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思想總結

辛棄疾思想總結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

辛棄疾思想總結

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裏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爲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他將豪放詞推幟至一個頂峯。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衝斗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讚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爲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爲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醜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着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算子》)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衝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着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爲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爲“蘇辛”。《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總結: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註》最爲流行。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初中閱讀理解技巧之論證

【—初中閱讀理解技巧之論證】,這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

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爲四個字)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 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 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比喻論證 比喻 在說明文中爲打比方,散文中爲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繫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總結:採用枚舉個別事例的論證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經濟原則,儘可能不要同類重複。

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夜雨寄北賞析

【—初一語文總結之夜雨寄北賞析】,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爲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認爲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爲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爲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迴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牀凝思。想着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總結: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這在李商隱的詩裏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豔”着稱。

初中語文古詩文對比閱讀詳解

【—古詩文對比閱讀詳解】關於初中語文中古詩中的古詩文對比閱讀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的講解內容。

古詩文對比閱讀

一、古詩與古詩的比較閱讀練習。

(一)比較閱讀下面古詩與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題。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寞,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秋詞》與《天淨沙·秋思》都描寫怎樣的景物?

2.《秋詞》與《天淨沙·秋思》寫的是同樣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詞》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天淨沙·秋思》卻流露出怎樣的情緒?

3.請談一談《秋詞》與《天淨沙·秋思》在表現手法上的差異。

(二)比較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完成小題。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小池》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寫的是荷花,但寫的是不同生長期的荷花,請作簡要概括,然後指出各自的特點。

2.《小池》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描寫對象都一樣,但寫法各有不同,請具體談一談。

3.這兩詩你更喜歡哪一首?請說一說喜歡的理由。

二、古詩詞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練習。

(一)比較閱讀下面文言詩文,按要求完成小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說笠翁,獨釣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初三語文表達技巧的知識輔導

【—初三語文賞析表達技巧】中考重要知識:古詩詞賞析答題方式:這……句運用了……寫作手法(修辭手法),描繪了……,抒發了作者……感情。其中,“……”詞使用得好,傳神地表現了……

賞析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2、結構形式:照應、銜接、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覆等。

4、表現手法:託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想象、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託作者思想的意象藝術的組合到一起,形成詩歌基本的整體情境。如孤獨淒涼、激情飛越、閒適淡泊、清新飄逸、沉鬱頓挫……

6、詞語賞析: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該詞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知識歸納:意境的作用爲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山市句式特點

【—初一語文總結之山市句式特點】,因爲乾枯的草和沙子一樣,可以被烈日曬得熱浪滾滾,使空氣層的密度從下至上逐漸增大,因而產生下現蜃景。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

起筆便寫山市奇特,爲“縣八景之一也”,且數年難得一見。

【孫公子禹(yǔ)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chán)院。】

引出孫公子,一爲轉入正題,二爲強調所記山市的真實性。一變爲孤塔,“青冥”點明中心。

【無何,見宮殿(diàn)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爲山市。】

二變爲宮殿。“碧瓦飛甍”展現出宮殿的宏偉壯觀,有點明人看的清晰、真實。山市二字點名主題。

【未幾,高垣(yuán)睥(pì)睨(nì),連亙(gèn)六七裏,居然城郭矣。】

三變爲城郭。“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這九個字,以虛代實,以略代詳。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xiāo)漢。樓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由陰而晴。四周變爲危樓。”直接霄(xiāo)漢”突出樓高大、聳立的情狀。

【層層指數(shǔ),樓愈(yù)高,則明漸少。數(shǔ)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àn)然縹緲(piāo)(miǎo),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yú)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

總結:文中伴隨着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

標籤: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