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範文(通用6篇)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總結怎麼寫纔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範文(通用6篇)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1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中國殘聯發言人透露,中國建立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受益人羣到年底有望達到2000多萬人次。

這位發言人說,當前中國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行動已經展開,413萬貧困殘疾人已納入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庫之中。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補貼已納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將是“十二五”時期的三倍。

發言人還透露,圍繞今年國際殘疾人日,中國殘聯組織了多場主題活動。12月3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全國政協書畫室將聯合舉辦“放飛夢想,共奔小康”首屆全國殘疾人書畫展,將展示100多件殘疾人書畫家精品力作。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也將於12月3日和12月5日獻上專場公益晚會——《我的夢》。此外,中國殘聯在國際殘疾人日當天還將舉辦第十一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並啓動首屆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暨延慶區第31屆冰雪歡樂節。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2

透過本次活動弘揚志願精神,對需要幫助的社會弱勢羣體給予幫助,傳遞愛的符音,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懷,使他們以更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生活,勇敢面對人生的挫折。

殘疾人的生存狀況是反映殘疾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現小康和基本人權的最直接體現。透過主題活動的開展,號召廣大居民羣衆走近殘疾人及家庭,體驗殘疾人切身感受,瞭解關注殘疾人的真實生存狀態,積極踊躍投身志願助殘服務,切實幫助殘疾人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家庭生活狀況等,不斷提高殘疾人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殘疾人的發展狀況最能體現殘疾人特性需求和自身價值的實現程度。透過主題活動的開展,積極發動社會各界志願者們採取一幫一、多幫一等不同形式,爲涉及殘疾人民生和發展的各方面,提供有效的個性化志願服務。

透過主題活動的開展,在社區熱情號召廣大居民羣衆幫助更多殘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會、參與社區活動、接受社區服務;在無障礙環境方面廣泛宣傳公共交通、居家生活、資訊交流等無障礙知識,使廣大居民羣衆充分了解無障礙對於殘疾人生活的重要性,並積極投身無障礙的建設和維護工作;在轄區內積極普及志願助殘知識,大力宣傳志願助殘感人事蹟,不斷改善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氣氛。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3

12月3日是第XX個“國際殘疾人日”,爲進一步推進殘疾人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激發廣大殘疾朋友融入社會的積極性,12月2日下午XX區XX辦事處XX社區組織轄區殘疾人、居民、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宣傳員共同舉辦了“文藝聯歡會”及宣傳活動。

殘健朋友歡聚一堂,互相交流,真誠溝通,密切了殘疾人之間以及殘健之間的關係,促進人與人的和諧。聯歡會上殘疾人陳勝還爲大家演唱了歌曲,會後社區爲殘疾朋友的出行安全特組織一次宣傳活動,讓殘疾朋友不出門就能瞭解交通法律法規,文明參與交通,做到文明禮讓,安全行車,並教育好身邊的親朋好友。透過此次宣傳,使殘疾朋友認識到“交通安全進萬家,幸福全靠你、我、他”的認識,增強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文明安全參與交通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透過此次活動,多方面地培養了殘疾人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質,強有力地提升了社會大家庭的精神文明面貌,營造民族團結、家庭和睦、國家安定、社會和諧的喜慶祥和氛圍。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4

在今年年初的工作會議中,市殘聯領導就全年的工作任務做了詳細的部署和安排,現在將我社區今年的殘疾人的工作做個總結:

一:在除舊迎新之際,磐石市五大殘疾人協會在市殘聯的支援下,在殘疾人活動中心舉辦了“慶元旦賀佳節聯歡會”,市殘聯領導也光臨了聯歡會現場和我們一起歡歌起舞,使整個活動室呈現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

二:在第十次全國愛耳日來臨之際,在市殘聯的號召下,爲廣大羣衆宣傳怎樣愛護自己的耳朵,我社區爲患有耳聾的殘疾人張建華夫妻和帶助聽器的趙新宇等人送去宣傳卡。

三:3月6日在國際“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肢殘協會舉辦了聯歡會,此次聯歡會盲人協會也參加了,我社區到會的有柳銘宇,郭娜,鄭福貞,禹順玉,劉春梅,還有唐恆博。

四:爲了給更多的殘疾人安排就業的機會,使更多的殘疾人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3月10日市殘聯和就業局聯合舉辦了“一傳十代百”曁創辦你的企業學習班。我社區參加的人員有唐恆博,柳銘宇,郭娜,劉春梅。

五:5.17全國助殘日來臨之前,5月15日我社區搞了一次宣傳活動,口號是“讓每一個殘疾孩子走進課堂”,還發放了殘疾人康復手冊,殘疾人保障法和許多有關殘疾人的法律法規的若干政策。

六:從4月14日,我社區就開始辦理第二代殘疾證,有行動不便的就到其家裏添表,證發到家裏。 以上是我社區2016年大概的工作情況,由於我剛接手社區工作,可能還有許多做完的工作我沒有總結出來,但我會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爲殘疾人辦好事,辦事實。有不對的地方請領導及同事多多指正。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5

今年以來,在區殘聯的精心指導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和廣大殘疾人的理解支援下,我們以創新理念改進工作方式,以服務意識關愛殘疾羣體,按照“固本強基、抓主破難、打造特色、創新發展”的工作思路,強化項目牽引、細化措施推進、優化助殘環境,各項工作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現將上半年的工作彙報如下:

1、圍繞組織抓建設,殘疾人區域化管理取得突破。

我們始終把殘疾人組織建設作爲一項基礎工作來抓,積極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殘疾人工作組織體系,不斷推動工作重心下移。上半年,順應九峯山社區發展趨勢,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優勢,成立了區域性的殘疾人協會,使9個村的殘疾人工作從原來的以條爲主向以塊爲主,條塊結合的區域化管理模式轉變,實現了工作的區域統籌,協調發展。同時在區殘聯的大力支援下,社區還招聘了一名殘疾人專門從事社區殘疾人工作。自協會成立以來,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各項工作都有了明顯進展。對區域內的160多名殘疾人進行了全面的上門摸底走訪,開展了2次殘疾人培訓,組織了一次殘疾人的免費體檢,順利啓動了面向殘疾人等弱勢羣體的“幸福魔方”工程。

2、圍繞職能抓提升,殘疾人康復工作紮實開展。

殘疾人的康復工作是殘疾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殘疾人工作的永恆主題。爲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在區殘聯的關心指導下,今年我們組織六個社區負責殘疾人工作的幹部參加區舉辦的殘疾人康復工作培訓班。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基層殘疾人康復訓練室的作用,提高康復質量和服務水平,着力推進殘疾人的康復服務。同時,積極落實“助明、助聽、助行、助醫”等康復工程,共組織42人殘疾人白內障手術初檢,實施白內障復明免費手術16例,向3名肢體殘疾人發放了輪椅。

3、圍繞和諧抓落實,殘疾人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將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特困家庭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街道有殘疾人低保戶202戶,佔低保戶總數57.3%,全年發放低保金43萬元。同時積極抓好節日慰問活動。在元旦、春節及助殘日期間,街道、村社區走訪慰問殘疾人305戶,發放慰問金32萬元。特別是全國助殘日期間,區委組織部徐強部長和殘聯張理事長先後來街道走訪慰問殘疾人,讓廣大殘疾人真切感受到了黨委政府對殘疾人的關懷和對殘疾人工作的重視。在此基礎上,認真落實好各種扶殘助殘政策,目前全街道有127人殘疾人列入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發放重殘補助金60餘萬元;547人享受殘疾人生活補助金,發放殘疾人生活補助金24餘萬元;殘疾人大病醫療救助23人,發放資金17餘萬元;無償扶持9戶,發放資金1.8萬元;居家安養33人,發放資金5.4萬;集中託養226人,發放資金8萬元;推薦殘疾人上崗12人,爲283人新做了殘疾證。

4、圍繞特色抓創新,殘疾人關愛項目穩步實施。

立足九峯山區域實際,整合區域資源優勢,組織、引導社會多方力量,透過組建志願者聯盟、建立困難扶助基金,搭建幸福心靈、幸福快遞、幸福牽手、幸福超市四大平臺,開展結對幫扶、心理疏導、維權援助、家政服務、衛生保健、就業培訓等系列活動,切實幫助解決區域殘疾人等弱勢羣體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難,從精神上、物質上爲九峯山區域內的'殘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扶慰。項目已經於6月28日啓動,計劃透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構築起弱勢羣體多元化、全方位幫扶機制。爲街道殘疾人工作探索出一些有效做法和舉措。目前1+1殘疾人關愛基金已經建立,首期善款已經到位;貧困殘疾人結對幫扶全面落實。以心靈暢聊、心靈解鎖、心靈綠洲爲主的幸福心靈平臺,以流動理髮站、流動門診、流動課堂爲主的幸福服務快車,以助困手牽手,暖心手牽手爲主的幸福牽手活動,側重教育培訓的精神超市和物資關愛的物資超市已全部運作。每月一次的“幸福敲門”、每兩月一次流動理髮站工作人員上門服務、愛心人士的愛心慰問等活動,真真切切的讓殘疾人感受到了溫暖。

下步,我們將繼續圍繞機制創新、特色創響、工作創優做文章,在進一步做好各項常規工作的同時,着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加強組織建設,夯實殘疾人事業發展基礎。

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章程》和區殘聯的要求,在10月份完成街道殘聯換屆工作。同時以殘聯換屆爲契機,繼續加強殘疾人組織建設,加大殘疾人工作者業務知識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殘疾人工作者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同時繼續積極做好殘疾證辦理、核發服務工作,健全完善殘疾人基本情況動態管理數據庫,爲開展各項工作夯實基礎。在此基礎上,順應社會管理的區域化進程,充分借鑑區域化黨建和九峯山區域性殘疾人協會的經驗和做法,在已成立區域性三位一體組織體系的各片區逐步探索推進殘疾人工作的區域化管理,使社區成爲直接爲殘疾人提供服務的工作層面,有效破解撤併村殘疾人管理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2、開展示範創爭,營造扶殘助殘的社會風尚。

積極配合區做好扶殘助殘愛心城區創建工作,認真開展市扶殘助殘愛心街道創建活動,並以此爲契機,大力宣傳人道主義思想和現代文明社會的殘疾人觀,倡導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風尚,激勵殘疾人自強和殘疾人工作者的敬業精神,營造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社會環境。

3、整合社會資源,加強殘疾人幫扶工作。

總結九峯山社區1+愛心幫扶基金籌集、使用的成功經驗,依託慈善、工會、婦聯、團委等有關部門的力量,積極動員愛心人士結對幫扶貧困殘疾人;充分發揮區域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起不少於一家的殘疾人扶貧就業基地。在此基礎上,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行業助殘、志願者助殘、社區助殘、鄰里助殘、殘疾人互助等羣衆性扶殘助殘活動,推動扶殘助殘活動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方向發展。

4、強化項目牽引,推動殘疾人工作創新。

在繼續深入推動九峯山幸福魔方工程縱深發展的基礎上,在區殘聯的指導幫助下,在壩頭社區探索實施愛心有約工程。透過建立愛心超市、心靈港灣、才藝走廊、創業課堂、康復空間等平臺,積極引導社會各界來關心幫助殘疾人,充分展示殘疾人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精神,努力在殘疾人生活保障、康復、教育、就業等方面尋求突破,讓殘疾人生活上有保障、就業上有依靠、心靈上有寄託、健康上有後盾。同時,在高田王社區或靈巖社區實施七彩葉工程,透過心靈港灣(藍)、技能課堂(綠)、志願者結對(青)、康復空間(白)、才藝展廳(黃)、愛心超市(紅)、真情有約(橙)等載體,築起社區殘疾人關愛的長效機制,提升殘疾人羣體的幸福感。

殘疾人走訪記錄總結6

關心殘疾人生活,扶助殘疾人事業,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他們共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宗旨的客觀要求。一直以來,我公司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積極做好殘疾人工作,努力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

一、圍繞殘疾人就業問題,紮紮實實地做好殘疾人工作

積極吸納殘疾人,妥善安排殘疾人就業,這是我公司多年以來一直堅持的一項重要工作。自1994年,我公司改革分流後就開始停止向社會招工,即使是專業對口的技校畢業生也不再招收。在這種嚴峻情況下,我公司還是嚴格貫徹國家政策、法規,發揮人道主義精神,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吸納安排殘疾人就業。自20xx年以來,共與80多名殘疾人簽訂了勞動合同。在實行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的過程中,制定保護措施,保證殘疾職工不會下崗。自20xx年以來,我公司共安排600多名全民職工下崗,共清退1000多名臨時工,但沒有安排一位殘疾職工下崗,沒有清退一位殘疾臨時工。

二、促進殘疾人康復醫療,完善生活福利制度,解決殘疾職工的後顧之憂

殘疾職工由於存在生理缺陷,往往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爲此,公司做到及時瞭解、全面掌握他們殘疾發生情況及康復需求,建檔立卡,做好健康教育,普及康復知識。在組織、指導殘疾人開展以家庭爲基礎的康復訓練的同時,並把職工醫院設立爲公司殘疾人醫療康復定點機構,及時爲殘疾職工提供優質的醫療康復服務。完善生活福利制度,[找文章還是到。,更多原創!]保障殘疾職工家庭的基本生活,解決殘疾職工後顧之憂。

三、加強殘疾職工的教育培訓,提高殘疾人的整體素質

加強殘疾職工的教育培養,抓好殘疾職工的技能培訓,是實現殘疾人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保障。我們把殘疾職工的技能培訓納入企業整體職業培訓計劃。透過開辦專門針對殘疾職工的“特色班”,有的放矢地加大培訓力度。開展多層次的殘疾職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對考試合格符合條件的頒發職業資格等級證書。至目前爲止,已經實現殘疾人100%持證上崗。

四、克服困難,按時繳交殘疾人就業金

按時繳交殘疾人就業金,是殘疾人能夠維護其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每一個企業都應該遵守和履行的一項義務。多年來,我公司不論是在生產經營狀態低迷、資金嚴重短缺的困難時期,還是在生產效益蒸蒸日上的大好時期,一直都不忘關心殘疾人生活,扶持殘疾人事業,按時繳交殘疾人就業金。自20xx年以來,共按時繳交殘疾人就業保障金200多萬元。

五、積極開展結對子助殘活動,幫助解決殘疾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生活上助殘。茂石化公司工會建立了全公司101戶困難殘疾職工的檔案,每年春節爲“低保”家庭的困難殘疾職工送上一份節日禮品,並針對殘疾職工特困戶具體情況進行“結對子幫扶”。精神上扶殘。一些工傷致殘或本身有殘疾的職工,他們往往萬念俱灰,放棄了尋求組織上幫助的念頭。但我們沒有讓這部分殘疾職工倒下去,而是透過各種方式幫助他們戰勝自我,自強不息。

與此同時,我公司組織開展“手拉手,心連心”和“青年志願者社區援助”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組織志願者深入社區,爲殘疾人提供幫扶服務,在全公司形成了扶殘助殘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