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社會公德建設基本現狀社會調查報告

  一、 摘要

社會公德建設基本現狀社會調查報告

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爲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爲,愛護公物,維護公共和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爲人愛自然,保護環境。 當提起社會公德,大家都會想到要加強素質修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都認爲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但當我們注意周邊觀察周邊時,總能發現一些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鑑如此,針對調查所反饋的情況,我提出幾點拙見,以其對社會公德的建設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而盡綿薄之力。

  二、 社會公德現狀調查的背景與意義

社會公德作爲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社會的行爲準則,並不如法律對人的要求與束縛嚴格。但是它是從心靈上對人們的一種約束,某種程度上影響力並不亞於法律法規。社會公德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大家所公認的道德行爲標準,因此對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適用度。

如今中國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們的眼界逐漸開闊,於是問題也就逐漸凸現出來。例如乘公交車不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現象、盜竊現象日益嚴重、人們保護環境意識淡薄,以及城市養狗、翻車哄搶等問題都反映出了中國當前社會公德的現狀。下面針對這些社會公德問題都反映出了中國當前社會公德的現狀。下面針對這些社會公德問題,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作如下展開:

(一)、公交現象

儘管日前各大交通公司都已經對乘客出行及安全作了較爲周密的部署,但還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根據調查顯示,76%的人願意主動讓座,17%的人看情況而定,4%的人卻不願意主動讓座。老年人以及相應的弱勢羣體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社會需要重點保護的對象羣體。尊老愛幼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有義務去將這種美好的社會公德發揚光大。我們每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都將經歷從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的這樣一個過程,所以無論是從社會的角度還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們都沒有理由在面對老年人乘車沒有座位的時候表現出無動於衷與漠視的態度。

(二)、環境現象

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們很重視的問題。根據調查顯示,在環境保護意識方面,13%的人認爲自己的意識很強,76%的人認爲一般,但也有11%的人認爲環境保護不重要。在仍垃圾方面,82%的人不會亂扔垃圾,4%的人卻說會亂扔垃圾,還有些人說偶爾會。在垃圾分類方面,79%的人認爲垃圾直接就倒,無需分類,21%的人認爲要分類後再倒。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同學們的環境意識還是很薄弱的。

我們說要保護地球從我做起,我們說要每個人爲拯救環境出一份力,可這都因爲表面的渺小而漸漸被人們忽視。不如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重拾社會公德心與自我道德意識,逐步恢復我們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以此來推動我們環境事業的發展,最終實現保護地球拯救地球的宏偉願望。我們拾起一份公德,也就是拾起一份希望。

(三)、交通現象

公共交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根據調查顯示行人和騎車人在遵守交通信號燈方面,43%的人經常看到有人不遵守信號燈,33%的人是偶爾看到不遵守信號燈的人,18%的人總是看到,而只有3%的人極少看到不遵守的人。透過在遵守交通信號燈這一方面的調查我們發現人們的交通意識淡薄,因此,我們要採取積極的措施,提高自身的交通意識,加強社會道德建設。

  三、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的措施與方案

社會公德是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行爲規範,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關係緊密。社會公德建設要從民主和法制建設的角度出發,培養公民的公德意識和公德行爲習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整個社會的公德水平。

(一)、培養社會成員的公民意識

社會公德與公民素質有關,目前我國公民的公民素質還不成熟,這種不成熟首先體現在公民意識上面。而公民意識的缺乏又與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太長和現代社會的歷史太短有關。當前,在進行社會公德建設的實踐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重培養公民意識:平等意識。平等的身份是每個公民的共性,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一般很難看到或意識到這種共性。人們往往看到的是角色差別和經濟實力的差別,從而導致民衆根據不同的角色和地位來劃分權利、義務,然後按照自己的地位來認領自己的一份。因此,培養平等意識是社會公德建設的基礎。主人意識。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加與否,則取決於對此事務與本身利益的關切程度。缺乏主人意識,會導致民衆消極地應付社會公共生活的要求,把自身置於社會之外,不受社會公共生活規範的約束。因此,培養主人意識是社會公德建設的根本。權利和義務意識。現階段,在各種形式的教育中,存在只強調義務而忽視權利的傾向,受教育者往往被告知要怎麼做,卻沒有被告知能怎麼做,或者被告知了能怎麼做,並且維護自己的權利,才能督促每個人都履行自己的義務,防止和減少不公正的事情發生。因此,培養權利和義務意識是社會公德建設的保障。

(二)、完善社會公德的教育機制

道德教育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外部機制的基礎,在社會公德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可有以下途徑:一是普及公共文明禮儀知識。可透過各種媒體、各種方法集中宣傳公共生活領域文明禮儀知識。規範各種公共文明行爲,制定公共文明禮儀標準。二是突出重點領域的公共文明禮儀教育。在公共衛生方面着力培養市民的責任意識,主動營造和愛護身邊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養市民自覺遵守法規的意識,解決知行不統一的問題;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養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寬容他人的意識;在公共觀賞領域普及觀賞禮儀知識,提高市民的觀賞水平;在公共參與領域着力培養人人蔘與、人人從自我做起的意識和行動。三是構建公共文明禮儀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公德進社區、進村鎮、進企業、進學校、進單位、進軍營、進家庭活動。完善全民教育網絡體系,發揮農村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加大對農村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

(三)、培養社會公德的精神

培養社會公德要注重內在的自覺性培養,包括樹立道德信念,強的自律能培養公民堅定的道德操守和較力,確立現代慎獨觀。進行公德建設,不但要培養人們的公德觀念,還要培養人們公德觀念的牢固性和履行公德的堅定性,使之在道德生活中有頑強的意志和自律能力,不受外界的影響。無論在何種環境,都應該堅持自己的行爲準則,

共嚴守善念,踐履善行。要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善於發 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楷模,讓廣大羣衆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爲社會的同財富。

(四)、抓好乾部隊伍的公德建設。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司法人員和執法人員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率先垂範”的作用。有了高素質幹部隊伍,才能爲社會作出表率,給百姓以信心和希望,給社會以榜樣,人們纔會自覺地履行社會公德。黨員幹部違反社會公德,喪失操守,其消極影響要比一般公民違反公德的影響大得多。在現階段,黨員幹部中存在的道德失範現象,最主要的就是腐敗問題。我國社會中的某些公德問題,是由於部分公民對特殊人羣的不道德行爲不滿而引發的,導致誘發人們採用消極的方式來抗議不道德行爲。有的領導幹部在會上要求老百姓履行這樣那樣的義務,號召人們大公無私,積極奉獻,可是在會後,卻收受賄賂,花天酒地,腐化墮落,他們的說教根本沒有說服力。

(五)、與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相結合

在當前社會公德規範缺乏和人們的公德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透過制度社會化的公德規範,有利於培養人們的公德意識和遵守公德的習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公德意識和遵守公德的習慣是需要依靠法律和公德的制度化來培養的。培養民衆的公民意識,培養成熟的公民,需要成熟配套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需要各種完善的法律和制度,需要提高司法和執法部門的司法質量、執法力度。要充分運用立法的形式將公德要求固定下來,使某些社會公德成爲看得見摸得着的條文,成爲可操作的規範。

(六)、建立健全鼓勵公德行爲的良性機制。

建立公德行爲的激勵機制,推動公德行爲能夠自我複製,自我發展,才能促進社會公德建設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要透過建立人人理解、支援和保護公德行爲,譴責和制止違反公德的行爲的社會評價機制,強化政府和民間組織的褒獎公德行爲的功能,使公民樹立以遵守社會公德爲榮、違反社會公德爲恥的觀念。要發揮基層組織和羣衆團體的骨幹作用、廣大羣衆的主體作用,從具體事情做起、從羣衆最關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實踐活動與各項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貼近基層、貼近羣衆、貼近生活,防止和建立和培訓一支規模宏大、參與面廣、代表性強、服務水平高的隊伍,形克服形式主義,促進社會公德建設穩步向前發展。要建立全民動員機制,透過宣傳發動、招募選拔、教育培訓、公益實踐、激勵表彰等一系列工作,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