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件作文 > 讀書作文

關於讀書作文推薦

關於讀書

關於讀書作文推薦

不裝文化人啊,記性不好、悟性又差,被人訓斥的機會多過和別人講道理的機會,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多半心比較靜,能坐的下來,看的進去。讀書的目的有三:一是慕名而來,希望瞭解一些新的思想或是拓展對舊有問題的延伸思維。二是有了問題需要尋找答案,三是尋求共鳴,比較差異,提升認識。讀書的原則也有三個:心亂時不讀書,不感興趣的書不讀,而好書則要反覆讀。

但什麼是好書呢?大半的好書,不會是看圖說話,或是高考題庫,文字創作者本身的思想深度、表達能力、敘述風格也往往參差不齊,即使是造詣很高的作者,在創作作品時也會有含糊不清的時候,這就使我們看到的文字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有時並非那麼清晰、溫和,有時甚至是冰冷和晤澀的,所以讀好書當然也更需要讀者的智慧和耐性,這並非什麼特別的難事,只需要認真對待即可,在我看來擇好書的標準又有三:產生共鳴,引發思考,當然還要有藝術的美感。不喜歡挑燈夜戰,一是沒有那麼多精彩的書,二是年紀大了,身體更重要,所以一本書到手總是細嚼慢嚥,有時還吞吞吐吐。我讀書從來不做計劃、不當成任務,狀態好時,多讀點,厭倦了就暫且扔到一邊,基於這種不上進的觀點,其實一年也讀不上5、6本。

早年間喜歡散文、雜文,小說,年紀長了,逐漸對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其實每個人讀書的經歷,也是個人思想成長的過程。

中學時天天都在看書,但那和真正意義的讀書相去甚遠,武俠就不說了,那時個人崇拜性地讀魯迅全集,懷揣着青春期的叛逆,對很多問題的態度都很有戰鬥性。長了年紀後,發現中國從來不缺魯迅,缺的是魯迅精神。另一部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王蒙的《青春萬歲》,全書充滿激情,帶着青春的活力,特別是那首序詩《青春的日子》,儘管那時的王蒙只有十九歲,儘管事擱了半個世紀,但讀起它依然使人心潮爲之澎湃,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即使青春已經被歲月蹂躪的不成模樣。與之相映成趣的還有食指的《相信未來》,沒有華麗的詞藻,寥寥數十字如何精彩,但他的文字裏卻凝練了一種傲然抗爭的力量,能用痛楚的火焰把“希望”這種人類脆弱的情感燃燒得如此美麗和堅強,在現代的詩歌作品裏可以說是登峯造極了,連後來的北島、芒克、多多等都深受其影響,巧得很那年他也是19歲。但環顧當下的文壇哪裏還有詩。

真正看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大學,圖書館當然經常光顧,但多半是些相貌醜陋的舊書,毫無新鮮感可言,唯一去的理由就是免費。書市是個好地方,價格公道,童叟無欺,管他盜不盜版,每次都收穫頗豐,那時候好像什麼都想看看,但真正能堅持看完的卻又少的可憐,現在回想起來,還是看書的心態問題,工作以後,市儈了起來,精力很難集中,讀書時斷時續的,特別是當經濟建設放在首位時,自己對效率的認識也偏激起來,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屑於去看書,或者更準確一點,是不給自己看書的機會。而立將至時突然問題多了起來,反思也多了,而物慾卻降低了,書又重新回到了手中,發現總還是想讀的,由此斷定我還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

大概我這個時代的讀者,已經沒有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經歷,遭遇王朔實在是屬於不可避免的事,王朔的小說確實沒有什麼深邃的思想,敘事方法方面也無多少特別之處,但是王朔的小說投入那個鬆鬆垮垮的社會形態裏,卻形成了某種非常強的思想衝擊力,這點與剛登陸中國的好萊塢大片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迄今爲止我認爲王朔寫得最好的是《頑主》,我想比我再大個5、6歲的人更有體會。賈平凹的《廢都》雖然被打倒過,但現在看起來不僅可以代表這位作家的水平,甚至可以做爲西北五虎東征的作品代表,這本書既體現了一座古老都城對人們生活中真假善惡的頹然漠視,又反應了時代裂變期中人們思想狀態的荒淫無助,而古城的文化韻味穿插其中。用我一貫的觀點,就是很好的'保持了生物的多樣性。我對於有些人說的黃色因素,頗不以爲然,我看那些人多半是自行先被污染了,又蒙着眼隨便找個長得像的人當流氓。

經濟學是很有意思的學科,你說它有道理吧,可當理論指導實踐的時候卻總是大相徑庭,你說它無用,它卻總是套上各種數據理論模型耍弄一番,好像又頗有些道理,我並非有有意貶低這門學問,事實上我酷愛此道,只是在更多的時候,人的思考扭曲了價值規律,所以暫且把它停留在數學範疇娛樂一下,經濟實踐還是一事一議的好。

哲學的書籍,只因洋文水平太低,主要看外文譯本多些,所以許多真正需要體會的精髓,在理解上會有偏差,柏拉圖、康德、斯賓諾莎、黑格爾的都看過一些,總體感覺挺費勁,但還是有興趣。記得大學讀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很是有些恐慌,作者的思想完全顛覆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道德觀,很難用中國的態度去面對它。爲什麼東西方的哲學會有差別,我想大概中國的哲學與宗教聯繫緊密,精神的意味重些,需要感悟,而洋人的哲學更崇尚科學,所以物質性更強些,偏於邏輯。當然孔孟老莊也看看,很是推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全是精肉且通俗易懂。要說最喜歡的還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它解答了伴隨自己多年的一些困惑,這書有點像外科手術,殘酷而精準。

讀書可以是一種學習、一種思考,或者是一種休閒方式,但絕對不能成爲一種趕時髦的東西,我最反對這個,但這個卻成爲了主流,現在書店裏的書都是培養人怎麼吃狼,要不就是教你陡然而富,還有隨隨便便給人豎碑立傳,再就是忙着反儒反孔,總之是比着出新出奇,寫書的人樂於此道,讀者又能怎樣呢?所以就共同娛樂吧!好書在手,勝過千軍萬馬。在鄙人看來讀書非得香茶一杯,伏案閱讀才行,最好是早上,柔和的陽光,散射到書本上,翻開一頁頁柔韌的紙張,散發出淡淡的溫馨味道,舒服吧!但實際上很難有多少這種機會,於是乎近年來比較多的藉助於高科技手段,靠電腦和mp3,下載網上的電子讀物,零敲碎打的讀或聽,樂趣當然少了許多,實在是被逼無奈後的妥協。

前些時看了一篇文章,說俄羅斯的九零後不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知道保爾柯察金。首先我也沒通讀過這部小說,只是對故事梗概,人物精神有些瞭解,起初我覺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沒讀就讀唄,可往下一看才發現這“不知道”的背後竟有一種不屑甚至是憤怒,好像讓對這些多少知道點的反而自慚形穢了,十分了解的更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過去的年輕人是拿無知當個性,現在的年輕人是拿無知當正道,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東西,你可以不去尊崇,不去了解,不感興趣,但也決犯不上動不動就把歷史拉出來羞辱一番,自己還不懂半個球,就忙着滅這滅那,真是無知者無謂。

讀書這東西不當吃不當穿的,掙不着錢,做不成官,也成不了名,又不如耍錢、找女人來的盡興,還挺花時間和銀子,現在是趕上好年頭了,不僅能看書,看完書還可以胡說而不被抓住,這是大革命時期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這一切歸於社會進步了,先進的東西逐漸佔了上風。

讀死書和死讀書多半是功利化學習的產物,所以我並不太能夠沾染上如此惡習,當然有時也會鑽牛角尖,但卻憑的是興趣,並無太大的痛苦。爲什麼看書?讀書不爲學術研究,不爲加官進爵,不爲傳業受道,思考再三,我覺得人生苦短,喜歡的事情就儘量多做些,讀書不一定就比其他形式高尚或是深刻,愛好這事還是因人而異,各取所需吧。二是保持思維上的生命體徵,多價值判斷,少情緒行爲,在風險與收益中博弈,過儘可能多的有效率與品質的生活。三是體驗更多的快樂,化解無謂的煩憂,不爲浮誇之氣迷失,懂得選擇,學會放棄。於我而言這就是讀書最大的用處。

物質的東西並非要以身相許,哪裏纔是盡頭,夠用就好,身外之物帶不來也帶不走,所以要超脫一點。而有些東西是浸入皮肉,深入骨髓的,它真正屬於自己,給不了別人,別人也拿不走的。讀書就是一例。

標籤: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