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日記 > 小學生日記

《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讀後感範文

窗外,正是雜花生樹,羣鶯亂飛的美好季節。此時的春,已走到了深處。樹上的葉,已染成了青綠。各種各樣的花兒,噼裏啪啦開得正旺。是月季。是含笑。是睡蓮。是虞美人。腮邊拂過暖薰醉人的微風,靜靜地捧着《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一書,思緒在民國“黃金十年”那段歷史中行走。

《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讀後感範文

書的封面很簡單直白,豐子愷的一幅漫畫,一個學生在給老師行禮。書中每天日記中的文字更是簡單直白,一天主要見了什麼人,想了哪些點子,做了什麼事,看似瑣碎,卻閃爍着教育的智慧。

劉百川的日記告訴我們,教師和校長的教育研究當是紮根於學校土壤的,着眼於自身的教育生活的。不需要空頭理論,不需要鴻篇鉅製,有的只是點點滴滴的關於教育教學的實踐記錄和工作反思。我只是走馬觀花地翻了翻這本書,我看到了三點。

第一,看到了“兒童中心”的教育理念。

兒童中心說,切合我們現在課改的理念“學生爲本”。但是落到實處的有多少呢?就拿課堂來說,教師在備課時考慮自己的“教”多一些,還是考慮學生的“學”多一些呢。

劉百川校長和同事制訂的教學要始終認定的十二個原則中,提到的“兒童”一詞就多達24個。abb式的詞語。如第一、二條“一、各科教學的活動,應根據兒童實際生活的需要,以教學改進兒童的生活,寓教學於生活之中。”“二、沒有趣味的學習等於苦工,所以教學要時時激動兒童的興味,利用兒童的興味,養成兒童各種作業的興味。”看看我們現在的教學主張,又有多少超越呢。

劉校長不僅這樣提了,更是這樣做了。跟老師商量黑板懸掛的高度,以兒童能在黑板上自由書寫爲度,排列課桌椅的時候,桌位與黑板、後牆、左右牆的距離都有嚴格的標準,特別是每個教室裏用具的準備多達12項,包括兒童洗手臉的面盆和毛巾,兒童用的剪刀、肥皂、針線、兒童掛衣服的衣架等。而且詳細到叮囑學生每人的衣服用品等都要有名字,以免混亂。

80年前的校長能考慮到這些,我覺得真了不起。在教育進入現代化的今天,學校的硬件和軟件環境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對於兒童的關心程度有沒有達到這樣細緻入微的境地呢。我們很多學校的宣傳標語和圖畫等,跟我們大人的視線相平,就沒有考慮學生的視角。我們學校每個班級最好要配一個掛鐘,有些學校就有的。學生大多沒有手錶,缺少時間觀念,這樣老師上課也可以不用帶着手機進教室,電話響還會影響課堂秩序。操場上活動過後,總是遺留一些學生的校服,失物招領很久也沒人領取。如果我們也能像民國時期的老師一樣關注學生學習生活的細枝末節,這樣的現象就可以避免了。

在他們開學典禮上,一位孫先生對於“理想的小朋友”的演說很有意思。他說“好的小朋友”要有猴子般的聰明、獅子般的健康、螞蟻般的勇敢、蜜蜂般的勤勞、白鵝般的清潔、雄雞般的信實。我覺得用這個來評價,比我們現在的“三好學生”、“四好少年”更形象,更有意思。

還有,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我們應該在什麼樣的場合批評?劉百川曾經在一篇日記裏講到,訓育,對個別孩子的訓育,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德育,應該是私密的,要關在屋子裏進行的。可是我們現在批評教育孩子,不是教室裏,就是在辦公室。哪一個不是在公開場合?一個老師在批評,引起其他學科老師的“共鳴”,對那個低頭不語的學生“羣起而攻之”。

在劉百川的'日記折射出的教育理念中,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第二,看到了“善思篤行”的教育實踐。

劉百川校長主張廢除體罰,提倡“實行人格感化”,他說這是教育上最有力量的方法。就是教師要處處以感情來激動兒童,使兒童努力爲善。更時時表示對兒童非常喜愛。兒童如顧全教師的喜愛,自然願意悔過遷善。

他引用友人辛祚義的來信說:“做教師的要像園丁一樣的辛苦勤勞,拿培花順其自然的方法,去培養兒童。做教師的要像母親一樣的慈愛拿愛護自己子女的心腸去愛護兒童。做教師的,要像醫生一樣的精明,拿診斷病人的眼光去診斷兒童。做教師的要像說書演戲的一樣有精神,拿說書演戲的方法,把教學的材料提示給兒童。做教師的要像法官一樣的嚴明,對於自己,對於兒童的行爲,不能有一次的苟且,處理兒童的問題,尤要大公無私。總之,做教師的要有健康的身體,精密的頭腦,濃厚的興趣……

精心籌備了一個多月,沒想到開學的時候,秩序很不好,原因由於兒童假後沒有受相當的指導,又有許多新生加入,所以秩序紊亂。劉校長和他的同事費先生決定,在開學三天前,不必上課,舉行“始業指導”。(用現在的話,就是行爲習慣的教育)又制訂了指導的綱要(師生介紹、校舍位置的認識、課業用品的準備、常規的指導、秩序、禮儀的訓練等)。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三天以後他們學校開展孔子誕辰紀念會,會場的秩序,非常的安定。