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工作計劃

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共青團的作用的工作計劃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共青團的作用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共青團應當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大使命。 

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共青團的作用的工作計劃

 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共青團肩負着重要使命 

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要求共青團團結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促進思想認識的和諧一致。思想認識的和諧一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內涵。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要求共青團團結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當代青年要積極承擔起推動發展的歷史使命,大力弘揚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忘我勞動、開拓進取、創新求實和無私奉獻精神,立足本職,爭創一流,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羣衆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爲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社會生產力多作貢獻,爲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多作貢獻,爲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多作貢獻。 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要求共青團團結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促進民主法制的和諧統一。當代青年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廣大青年羣衆要增強法律意識,學習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自覺遵紀守法,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在全社會帶頭營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穩定是前提,當代青年要發揚識大體、顧大局的優良傳統,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提高依法辦事的自覺性,用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徑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珍惜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堅決做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要求共青團團結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促進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在人與人之間強調誠信友愛,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均資源佔有量較少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來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十分重要。要引導廣大青少年積極投身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要大力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與實踐活動。   

 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共青團要努力奮發有爲

 第一,要把握好實現共青團組織的根本價值,關鍵在於鞏固黨執政的青年羣衆基礎的原則。

共青團作爲黨領導下的羣衆組織,是一個有理想、有旗幟、有追求的組織,要更加廣泛地把青年團結、凝聚起來,使之成爲一種經過有效組織整合的積極、有序的力量,追隨黨的事業。 

 第二,要把握好鞏固黨執政的青年羣衆基礎,關鍵在於增強團組織凝聚力的原則。

一個組織的發展過程應該是這個組織的比較優勢不斷體現、不斷髮展的過程。發揮共青團組織特殊的優勢,切實幫助青年解決人生成長和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讓他們在人生的進步、自身的發展上都能得到理解、得到幫助、得到啓迪、得到支援,增進他們對組織的歸屬感,進而增強對社會的歸屬感,不斷提高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從而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要把握好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關鍵在於着力提高團工作有效性的原則。

要把有效性原則貫穿到共青團工作的各個方面,思想教育關鍵是有效影響,服務大局關鍵是有效作爲,服務青年關鍵是有效幫助,組織建設關鍵是有效覆蓋。要提高共青團工作有效性必須強化資源配置。

要做好四項工作:

1、認真做好弱勢羣體救助工作。團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解決弱勢羣體的困難。

一是利用“希望工程”整合社會資源,解決困難羣衆子女入學問題。要動員“青年文明號”、“五四紅旗團委”等各級各類優秀青年集體積極助學;要組織青年企業家、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學校的少年兒童常年結對互助;學校團組織要廣泛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幫助貧困學生自強自立。

二是利用“青年志願者”整合人力資源,幫扶孤、寡、病、殘等弱勢羣體。組織青年志願者開展“送溫暖”、“一助一”服務活動,爲弱勢羣體送生活物資、送服務、送文化、送醫藥,使他們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

2、切實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努力服務青年就業、創業。一要以下崗失業青年、城鎮新增青年勞動力及農村富餘勞動力爲重點,開展實用技能培訓,使他們能掌握一技之長,增強他們的社會競爭力,切實提高青年的就業、創業能力。努力實施希望工程“9+2”助學計劃。

4、積極引導青少年參與“和諧發展”實踐。

一要積極倡導青年率先建立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積極實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與交往方式,爭做明禮誠信的新一代青年。

二是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時代精神,透過深入開展“青年志願者”服務,引導青少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民族助人爲樂、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

三是幫助青少年樹立環保意識。深入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引導青少年親身體驗家鄉的環境狀況,教育他們從身邊的環保小事做起,在體驗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培育和弘揚生態環保文化,教育青少年飲水思源,增強“母親河意識”,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