瞭解了學習理論知識,在多媒體資訊技術方面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所存在的不足,那麼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學習生活中,在生活的點滴中加強鞏固知識內容,並且發揮自身的學習優勢,克服學習障礙,激發自己學的興趣和動力,並注重在學習化團隊建設中培養協作學習精神,在全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中理解和體驗資訊時代學習正在經歷的變革,更新學習觀念運用科學的學習理論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發展,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成爲真正會學習的學習者。

篇三: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個人總結

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有軟件的涉獵,也有與紙質書的糾纏;有個人的任務,也有團隊的共同奮鬥。可以說,這個課程讓我們接觸的東西,很多很多了。

何謂學習?如果讓我來定義,也僅僅是簡單的一句話——掌握新知識並加以應用的過程。但是這麼寬泛的一個話題,真正成爲一門課程來進行授課,單單言語的傳遞顯然不能有任何的效率。而我們這學期在課程上所做的儼然是一個最好的方法。每個人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強大的通訊設備與資訊傳遞工具早就將學習變成一種無處不爲的“常態”。與學生進行探討交流,我想是最好的方式;而多年的“被學習”也應該換換了吧。

所以,我們進行了,超過半個學期的團隊研究性學習。

每個課題,都有不一樣的切入點與可做點;每個團隊,都有不一樣的特徵與個性;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有不一樣的能力與優勢。如何下手,如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最優價,就必須依靠我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摸索。這就是自主學習,這就是團隊學習。

個人覺得這種學習方式,是切合時代教育的發展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也就必然性地提高,對學生對本課程的投入時間與精力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這一方面,就得扯到一個團隊領航人物的作爲這方面的問題。這一點在此就不詳述。關於團隊的藝術,在今後的各個領域中或學習中,想必也是能夠有更深體會的。但我只想說,團隊之所以爲團隊,就必須有相互支援相互提醒的這種自覺。這一點我也做不好,以後就得多多改善在這方面的一些習慣了。

另外,時間觀念性很重要。不論做什麼事情,包括學習,都得有計劃的推進,否則明日復明日地瞎混,也成不了什麼作爲。

最後,一句總結,我在這個課程中>收穫的不僅僅書本的知識,還是很讓我感到很有價值的。但是,課程始終離不開課本。期末就好好地背吧!

篇四:學習科學與技術學習心得

學習是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名詞,因爲每個人都是離不開學習的。但是學習究竟是什麼呢?作爲一個上了十幾年學的一個大學生,就像絕大多數學習者一樣,我之前似乎從來不曾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雖然沒有什麼厭學的情緒,單卻也沒有太強的學習主動性。我之前的學習狀況似乎就是一切按照老師的安排來學習,人家怎麼學我就怎麼學,老師讓我學什麼我就學什麼。那時在我的思想裏,學習就是完成老師的任務。但是自從我接觸了學習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後,我發現學習絕對不是這樣的,也絕對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在對學習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的近三個月的學習裏我對學習產生了一些新的看法,這徹底打破了我過去對學習的認識。

首先,學習是一種技術 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來,那麼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和資訊技術高速發展的世紀。這些最先進的技術在與整個社會融合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也就與學習融合在一起。在資訊時代的挑戰面前,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瞭解和體驗資訊時代學習正在發生的歷史變革,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資訊素養,掌握資訊時代的學習能力,

能夠運用資訊技術進行閱讀,寫作,計算,學會用腦圖整理筆記,制定學習計劃等等都是在這個時代裏生活的人尤其是我們這些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學習技術。在這個時代不掌握這些基本的資訊學習的學習者必將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裏被淘汰。所以在這個時代掌握最新的學習技術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生存法則。

學習還是一種與人相處合作之道。走到一起時開始,團結是進步,共同工作是成功。我認爲,共同學習更是一種成功。在對《學習科學與技術》學習中,分組學習正是對這一點的最佳體現。團隊學習以他絕對的效率優勢必將成爲以後最最主流的學習模式。

《學習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能夠系統地教授學生關於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具體指導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當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學習障礙和挫折時,它可以給予我們正確的指導和幫助。透過學習《學習科學與技術》後,我們還可以提高我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好的適應我們在以後的工作崗位中遇到的嚴峻的挑戰壓力。 透過學習《學習科學與技術》,我們會更善於瞭解和捕捉國內外關於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導和改善自身的學習。使自己成爲一名聰明的、緊跟時代步伐前進的優秀學習者。

透過小組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共同研究,使我們每個人都受益非淺.懂得了以前不懂的知識,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只有緊密的團結,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團隊力量,是團隊力量大於個人力量之和.同時,按時完成團隊分配的任務,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團隊學習,可以使”自主學習”的好處更好的體現.學會團隊學習就是學會在這個社會的最佳生存之道。 學會學習,然後才能學會生存。

篇五: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學習小結

在這一學期選修了這門課,可能和剛開始想的有點不一樣。因爲覺得這是一門師範類選修課,應該跟課堂教學有一定的聯繫,可是這門可主要在於如何用電腦技術。不過透過學習這門可我受益匪淺,知道了很多關於電腦方面的知識,有很多簡單的軟件工具什麼的,經常會用到,但是瞭解卻不深。學習了這門課以後知道了很多隱含的功能,使學習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便捷。

我把這門課的學習過程分爲理論上的學習和電腦操作上的學習兩部分。關於理論學習着重於人的思維方式及智力開發之類。

在這一塊,我們瞭解了腦的構造及其工作原理。神經細胞——我們的大腦有大約1千億活動神經細胞。每個細胞又長出樹狀的分支以存儲資訊,每個細胞可長出多達2萬個樹枝狀的樹突。每個細胞就像一臺高功率的電腦。每個細胞,透過沿着一根長長的軸突傳送電化資訊,與其他細胞相連。根據科學家對於人腦的研究把思維方式分爲左腦型,右腦型和混合型。左腦型的人喜歡用邏輯的或線性順序的方式處理資訊,像個雄辯家,善用語言和邏輯分析;像個科學家,善於抽象思維和計算;做事計劃性、條理性強,有責任心。右腦型的人喜歡以直覺的方式處理資訊,像個藝術家,在藝術活動上有天分;充滿創造性和想象力;空間概念較強,善於把握整體;記憶力強。混合型的人對左右腦的偏愛取決於學習情景、學習任務等因素,有時較多地使用左腦,而有時較多地使用右腦;左右腦之間的聯繫有的緊密,有的不緊密。根據這些特點,我覺得我應該是屬於混合型的那類。

瞭解了大腦當然要知道如何開發,多從事一些和右腦功能有關的活動,如多使用左手、左腳,多進行想象力訓練、圖形識別練習,讀書時要善於隨時歸納大意,欣賞音樂、繪畫、電影等都是鍛鍊與發展右腦功能簡便易行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們還學習了學習的類型及學習者的個性差異從學校教育的現實,我們可以將它分成:知識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社會規範的學習。培養學生了解資訊知識、識別資訊需求、檢索資訊資源、分析評價資訊、有效利用資訊、遵守資訊道德規範的教育活動。 另一方面就是電腦技術的學習,這一部分的學習就較爲具體,透過上課的示範後,自己再嘗試,熟悉一些關於電腦的基本操作。現代教育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爲核心的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而資訊技術,因其具備的多重優勢與特性,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在實際教學中的發展應用創造了的必要前提。本文擬以論述資訊技術如何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情境創設、學習資源設計、協作學習環境設計和學習效果評價發揮作用。在資訊技術環境下,智能化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透過聲音、動畫、高質量視頻、虛擬現實等資訊化表述,將教學情境動態化、形象化,生成對學習者具有吸引力的外部表徵,透過網絡技術,通訊技術,WWW技術使學習者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現實的情境,並透過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目標,並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所以透過這個課程的學習加強了電腦技術應用的基礎知識,有利於以後的在工作中的應用。

在這個課程的最後過程中,回顧這學期學到的知識,受益良多。不僅瞭解了學習理論知識,在多媒體資訊技術方面也有了一定提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學習生活中,在生活的點滴中加強鞏固知識內容。

篇六:學習科學與技術單元重點與難點總結

第一單元 資訊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

本章以一個全景式的方式概括介紹了資訊時代發展的技術槓桿以及文化內涵,剖析了資訊時代學習方式正在發生的歷史變革,展示當今學習的一個基本概況,並且提出了與新的學習方式相關的一些基本的概念,這些概念爲後面課程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基礎。本章提供了一個現代學習的宏觀背景,使學生在學習後面章節的時候不自覺的會將學習放在資訊時代這個宏觀背景中進行思考,理解,從而挖掘其中的深層意義。

重點概念:學習方式、資訊素養、21世紀的能力素質、E-learning

重點內容:學習方式的三次演變、資訊素養的培養

難點:

1) 資訊時代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也更困難;

2) 資訊時代讀、寫、算的變化。

在教學中建議讓學生以列舉事實、討論的方式來加深理解資訊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

第二單元 學習究竟是什麼

本單元對古今中外的學習概念和學習定義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比較,幫助學生理解人類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能力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進階的發展過程,人們對學習的認識同樣經歷了一個由片面到全面,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深化的發展過程。幫助學生從各種不同角度認識、理解和研究學習,樹立科學的學習觀。

重點概念:學習的“學”“行”關係、學習的本質、認知結構

重點內容:心理學對學習的認識和解讀、學習觀念的更新

難點:學習本質的理解

在教學上建議讓學生圍繞一個專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蒐集和整理資料,畫概念圖,進行研究性學習,在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和比較中提高理論修養,培養理論學習的能力和興趣。

第三單元 人是如何學習的

本單元是在第二單元概念更新的基礎上,從認知科學、腦科學的視角對學習的深度解讀,透過專家與新手的認知差異、資訊加工模型、腦科學、元認知、學習與記憶等方面展示了學習的機制和主要科學研究觀點。幫助學生更深刻、全面的瞭解學習,並用這些理論來科學地指導、改善自己的學習實踐。

重點概念:元認知,腦科學的相關術語

重點內容:學習的資訊加工模型、專家與新手的認知差異、元認知及元認知能力的培養 難點:專家與新手的認知差異、元認知

本單元內容是對認知科學和腦科學研究的高度概括、比較抽象,術語概念比較多。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不夠是教學的難點之一,所以在教學上建議先介紹認知科學、腦科學的相關背景知識,再讓學生藉助網絡資源進行學習。

第四單元 學習的類型和學習者的個性差異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習也是如此,最高效的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只有對自己學習的風格進行比較深入的`瞭解之後,才能根據自己的特點規劃學習。本章主要是從不同的維度對學習以及學習者的學習風格進行了分類,知識點相對比較零散,但實用性比較強,貼近實際,幫助學習者從不同角度瞭解學習的不同分類和自身學習特點。

重點概念:有意義學習、機械學習、發現學習、學習者的個性差異(學習風格)

重點內容:知識概念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及社會規範學習的特點及相互差異、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難點:

1) 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

2) 知識概念學習、動作技能以及道德學習的學習規律及差異

本單元前一部分比較抽象,後一部分知識點比較零散。在教學中建議學習的類型以教授和討論的方式爲主,學習者學習風格讓學生畫概念圖梳理知識,並反思自己的學習,將自身作爲本單元理論的應用對象進行分析實踐。

第五單元 學習評價與學習效率

本單元在介紹學習評價的相關理論及新的學習評價觀的基礎上,介紹測試、檔案袋評價、

量規、學習契約、反思評價表以及概念圖等評價技術,希望學習者掌握並應用這些評價技術管理自己的學習,對學習活動的因素進行系統思考,提高學習者學習效率。

重點概念:學習評價、檔案袋評價、量規評價

重點內容:學習評價觀念的更新,綜合運用檔案袋評價、量規評價、概念圖評價等學習評價技術以改進自己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難點:檔案袋評價和反思表評價的實施;如何在日常學習中實施各種學習評價技術? 在教學中建議將各種評價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評價方案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活動和學習中瞭解學習評價技術的特徵和優缺點。

第六單元 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藝術

本單元講述的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藝術,首先從個體學習、協作學習以及團隊學習的區別與聯繫入手,指出團隊學習是一種新型的高效學習形式,闡述了資訊時代下團隊學習的必要性。在創建學習型組織首先界定了“學習型組織”這個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創建學習化團隊的六要素及基本技能.並且介紹了幾項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策略與藝術,幫助同學們創建並管理好學習團隊,進一步培養和修煉大學生的團隊學習技能。

重點概念:學習型組織、系統思考、深度匯談、共同願景

重點內容:學習行團隊創建的要素和基本技能、團隊溝通技能

難點:深度匯談、系統思考等團隊學習技術如何在團隊學習的實際中有效應用?

在教學中建議將內容穿插到學生在團隊學習實踐的過程中,結合團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案例分析。

篇七:學習科學與技術

導論

培養具有創造性和健康個性的終身學習者

歡迎各位同學選修“學習科學與技術”。這不僅是爲高等學校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公共選修課,而且是資訊時代高校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因此,我們更歡迎各位同學加入我們的資訊化、學習化教育改革團隊。

學習能力是決定一個人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在以往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只有在心理學專業中才開設“學習論”。近年來,有些大學開設了介紹學習理論與學習方法的課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缺乏與當代迅速發展的資訊技術的有機結合。

課程目標與教育理念

本課程旨在爲高校本科生開設一門培養適應資訊時代需要的學習能力的跨專業教育類公共課。本課程不僅要學生了解和掌握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術,更主要的是透過在全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中的學習實踐與體驗,使每個同學真正理解資訊時代學習發生的深刻變革,更新自身的學習觀念,學會運用科學的學習觀念指導自身的學習與發展,總結和反思自己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經驗與習慣,瞭解自己的學習類型、特點與個性,發揮自身的學習優勢,克服學習障礙,激

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理解和確立資訊時代學習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在學習技術上要掌握“學習目標導向技術”、“自主學習技術‖、“團隊學習技術”、“激發與強化學習動力技術”、

“學習評價與反饋調節技術”和統領這五項學習技術的思維方式“系統思考”,使每個同學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較大提高。這樣的學習能力顯然是在資訊社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1. 大學生爲什麼要學“學習科學與技術”

(1)學習能力是人類的基本生存能力,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不僅決定着現實的學業成就,而且是決定今後事業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也是每一個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從早到晚幾乎都在忙着學習。然而,從小學到大學的衆多課程中,卻沒有一門課程是專業教授學生關於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具體指導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使致學生的學習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學習障礙和挫折時,不僅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反而經常要受到不應有的歧視和打擊,這樣的學生往往都成爲現行教育體系中的失敗者,在教育的不同階段被淘汰。很多即使已經考上大學的學生,也往往只會應付考試而不會學習,結果在自主化較強的大學學習生活中顯得十分被動。這種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學生一旦走上工作崗位,將會遇到更嚴峻的挑戰和更大的壓力。隨着資訊時代的來臨,社會對個體學習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強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這一著名的

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文盲是那些沒有學會怎麼樣學習的人。”可見,在當今世界中國,個體的學習能力已經成爲一項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因此,在大學生中開設“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系統的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在資訊時代的學習能力,不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2)對學習的研究是當今世界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探索,有關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成爲高校各專業學生必須瞭解和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人類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近30年來,對學習的研究成爲多學科共同關注、聯合攻關的熱門領域,並已取得大量重要的成就。遺憾的是,很多成就尚未引入到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來,成爲影響高校教育質量的一個深層原因。作爲一名大學生,只會考試是遠遠不夠的,僅憑個體狹隘的學習經驗,也不可能成爲一個高效率的學習者,只有善於瞭解和捕捉國內外學習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導和改善自身的學習,才能真正成爲一名聰明的、緊跟時代步伐前進的優秀學習者。顯然,有關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是高校各專業學生都必須瞭解和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資訊時代人類的學習方式正面臨歷史性變革,高校師生應成爲推動這場變革的前沿探索者和受益者。

21世紀是人類又一部千年史冊的開端。在這一時代的轉折點上,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出工業文明,步入資訊時代。資訊時代的來臨不僅改變着人們的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起改變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並導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等教育越來越走向網絡

化、虛擬化、國際化、個性化,這對高校師生既是嚴峻挑戰,又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目前我國大學校園網已經普遍建立,如何使高校師生儘快適應這種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新環境,是我國大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必須着重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課題。要想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僅需要運用現代資訊技術改善高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更重要的是必須更新廣大師生的學習觀念與教學模式,培養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中高校學習的方法與能力,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大趨勢。然而,當前在我國高校中,許多教師和學生都還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這就迫切需要在大學開設一門專門培養大學生在資訊化、網絡化環境中創造性學習能力的教育類公共課程。

2. 本課程的主要特色與創新

(1)教學目標模式的特色與創新

學習目標層次化、階段化、個性化、可視化,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學習目標導向技術”。

目前高校各門學科只有教學目標,缺少學生學習與發展目標,而且教學目標都是由學校或教師制定的,要求整齊化一,這樣的目標導向很難適應不同類型大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更難以激發不同個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爲改變這種目標模式,本課程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不同層次與不同階段的具體學習目標,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目標,即課程學習目標、小組學習與研究目標、個人學習與發展目標,並將總目標分解爲不同時間完成的階段性目標,這樣就

使學習目標具體化、個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因爲學習目標不僅是學習的導向,更是促進學習的動力,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個性化學習目標制定與評價過程中來,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目標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每階段的學習研究計劃。

(2)課程與教材模式的特色與創新

創造多媒體和網絡的學習環境,用資源庫代替教材、教參,並且由師生共同編寫和創建本課程的教材和資源庫,形成基於網絡資源庫的課程與教材新觀念。

跨時空、大資訊量、交互性和個性化,應該是高校資訊化教學環境中課程新模式的主要特色;豐富的資訊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是課程新模式的主要優勢;個性化、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模式則是課程新模式探索和建設中的難點;而能否儘快培養出一批能夠理解和適應網絡文化,並能參與網絡文化創造的優秀師生隊伍,則是高校課程新模式探索成敗的關鍵。

(3)教學模式的特色與創新

“放飛學習者”!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學習和研究性、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以往高校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爲主,本課程所探索的新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死記硬背的消極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能看懂的內容教師不再講,鍛鍊和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能力,掌握“自主學習技術”和“團隊學習技術”,以科研課題組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創造性學習,將教師的教案發給各專題研

篇八:分離科學與技術總結報告

一、離子交換分離法

1.分離原理:離子交換法是利用溶液透過離子交換樹脂時發生在溶液和離子交換劑之間的相同符號的離子交換作用而使離子分離的方法。利用各種離子與離子交換樹脂交換能力的不同,而使得被交換到樹脂上的離子,再用適當的洗脫劑依次洗脫,從而達到分離目的。分爲陽離子交換樹脂、陰離子交換樹脂和特殊的交換樹脂。

2.離子交換分離過程

(1)樹脂的預處理:晾乾 —— 研磨——過篩——浸泡/轉型,之後再水浸泡(1—2d)—— 2—3倍,2mol/L HCl浸泡( 1—2d)——水洗至中性——得H+陽離子交換樹脂或Cl-陰離子交換樹脂。也可依需要用NaCl,NaOH,NH4Cl或Na2SO4等浸泡,使之轉爲相應的類型。

(2)裝柱:在柱管底部裝填少量玻璃絲,柱管注滿水,倒入一定量的溼樹脂,讓其自然沉降到一定高度。裝柱時應防止樹脂層中夾有氣泡。要保證樹脂顆粒浸泡在水中。

交換柱

(3)交換 :將待分離的試液緩慢地傾入柱內,以適當地流速從上向下流經交換柱。試液中那些與離子交換樹脂上可交換離子電荷相同的離子,將與樹脂發生交換保留在柱上,而那些帶異性電荷的離子或中性分子不發生交換作用,隨着液相繼續向下流動。

(4)洗滌:用合適的洗滌液將樹脂上層殘留的試液洗下去,同時把交換出來的離子和不發生交換作用的帶異性電荷的離子及其它中性分子洗去。

(5)洗脫(解析):將置換上柱子的離子用淋洗劑(洗脫劑)置換下來。一般:陽樹脂——HCl溶液洗脫;陰樹脂——HCl、NaCl或NaOH等。

(6)再生(轉型):使交換樹脂上的可交換離子回覆爲交換前的離子,以使再次使用。有時洗脫過程就是再生過程。

3.離子交換分離的應用:如去離子水的製備、試樣中總鹽量的測定、干擾離子的分離、痕量組分的富集、有機化合物的分離等。

二、溶劑萃取

1.定義:溶劑萃取又稱液—液萃取,就是使溶液與另一種不相混溶的萃取劑密切接觸,以便溶液中的某種或幾種溶質進入萃取劑中,從而與溶液中的其它干擾組分分離,也可用萃取的方法進行富集。

2. 原理:利用化合物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係數的不同,使化合物從一種溶劑內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經過反覆多次萃取,將絕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來。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論的主要依據,物質對不同的溶劑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同時,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加入某種可溶性的物質時,它能分別溶解於兩種溶劑中,實驗證明,在一定溫度下,該化合物與此兩種溶劑不發生分解、電解、締合和溶劑化等作用時,此化合物在兩液層中之比是一個定值。不論所加物質的量是多少,都是如此。屬於物理變化。用公式表示。CA/CB=K

要把所需要的化合物從溶液中完全萃取出來,通常萃取一次是不夠的,必須重複萃取數次。正是利用分配定律的關係,來算出經過萃取後化合物的剩餘量。

3.

萃取裝置:

4.應用:溶劑萃取法主要用於痕量元素在測定前的分離和富集,以提高分析方法的選擇性和靈敏度;還可以和某些儀器分析結合起來應用,更表現出它的顯著作用。有干擾元素的分離、性質極相近的元素分離、痕量元素的富集、痕量有機污染物的富集等。

三、沉澱分離

1.定義:沉澱法是最古老、經典的化學分離方法。在分析化學中的作用:透過沉澱反應把欲測組分分離出來;把共存的組分沉澱下來,以消除它們對欲測組分的干擾。

2.沉澱分離的原理:根據溶解度的不同,控制溶液條件使溶液中的化合物或離子分離的方法統稱爲沉澱分離法。方法的主要依據是溶度積原理。

3.沉澱法中主要包括:沉澱分離法

共沉澱分離法

兩種方法的區別主要是:沉澱分離法主要使用於常量組分的分離(毫克數量級以上);共沉澱分離法主要使用於痕量組分的分離(小於1mg/mL)。

4.沉澱分離主要應用對象:金屬離子分離、富集。

四、離子色譜

1.離子色譜法Ion Chromatography(簡稱IC)是一種新的離子分離分析技術。

2.原理:用低容量薄殼型陽離子或陰離子交換樹脂作爲分離柱中的固定相,強電解質溶液作流動相(也叫淋洗液),以電導檢測器爲通用檢測器。當淋洗液將試樣帶到分離柱時,由於各種離子對離子交換樹脂的親合力不同,因此它們分離開並依次被洗脫下來。

3.分類:離子色譜是分離離子型成份的所有色譜方法的統稱。分爲:離子對色譜 、子交換色譜和離子排斥色譜。其中離子交換色譜是離子色譜中最重要的分離方式。

五、柱色譜

1.定義:柱色譜法,又稱層析法.是一種以分配平衡爲機理的分配方法.色譜體系包含兩個相,一個是固定相,一個是流動相.當兩相相對運動時,反覆多次的利用混合物中所含各組分分配平衡性質的差異,最後達到彼此分離的目的。

2.分類:柱色譜分爲吸附柱色譜和分配柱色譜。

3.原理:

吸附色譜基本原理 :吸附色譜體系是由吸附劑、溶劑和試樣三者構成的,試樣在吸附劑和洗脫劑作用下,反覆地在柱中進行吸附-解吸,從而繼續用洗脫劑連續展開,由於在兩相吸附能力的差異,順次從柱中流出而得到分離。

分配色譜基本原理 :分配層析法是利用混合物的各個組分,在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分配係數不同,而進行分離和純化物質的一種層析方法。

4.操作過程

⑴ 裝柱

幹法裝柱:將吸附劑透過漏斗形成細流,慢慢加入柱內,同時不斷敲打使之均勻。開啟下端活塞,從上端倒入洗脫劑衝柱,以排出柱內氣泡,並保留一定液麪。

溼法裝柱:在柱中裝入最初要用的洗脫劑,再倒入吸附劑,同時開啟下端活塞,使洗脫劑帶動吸附劑沉降到柱下端至完全,在吸附劑上面加少許棉花或小片濾紙。

(2)加樣

溶液加樣:將適量樣品溶於極性較小的溶劑,置於分液漏斗,開啟活塞迅速全部加於柱頂端。並在頂端放一塊圓形濾紙,用針刺幾個洞,再放上一層石子、沙子或玻璃珠,以防加洗脫劑時攪動柱頂表面。

拌樣加樣:取適量樣品,用極性稍大的揮發性溶劑溶解後,與5倍量的吸附劑拌勻,揮盡溶劑,研粉後置於柱頂,儘量使樣品帶平整,再放上一層石子、沙子或玻璃珠。

(3)洗脫

採用的溶劑極性應由小到大逐步遞增(梯度洗脫),洗脫溶劑系統可透過薄層色譜進行篩選(r = 0.2 ---0.3),在分離酸性或鹼性物質時,加適量乙酸或氨、吡啶、乙二胺,防止拖尾。

層析技術在中藥和食品生產中都有應用。

六、薄層色譜

1.定義:薄層色譜法通常指以吸附劑爲固定相的一種液相色譜法。

2.原理:將固定相在玻璃、金屬或塑料等光潔的表面上均勻地鋪成薄層,試樣點在薄層的一端,流動相借毛細作用流經固定相,使被分離的物質展開。比移值Rf =原點至組分點中心的距離/原點至流動前沿的距離

組分A的Rf =a/c

組分B的Rf =b/c

相對比移值Rx=組分的Rf值/物質x的Rf值

組分A相對於物質B的“相對比移值” RB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