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語文中考總結髮言稿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中考總結髮言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中考總結髮言稿

語文中考總結髮言稿1

20xx年中考,語文科得了10個A+,20個A,38個B+,不論是跟去年中考比,還是跟我們自己上一屆比,都有了一點進步。回顧這三年、特別是去年那一年走過的路,有一些做法是很不錯的,也有一些需要我們加以改進。

值得推薦的做法:

1、充分發揮年級組,特別是同年級同科老師的作用

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必要的時候,其他年級老師盡全力協助九年級,或者幫九年級出出主意,或者提供九年級需要的資料,比如20xx年中考說明出臺後,教研組長利用語文組學習時間,組織其他年級的老師幫助九年級研究中考的方向。同年級同科的老師則共同完成各種工作,比如資料的蒐集與整理、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等,從不以任何藉口推辭不幹。

2、重點班的科任老師有超前意識,捨得多下點功夫

重點班的步子邁得比其他班快,所以科任老師不能等其他班,得自己先往前想、往前走;重點班的科任老師要注意多做題目,並篩選出對學生有益的題目來。

3、普通班的科任老師注意抓基礎,抓得分點,力爭拿到

該拿的分數,比如字詞、課內文言文、默寫等,不遍地撒網。

4、緊跟中考指揮棒走,做到有的放矢作爲畢業班的科任老師,我們能注意研究近三年的中考題,注意聽中考解說,明白中考考什麼、怎麼考、有怎樣的題型,並在總複習的時候反覆操練。操練時不平分力量,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和分值高的題目做到有所傾向。

5、緊抓作文訓練作文訓練的量要夠,最少要保證每兩週一篇;要抓作文書寫;作文內容以寫事爲主,教會學生怎樣寫好一件事、幾件事;還要注意作文格式的訓練,如排比式、並列式等。

6、時刻關注尖子生。建立尖子生檔案,發現他們不足之處,及時進行輔導,並做好跟蹤記錄。

不足之處:

1、作文訓練的效果不夠明顯:書寫抓得不夠嚴;學生作文素材積累少,缺乏新意;作文細節描寫訓練不到家。

2、尖子生培養不到位。語文科向來難定尖子生名單,因爲他們的成績很不穩定,幾乎每次考試錯的都不一樣,對他們的培養也不知該從何入手,經常是發現什麼就補什麼,缺乏一整套有針對性的訓練。

語文中考總結髮言稿2

xx年中考已落下帷幕,初三語文以近94分的平均分的優異成績,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成績的取得也凝聚我們初三備課組的不懈努力,下面我想用三句詩句來分析取得成績的原因: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初三語文備課組是一個和諧的羣體,也是一個充滿激情和戰鬥力的羣體。一次次的集體備課,一次次的聽課評課,一次次的練習精編,讓每一位老師都淋漓盡致地展示個性特長。徐果紅主任閱讀課的大膽開設,作文素材的長期積累,讓我們明白什麼是作文的源頭活水。陳志芳主任和錢麗麗用生活素材本和學生交心,用激情洋溢的課堂語言,讓學生陶醉,也讓我們發現激發學生興趣的捷徑。張銀芳主任和王麗華的課堂教學設計及課內外知識遷移,常讓我們拍案叫絕。李華老師基礎知識的穩步推進,一句“你們忙,試卷我來出”的默默奉獻,更讓大家敬佩。於漪老師說:“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長流水。”正因爲我們初三備課組成員發揮個性特長,毫不保留、羣策羣力、相互學習,才爲初三語文教學注入一股長流活水。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有了長流的活水,只是語文教學的前提;讓長流水流進學生的心田,變成學生的一滴水,纔是教學的關鍵。爲此,我們初三語文教師竭盡全力,尋找分數的增長點,成功經驗總結如下:

1、作文教學採用“理論導航---審題指導——美文薰陶——模仿寫作”的模式,授之以漁,穩步推進。並認真組織和參加各級作文比賽,在溧陽市級以上的作文大賽中,指導的學生獲常州市二等獎以上四人,獲溧陽市二等獎以上數十人,並兩次獲得溧陽市初中組唯一的組織獎。校內也多次開展了以“感恩”、“勵志”等爲主題的作文比賽,這一系列的活動,既提高的學生的作文興趣,也爲60分的中考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利用校信通取得家長的支援,在家中督促孩子默寫和減負後的晨讀。

3、每次考試後,備課組成員以“沙龍”的方式,診斷教學現狀,採取改進措施。

4、利用假期等休息時間,科學分工,精編練習。

5、查閱資料,結合學生現狀,認真備課上課。

爲了落實以上舉措,我常看到徐主任陳主任開完會後,跑往教室。常看到張穎芳的早飯冷在桌上,也常看到王麗華、錢麗麗、李華放棄午間或放學後批作業或找學生談心的身影。但看到學生的一次次進步,看到中考喜人的成績,雖爲生消得人憔悴,但我們衣帶漸寬終不悔。

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說教師的源頭活水的儲備是教學的基礎,“衣帶漸寬”的奉獻精神是教學的關鍵,那麼我想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避免課堂浪費是教學的靈魂。學校開展的一系列避免課堂浪費現象的專題講座,如一道彩虹,爲我們語文教學“撥開烏雲見青天”。仔細研究我們課堂教學,也確實存在一些浪費現象,有時真有“柳暗花明”的感覺,下面我想結合具體案例,從“刪除課堂浪費,採用有效教學”角度,談談我們的做法。

現象一、不等學生坐好就開講

一天,到一所初中聽課。老師真可謂“惜時如金”,離上課鈴響還有近2分鐘,老師就登上了講臺,在師生互致問好後,學生顯然還沒有坐好,教室裏還響着挪動凳子和翻找課本的略顯嘈雜的聲音,老師的課已經開講了。老師的匯入就在接踵而至的上課鈴聲中過去了。我沒有聽清老師的匯入是否精彩,沒有聽清這節課到底要幹什麼。

刪除理由、上課鈴聲是提醒學生集中精力正式開始上課的信號,代表着學生課前準備的終結。但在鈴響前早上課,學生坐不好就倉促匯入,不等學生聽清問題和要求就急於讓學生回答,都是無效的體現。學生聽不清老師的匯入和要求,聽課的針對性就差,自然也會引起心理上的煩躁,將嚴重影響課堂的效果;與其如此無效的“爭分奪秒”,不如學會耐心地等待。

我們的做法、學會等待

滿懷期待站上講臺耐心等待學生靜下來,進入狀態;用期待的眼神鼓勵學生,耐心等待學生的判斷和思考。等待可以減少學生的焦慮,等待可以催化學生的思維,等待可以使課堂更和諧。其實,等待也是一種藝術。

現象二、隨意草率的課堂提問

在一次公開課中,儘管經過了課前經過的認真的備課,但單單在提問的細節上還出現了一些“低效”、“無效”的提問。一是體現在問題的設計上,缺乏對問題的精心設計。所設計的問題要麼太淺顯、直白,要麼提出的問題缺少層次感。二是體現在問的技巧上,有的先“提”後“問”,即先點名,然後再出示問題,有的對提問的某個同學不停地追問,有的反覆提問優生,有的同學在一節課上要被提問四五次,有的“問”與“提”幾乎同步,不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等等。

刪除理由、隨意的課堂提問,助長了學生思維和學習習慣的隨意,影響課堂的連貫,阻礙了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問題的達成度會隨之大大降低。

我們的做法、精心設計和對待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問題設計的質量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好的問題設計,是對教材等課程資源的科學闡釋,能有效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而恰當的提問方式和技巧,特別是恰當的提問時機的把握,將直接影響提問的效果。

現象三、忽略任務的分配

鏡頭一 在一節語文閱讀課上,老師請3名同學到講臺前,板演某一問題的答案。老師背對着其他學生緊張地盯着這3名同學,仔細地尋找着板演中出現的問題,而其他同學或無精打采地看着,或無所事事地隨意翻着課本。

鏡頭二 某老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向學生髮出了指令:“下面開始小組討論。”隨着趙老師的一聲令下,前後左右的.幾個同學簇擁在一起,熱熱鬧鬧地討論起來,一時間嘈雜聲四起,趙老師站在講臺的一角,漫不經心地看着熱鬧的學生。學生的討論,無論是踊躍的,還是沉默者,都似乎與老師無關。

刪除理由、讓學生板演,或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是在中小學的課堂上,經常看到的現象。讓學生的板演,目的就是檢驗學生聽講的效果,並給其他同學以示範;組織小組討論,很多成了一種對課堂的“裝飾”,簡單地認爲,有了討論就是新課改的課堂,並不在意學生是否在真的討論,不在意討論是否深入而深刻,不在意問題是否真的得到較好的解決。老師背對大多數學生,只盯着那3位同學,只關注臺上,只關注討論時熱鬧的表象,忽略了臺下的大多數,忽略了討論時的“沉默者”,忽略了自己在討論中的角色。

我們的做法、合理分配課堂中的任務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想清楚幾個問題,臺上的同學在板演,其他同學該幹什麼?小組討論時同學們都在忙,那麼老師該幹什麼?大多數同學都在忙,個別的同學該幹什麼?

科學合理地分配任務,是教學的一項基本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不是一句空話,應該落實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上,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的靈活駕馭和科學調控、指導上。

現象四、掌聲變得如此俗氣

“同學們,xx同學回答得怎麼樣?”

“好”。同學們齊聲喊道。

“回答得這麼好,還不來點掌聲啊?”

譁-譁-譁,經久不息的掌聲隨之響起。

這是發生在創新課比賽課堂上發生的一幕。

刪除理由、掌聲四起,雷鳴般的掌聲不斷,已經是充斥在如今課堂上的一種較爲普遍的,不能再稱爲靚麗風景的“病態”。不管哪位同學回答問題,都要響起手掌,一節課下來會耽誤多少學習時間?一個學期下來呢?一年呢?何況給學生要掌聲,與舞臺上給觀衆要掌聲的一些歌手有何不同呢?對學生的表揚、激勵,難道只有掌聲一種方式嗎?

我們的做法、拿起恰當的表揚的武器

尊重學生,表揚鼓勵學生,但表揚的武器不可濫用。最初的學生的掌聲和老師的“你真聰明”的評價,可能讓學生感到振奮,但,時間長了,用的久了,學生習以爲常了,就變得俗套了,學生感到厭煩的時候,這樣的鼓勵、表揚還有用嗎?當學生出現偏差,甚至是錯誤時,爲什麼不能直言、糾正,甚至批評呢?

現象五、“傾聽”遠沒有形成師生的習慣

一位同學在緊張地回答着老師的提問,老師也在認真地聽着學生的回答,仔細地檢索着學生回答中是否出現問題,但講臺下坐着的學生顯然遊離在這個“緊張”的場景之外。

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正按照老師的要求展開了討論,看那脣槍舌戰的景象,學生顯然進入了狀態。但講臺上的老師或眼望天花板,或漫不經心地掃視一兩下正熱火朝天的學生,老師顯然不在狀態,顯然沒有傾聽學生的討論,顯然遊離於學生的討論之外。

刪除理由、課堂上,對同學的回答如果不注意傾聽,就發現不了別人在回答問題時的思維方法和邏輯方法,就不能給自己以借鑑;如果老師對學生熱烈的討論置若罔聞,學生在討論中的深入程度、觀點和思路的正確與否等,不能瞭然於胸,就不能給予有效的指導。

我們的做法、時刻注意傾聽發言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交流,來源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傾聽不僅僅是對對方的一種起碼的禮貌,一種基本的尊重,一種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推動的是一種信任,促進的是一種和諧共進。師生之間如果不形成相互傾聽的習慣,就會大大出現有效資訊的損耗,就會使課堂教學的效益大打折扣。

現象六、講評課只是簡單地對答案

很多老師私底下反映,最好上的課是複習階段的講評課,原因是不需要多麼精心地備課,甚至有的認爲,只要有答案,就能上好講評課。事實上也是如此,聽過很多講評課,多數都是簡單地對答案,從第一題依次往下講,一節課講不完,下節課就接着講,不管學生哪些是都會的,哪些是大部分會的,哪些是少數人會的。

刪除理由、簡單對答案是極不科學的做法,毫無針對性可言。全會的不必講,個別不會的不必集體講;典型題目和一般性的題目應該有所側重,不能平均用力。前者會造成時間的極大浪費,易於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後者則重點不突出,發散性不夠,難以使學生舉一反三。

我們的做法、有針對性的重點講評

講評課是非常重要的一類課型。教師可以藉助對典型題目的講評,及時梳理所學知識和暴露出來的缺漏,對存在的共性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進行仔細排查,對存在的共性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聽過典型題目的講評,還可以讓學生體會解題的規律,總結解題方法,透過一道題理解一類題,達到“窺一斑而知一豹”、“舉一而能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