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氣象局突發事件應對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氣象局突發事件應對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氣象局突發事件應對總結

20xx年,縣氣象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加強了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積極推動災害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強化了工作責任,提高了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災害性天氣

1、4月5~6日受中低層切變及地面冷空氣影響出現了暴雨天氣,、八個鄉鎮的雨量超過100毫米,其中石馬鎮達到140.0毫米,連續暴雨致使多個鄉鎮受災,村莊被淹,渠道決口,山體塌方,農田受損。

2、5月6日~7日受高空低槽東移和中低層切變影響,全縣普降中到大陣雨或雷陣雨,局部暴雨。

3、5月xx日~14日受中低層切變線、低渦和地面倒槽共同影響,12日晚~14日我縣又有一次明顯降水過程,過程雨量50~70mm,12日晚受中低層西南氣流加強影響全縣普降小到中雨,xx日受中低層切變線、低渦及地面倒槽共同影響,全縣普降大到暴雨,14日切變南壓,全縣陰天多雲南部鄉鎮陰有陣雨。xx日08時—14日08時,我縣大部分鄉鎮出現暴雨和強降水。據統計:我縣有xx個鄉鎮出現暴雨,以瑤田94.3mm爲最大,2個鄉鎮出現一小時強降水:七都32.3mm;瑤田37.1mm。同時,本臺站出現18.4m/s西北風;一小時最大降水量30.6mm;24小時降水量52.6mm。

4、6月17日~20日受低槽東移影響,全縣範圍內出現大到暴雨天氣。19日20時~20日20時坑田降雨量211.6mm爲最大,降雨量57.8mm爲最小,達到大暴雨的鄉鎮有10個。受其影響,本臺站觀測場西南角30立方米塌方,並整個山坡向中學傾斜滑坡,嚴重影響氣象站觀測場安全。

5、7月7日~8日受中層切變影響,7日2時到14時我縣中北部鄉鎮普遍出現暴雨到特大暴雨。其中,縣城及4個鄉鎮出現特大暴雨(12小時140毫米以上爲特大暴雨),以縣城165.8毫米爲最大,2個鄉鎮達到大暴雨,7個鄉鎮達到暴雨。

6、7月20日出現短時強對流天氣,七都一人受雷擊死亡。

7、8月29日出現短時強對流天氣,沙溪一人受雷擊死亡。

二、20xx年災害特點

(一)、由於縣爲山區,天氣氣候複雜,局地性強對流天氣發生頻率大,產生的局地短時降雨量大,由此也更容易產生氣象次生災害。

(二)、山區受暴雨影響比較明顯,不僅由於山區易形成山洪爆發和山體滑坡,更由於山區抗災害能力普遍弱,特別是羣衆住房多爲土木結構,難抵突發災害。

(三)、山區羣衆防雷意識差,從雷擊死亡調查情況得知,死者多因在雷雨來時不顧個人安危,繼續在農田勞作被雷電擊中死亡。

(四)、從歷年統計數據分析,我縣地處中部,易受沿海登陸的颱風外圍影響,主要是容易出現大範圍的暴雨天氣。

(五)、從災害發生時間分析,重大的災情主要集中在5~7月之間。

三、災害區域分佈情況

據統計,20xx年突發災害,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是6月17日~20日出現全縣範圍暴雨洪澇;二是南部山區鄉鎮局地性暴雨山洪滑坡等;三是雷擊災害,出現在七都、藤田、沙溪三個易發區。

四、加強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

一是向縣領導呈上氣象呈閱件,並透過手機短信及時向全縣領導及各級氣象資訊員發送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資訊。二是根據氣象行業特點,組織本局內部開展了應急演練一次。三是印發了縣氣象災害防禦應急聯動方案。四是堅持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認真做好日常值守應急和資訊彙總工作,進一步提高資訊報告的效率和質量,嚴格執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和值班登記、交接班制度。

五、加強今後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希望對全縣自動氣象站、氣象資訊員,氣象資訊電子顯示屏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援。這是自然災害應對工作走完最後一公里的關鍵。

(二)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機制。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突發事件呈多發態勢,應該成爲日常性工作,建立健全應急機構,完善設施,強化職能,制定相應措施,充分發揮事件應急處置的核心作用。

(三)鞏固和提高應急隊伍建設。不斷建立各部門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應急隊伍,可最大限度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有效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和處置工作。

(四)完善應急預案制定和加強預案演練。應急預案是處理突發事件的基礎和出發點,一旦缺少科學、有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急處置工作將失去有力的指導和控制。

(五)抓好應急物資儲備。爲確保突發事件處置工作順利開展,要積極統籌財政,着力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建設,不斷提高應急的物質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